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231 页

她迅速斟了杯茶水,捧着来到朱由校旁边,躬身恭谨地奉上,却在朱由校用扇子示意放在小桌上的时候,轻声说道:“白龙鱼服,见困豫且。贵人不可不慎。”

 

白龙鱼服这个成语,本义指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被渔夫所伤。比喻贵人微服出行,恐有不测之虞。

 

朱由校眸光一闪,猜测这个宫女多半认出了自己。但能说得隐晦,不大声张扬,却甚合他的心意。

 

“汝唤何名?”朱由校也很好奇这个宫女有些才识,刚刚呆在柜台里,似乎还是店铺的管事儿,便含笑问道。

 

李成成躬身而立,温声回答道:“奴家姓李,名成成。”

 

成成?程程?!朱由校抬眼打量,也不知是美丽的相貌,还是优雅的气质,竟真有那么几分相象。

 

“甚好。”朱由校轻轻颌首,对这宫女的伶俐甚是赞赏,连这说话都无可挑剔,自称奴家而不是奴婢,开口说道:“李程程啊,记住你了。”

 

李成成垂首躬身,轻轻抿起嘴角,显露出开心畅快的笑容。

 

那边,张裕儿也尝好了果脯蜜饯,自己掏钱买了两包,高高兴兴地走了过来。

 

朱由校站起身,又面带和熙地看了李成成一眼,转身和张裕儿出了店铺。

 

宫女小茉送走了另一位主顾,很是惊咦地看着李成成,说道:“成成姐,我好象听见你把名字告诉那个少年郎了呢!”

 

“你听错了。”李成成心中有鬼,却强作镇静地说道:“我是告诉他常来光顾。”

 

小茉眨着眼睛,脸上怀疑之色未减,可也是不太确定。

 

“好了,把账报一下,我记上。”李成成进了柜台,拿起笔,也岔开了话题。

 

………………分隔线……………

 

壤外必先安内,这也是朱由校先在辽西退缩的主要原因。

 

一是明军战力不足,需要改弦更张,练出一支装备精良且能战敢战的强军;

 

其次则是解决大明内部的隐患,兴利除弊,使财政宽裕,社会安定。

 

可内部问题不仅包括改革积弊,还有西南的奢安之乱,能否尽快平定,也是明军能否集中力量,对建奴展开反攻的关键。

 

要知道,奢安之乱在历史上可是持续到崇祯十年,才被彻底剿平。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变数的话,还要打上十五六年,这绝对是朱由校所不能接受的。

 

而虽然这场战乱是以奢安之乱来称呼,但朱由校知道,奢崇明不足畏,水西安家才是战争久拖不绝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水西安氏家族从蜀汉建兴元年至现在,已有一千多年。可谓是根基深厚,历史悠长,四方联姻,兵力最强,占地最广。

 

而奢安之乱能够持续如此长的时间,主要原因便是贵州水西的地形地势太过复杂,林密沟深,山峦密布,官军若深入,极易遭到伏击,并被断绝粮道。

 

历史上明军吃了不少亏,王三善、鲁钦等皆是因此而陷阵殉国;连吴三桂征讨水西,也差点被困死。

 

所以,击败叛军容易,等叛军缩回老巢,官军却很难犁庭扫穴,一举消灭。等到叛军休养恢复之后,又蹦出来作乱。

 

这个问题,朱由校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但尽快把叛军的势头压下去,却是当务之急。

 

而早在两个月前,朱由校便下旨,今年的金花银减半送京,其余钱粮转运至常德、重庆等地,增加平叛官军的粮饷供应和储备。

 

一个月前,朱由校又从勇卫、选锋两营各抽三千人马,沿漕河南下,增援贵阳。

 

除了增援的军队,朱由校还从武学中挑选了两百学生,组成战地观摩团,前往西南进行实战锻炼。

 

而此时,增援的部队已经走完了漕路,在长江换乘水师船只,溯江而上,前往常德。

 

常德,古称“武陵”、“朗州”,位于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

 

由常德南下,过辰州,破沅州(已被叛军占领),便打通了湘黔通路,增援贵阳的道路上就只剩下铜仁这个阻碍。

 

如何行军,沿途补给,作战方略等等,都是兵部和武学反复研究决定的。朱由校当然也不忘提醒赴援的军官,并下旨让沿途州县提前做好安排。

 

朵朵云彩浮在蔚蓝的天空,荡漾起伏的江水中,大小船只昂然向西。

 

徐弘玉站在甲板上,望着两岸的景象,微抿嘴角,现出几丝笑意。

 

对于生在江南的他来说,这些都是熟悉的景象,可再看到,却生出不同的感觉。

 

现在,他不是在游山玩水,也不是在逃离深宅高院的束缚,而是正在接近征战的沙场,踏上建功立业的道路。

 

“三少……”徐小七刚叫了半句,便被少爷瞪了回去。

 

他一身小兵的打扮,参加京营没多久,可身为江南人,自然是被挑选而来,这也是尽量减少水土不服造成的减员。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0:36 , Processed in 0.035645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