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21 页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在浑河血战中壮烈殉国的童仲揆。

 

尽管武举已经制度化,并有正德抬高武举地位的“会武宴”,但在当时的明朝,却并不受人重视。

 

原因很简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问题——重文轻武。

 

金榜题名,状元夸街,御宴簪花,这可都是文举所享受的荣耀。

 

所以,“崇文抑武”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人们都以文举为正途,以考中进士为光宗耀祖,不屑于武学和参加武举科考。

 

明人吴骞辑在《东江遗事》中写东江镇帅毛文龙在万历年间参加武举时,还提到:“明俗轻武人,乡有习武者,目为兵,不齿于所亲。”

 

这就又提出了个问题,那就是明朝的军籍。

 

明朝可没有什么“一家参军,全家光荣”,更没有什么“优待军属”,军籍和民籍有别,社会地位低人一等。

 

所以,很多世家大族以子孙中武举为耻,认为这是自轻自贱、使祖宗蒙羞的做法。

 

而朱由校增加殿试,把武举抬到跟文举同样的地位,自然是为了招揽人才。同时,走出扭转“重文轻武”之风的第一步。

 

叶向高沉吟了一下,开口问道:“陛下,明年是会试,再开武举,是否显得紧促?”

 

朱由校反驳道:“早拟旨,早颁布天下,明年春天会试,秋季再开武举,又有何紧促?嗯,就这么定了。”

 

叶向高见皇帝心意已决,这又不是什么违反规制的事情,也没理由反对,便躬身领旨。奏事已毕,叶向高告退而出。

 

首辅也该换啦!朱由校拿出自己的小本本,又开始划圈圈。

 

划着划着,朱由校无奈无力地叹了口气。

 

撤换几个官员又如何,顶替他们的还是东林党同志,对大明的政局好象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思索半晌,朱由校才想起英国公张维贤,令宫人宣召。

 

明朝的军队主要以卫所为最基本的构成,其中每个卫大致有五千六百名士兵。

 

在朱元璋初设“京营”卫戍部队的时候,其共有四十八卫,合计兵力近二十七万人。

 

随着大明王朝逐渐趋于稳定,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明朝都城被迁往北京,卫戍压力倍增。

 

于是卫戍部队“京营”的兵力也进一步提升,扩充到了七十二卫,总兵力高达四十万人。

 

按照《明史》记载,明朝的京营被分成了三个大营,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各司其职。

 

但这支装备最好的京畿卫戍部队,起到了什么作用,有哪些战绩呢,反正朱由校是想破脑袋也没找到。

 

在正统年间,京营已经是不堪一击,在土木堡之役中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虽然经过于谦的重建,以及正德的整顿,京营止跌回稳,但也只是暂时的的。

 

现在,朱由校不用去调查,也知道京营是个什么熊样儿。

 

大明啊,好象已经是千疮百孔、积弊极深,卫所糜烂、党同伐异、赋税日减、天灾将近、战事不止……

 

唉,浑浑噩噩还少些烦恼,锐意进取、兴利除弊反倒不知该从哪里下手,实在是要改变的太多了。

 

朱由校又召见了英国公张维贤,询问了一下京营的情况,透露出整顿的意思。

 

张维贤心中明白,这是皇帝先打个招呼,让自己这个掌京营的主官提前准备准备,别到时候弄得太难看。

 

当然,他也知道京营现在的情况,也只能尽力而为,争取做到表面光鲜罢了。

 

第十八章 西苑试枪,冰嬉是啥?

 

朱由校也知道京营积弊很重,整个大明的军队系统都需整顿,可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他再心急,也得慢慢来。

 

张维贤告退,朱由校便带上宫人,前往西苑放枪玩儿。那地方偏僻,没人妨碍他。

 

明代西苑是在元代太液池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元代太液池只有北海和中海两部分,明代又开凿南海,于是形成了中、南、北三海。

 

嘉靖十年,皇帝于南郊亲耕后,便萌生在“西苑隙地耕耨”并于“春秋二时临幸观省,然后收其所入,输之神仓”的想法。

 

这样做既可知小民的疾苦,又可获得上供神明的祭物,一举两得。

 

与此同时廷臣们再次提出了“皇后出郊不便”的问题。考虑到唐宋以来亲蚕礼皆设于内苑,且有太液池水可兹利用。

 

于是皇帝此时下定决心“农桑并举,欲行耕籍、亲蚕之礼于西苑”。重建先蚕坛并新建土谷坛,土谷坛后改名帝社帝稷坛,而皇帝省耕省敛之所便是“无逸殿”一组建筑。

 

世宗去世没有多久,穆宗便将西苑的宫殿悉数毁去。但因为无逸殿是劝农观稼之所而得以保存。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3:46 , Processed in 0.026600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