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145 页

朱由校坐在御椅内,嘴角微抿,带着淡淡的笑意,听着下面魏大爷的汇报。

 

嘉靖帝时的大礼仪之争如何,两百多位朝廷大臣在左顺门跪请皇帝改变旨意,撼门大哭,声震阙庭。

 

然后呢,嘉靖帝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

 

接着,嘉靖帝将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打死十六人。为时三年的“大礼仪”之争遂告结束,官员们都闭上了臭嘴。

 

简单而粗暴,但很管用。而你越跟他讲道理,反倒是越蹬鼻子上脸。

 

“奴婢叩谢皇爷恩典,皇爷所指,奴婢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魏大爷感激涕零的样子,朱由校相信是真的。

 

魏大爷办差很卖力,抄没李三才的家产是全程监督,唯恐第一个差使就办砸了。

 

当然,朱由校也不只是给他加恩三等,还有城内的一处宅子,以及四个小太监作杂役。

 

要让马儿跑,就得多吃草。这一点,朱由校还是懂的。

 

“去过城外的养老院了吧?”朱由校缓缓说道:“知道朕为什么这么做嘛?”

 

魏大爷抬起头,答道:“皇爷仁厚,让奴婢们老有所养,乃是天大的恩德。”

 

朱由校哼了一声,显然并不满意这个回答,继续说道:“朕还要给官员们加俸禄,都吵吵着钱少不够花,觉得贪点也有情可原。这回加了俸禄,再贪可就莫怪朕严惩不贷了。”

 

哦,魏大爷眨巴着眼睛,明白了,赶忙叩下头去,“奴婢晓得了。皇爷如此恩德,谁敢再受贿贪腐,那就是丧良心,奴婢替皇爷收拾他们。”

 

虽然没多少文化,却是个聪明人。

 

朱由校抬了抬手,说道:“起来吧,别跪那儿碍眼了。”

 

魏大爷立刻知道自己答得合皇爷心思,爬起身,谄笑着躬身而立。

 

京师重地,朱由校在练成新军前,还不准备对勋贵们动手。

 

但宫中硕鼠,以及外派的矿监税使,朱由校准备收拾一批。反正也是要撤回的,他们在外面捞够了,还跑得了?

 

可这个活儿,朱由校不准备交给魏大爷。他有别的差使安排,要让魏大爷出趟远差。

 

而向魏大爷问话,就是告诉他,好好干,朕不亏待你,还让你老有所养、能得善终;要是胡整,那就是辜恩,杀你不留手。

 

“朕跟你交代的事情都记清楚了吧?”朱由校轻轻叩击着椅子扶手,沉吟着说道:“宗藩制度要改,朕已有了腹案,总要完善才可施行。但国家这个样子,不缓解一下,也是万万不成。”

 

“奴婢省得。”魏大爷用力点头,说道:“权贵侵占,自有朝廷官员处置;宗藩嘛,皇爷就交给奴婢,一定办得妥当。”

 

朱由校眯了下眼睛,冷声道:“告诉他们,朕在京城修了新的宗人府,谁想来住着看看四方天,就尽管胡作非为。”

 

“奴婢一定把皇爷的话带给他们。”魏大爷没敢象皇爷那般冷笑,但眼神却表明了他不会心慈手软。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情况随时奏报,外面的风土人情、百姓疾苦,朕都想知道。”

 

魏大爷躬身领旨,在皇爷的挥手示意下,退了出去。

 

朱由校待魏大爷离开,伸手拿过一本奏书,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

 

自开始接受民间利国建议后,朱由校并没有发现什么人才。当然,时日尚短,基本上也只有京师里的生员知道这个事情。

 

但这个奏书却引起了朱由校的注意,深为自己的决定而感到骄傲和庆幸。

 

国子监的学生沈廷扬,今年会试没有取中,按理说就得继续熬着。

 

可高考没考好,不代表人家没有见识,没有本事,这篇《请倡先小试海运》的奏书,就让朱由校刮目相看。

 

奏书建议恢复元代朱清所开创的海上漕运,并有较详细的思路,光这个创意和胆气,就非常值得称赞。

 

创意先不说,为什么会扯到胆气呢,这就要从明朝漕运和海运的激辩说起了。

 

相较于漕运的诸多弊端,几百年前的元代实施的海运已显现出它的优越性。这一点,也有明朝官员看得出来,并提出建议。

 

元代实行海运,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前往天津,顺风时“旬日可到”,效率较高。

 

而明朝建国后,由于太祖下令“片板不许下海”,海运一时荒废。

 

永乐皇帝定都北京,重新开海道,但在正统十三年会通河疏浚后,又彻底废除,只留遮洋总一处海运泊所,也只是象征意义。

 

第一百一十四章 无垢军团?别闹

 

隆庆、万历年间任漕运总督的王宗沐,在隆庆五年时,与时任山东巡抚的梁梦龙开始提倡海运。

 

这时,离永乐十三年停止海运,已经过去一百五十余年了,技术性的困难显而易见,比如不熟悉海道,也缺乏熟练的水手。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1:38 , Processed in 0.03397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