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152 页

而两天前刚接完圣旨,身兼经略和巡抚,成为重权在握的封疆大吏的熊廷弼,却再次走上城头,眺望着远方,思绪难以平静。

 

弃广宁、右屯,主力收缩至宁远,连锦州都只是作为前哨预警,这就是朝廷,或者说是朱由校的最新布置。

 

如果说在广宁之战前,这般大踏步的战略收缩,朝堂上肯定吵翻了天,民间的舆论也会沸沸扬扬。

 

就算是现在,挟广宁大捷之威,作出战略收缩的决定,熊廷弼也知道朝廷会面临怎样的压力。

 

不战而逃,丧土失地,畏敌如虎……之所以主战速战派占优,还不是因为这些罪名污名不是谁都能轻易承受的。

 

口号喊得越高,越热血,越激进,好象就是越爱国似的。稍有退却,便是丧权辱国的大帽子扣下来,谁也受不了。

 

其实,当时朝堂上没有主和派,连朱由校和熊廷弼也是主战派,谁不想尽快尽早灭了建奴呢?

 

但希望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在明军的战力无法与后金军抗衡,在辽东屡战屡败时,还要狂叫“打打打”的人,要么是只凭一腔热血和主观意志的愤青。

 

要么就是大话炎炎、不懂战略、不讲策略,对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完全无知的蠢货。

 

这两种人,朱由校将其定义为“急战误国”派。

 

而他和熊廷弼等人应该算是缓战派,或者说是一面收缩,一面进攻;一边闭关修炼,一边准备反攻。

 

整个战略设想便是在辽东辽西进行战略收缩,不与后金进行野战较量。

 

而在辽南,以及广阔的沿海,则采取积极行动。既是封锁,又让后金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不断削弱其力量。

 

当然,收缩并不意味着畏敌如虎,不代表就是缩在城池里无所作为。朱由校还有密旨,向熊廷弼说明以后的计划。

 

改军制、练精兵,特别是骑兵。朱由校要熊廷弼至少在三年之内,练出一支能与后金进行野战的铁骑。

 

“三年哪——”熊廷弼眯了下眼睛,情不自禁地说出了声。

 

跟在身旁的参议邢慎言沉吟了一下,说道:“三年不算长,也不算短。如果朝廷全力支持,也不是太难。”

 

赞画韩初命却是更加乐观,笑道:“圣上英明,授予大人全权,可大展拳脚,又有何事不成?”

 

“圣上确是英明。”熊廷弼拱了拱手,感慨道:“更有担当。此乃我等之幸,若不殚精竭虑,忠心国事,何以报皇恩?”

 

第一百一十九章 战守,人才呀

 

担当,确实能这么评价。

 

相比于崇祯既不敢明说“议和”,又畏人言而不“迁都”,死要面子活受罪,朱由校确实称得上有担当了。

 

弃土失地,不战而退,这在某些文人所写的史书上肯定会成为污点。

 

但朱由校却勇敢地下了圣旨,不找替罪羊,也不找人背锅。就是朕的意思,有什么说道儿,都冲朕来。

 

就冲这一点,熊廷弼就感激万分。

 

不惧风口浪尖,把有可能向他射来的唇枪舌剑都挡住了,与万历对他的回护也不差分毫。

 

邢慎言和韩初命都点头赞同,有为国污己的担当,在历史上的君主中,恐怕也不多见。

 

“至于锦州是弃是守,圣上尚有疑虑。”熊廷弼捋着颌下胡须,开口问道:“这个你们不知道,现在说与你们也不晚。”

 

退到宁远是肯定的,可要不要守锦州,朱由校不太确定。

 

尽管历史上的教训深刻,为了锦州,大明付出的太多,后世甚至有人说是一座城拖垮了一个帝国。

 

但朱由校也觉得锦州在地理位置上很重要,如果能守住这个扼守辽西走廊的咽喉要地,岂不是更好?

 

邢慎言思虑半晌,说道:“既然重兵屯于宁远,若有战事,锦州恐怕难以救援。”

 

锦州处于大小凌河之间,从宁远北上锦州,要经过塔山、松山、杏山等地。

 

一旦开战,后金岂会不切断增援之路,任何一个堡寨被占,锦州就会成为孤城。

 

韩初命点头赞同,说道:“锦州前出太远,若要固守,周边便要修堡寨以为犄角,屯粮以备围困,耗费巨大,且非扼要之地。”

 

熊廷弼沉吟半晌,微微颌首,苦笑了一声,说道:“本官也是这样的担忧,只是还想着让圣上心慰。没想到,还是要如实禀奏。”

 

韩初命和邢慎言对视一眼,也无奈摇头。好在圣上虚心,还征询熊廷弼的意见。否则,圣旨一下,锦州又将变成第二个广宁了。

 

历史上,很多人都看出了固守锦州的危害。

 

“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3:41 , Processed in 0.03181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