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564 页

所以,朱由校就不得不任用更贴近自己改革思维,能够将自己的改革政策落实执行到位的众多官吏。

 

说白了,朱由校认为自己的兴利除弊是正确的,那拥护支持自己的就是能员干吏;反之,就是庸臣劣吏。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显然,这与传统上的把才学和品格当作衡量官员的标准是相差很大的。

 

比如魏广微,正人君子认为他阴狠狡猾,谄媚逢迎,但朱由校就用他的听话,而晋升其为巡抚,成为一方大员。

 

再比如夏中时,不过是科举不第而弃儒从商的粗鄙之辈,却因一份上呈的建议书而屡获晋升,远超科举正途。

 

昏君哪,昏君!宠信阉人,重用厂卫;任用谄媚佞臣,任用粗鄙商贾。却对正途生员滥加打压,取消其优待,逼其重学旁门左道。

 

切!你们要是敢再骂,朕还不装了呢,昏君就昏君,乐咋的咋的!

 

朱由校正翻看着沈廷扬送来的直奏,眉头渐渐皱起。

 

经过不断的摸索航行,沈廷扬对海路愈加熟悉,规划的航线更加安全快捷。

 

但海运的规模却受到了漕运官员的刁难,不拔付或少拔付米粮,扩大海运的计划难以实施。

 

漕运!为了沿途靠漕运生活的百姓,朱由校本来想缓而改之。可现在看来,那些官员太不识相,他又要当一次昏君了。

 

第一百七十五章 逃路,陷阱

 

漕运,牵扯到众多官员的利益,自古以来也是腐败多发的重灾区。

 

所谓“收稻米一石止作七八斗”,“每办一漕,额多之州县官立可富有数十万之巨资”“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于东南之市价”。

 

从表面上看,漕运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成本太高,漕粮的运费远远高于米粮本身的价值。

 

但京师是“四方会归之区”,“兵民商贾群萃而居”,都靠漕米供应。由于京师的粮食问题至关重要,即使漕运要花很多钱,赔本也得干下去。

 

而不管是户部官员还是地方官吏,谁都知道这个弊端,可谁也不敢轻言停运。你想咋滴,要饿死皇帝,要激起京师民变吗?

 

所以,漕运的弊端如此明显,富了官、穷了国,但却一直沿袭。

 

如果是因为漕运衰败将导致沿途州县的经济发展,而招致官员的抵制,朱由校也觉得欣慰。

 

可照他看来,那些官员可没那么高尚,他们是想着继续从漕运捞钱,才堂而皇之地找来些借口来反对。

 

还不了解你们的伎俩?朱由校面带冷笑,决定从源头入手,拿下总督漕运的朱大典,震慑一下阻挠派的官员。

 

逐渐扩大海运的数量和规模,是既定的方针政策,不仅仅是经济快捷那么简单。等到小冰河期到达高峰,旱得连黄河水都干了,还搞个屁的漕运?

 

现在,平辽虽然还是第一位的,但建奴已经翻不起大风浪。只要朱由校不死,顶多两三年,耗也把建奴耗死了。

 

但持续几十年、此起彼伏的大灾害,如何渡过,如何在不起民变的基础上熬过去,则成了与平辽同等重要的艰巨任务。

 

是灾荒和民变摧毁了大明,建奴不过是趁虚而入,捡了个天大的便宜。至少朱由校是这样认为的。

 

尽管在报纸上已经预言了大灾害的步步逼近,但有多少人重视,又有多少官员在为此努力呢?

 

朱由校轻抚着额头,思来想去,觉得该是让一些地方督抚入京叙职,郑重其事地当面交代吩咐一番了。

 

嗯,得先让他们准备准备,至少得编制个计划,有关抵御灾害的各个方面的举措啥的。

 

………………………….分隔线……………………………

 

枪声响成了一片,急而不乱,叠加在一起也有震耳欲聋的感觉。

 

白烟升腾,弥漫消散,连躲在山上的百姓都能闻到呛人的硝磺味儿。

 

“又把女真人打退了!”张东瑞瞪大眼睛瞭望着,虽然看不真切,也能发现建奴的攻击被明军顶住,无奈地退了下去。

 

壕沟里、外,以及通往明军阵地的几十米平地上,横七竖八倒满了建奴的尸体,血肉模糊,腥红刺眼。

 

硝烟完全散去,盾牌、旗帜、刀枪、尸体散落的一片狼籍,还有地上惨叫哀嚎的伤兵,一副血淋淋的屠宰场般的景象呈现在人们面前。

 

没有火炮,甚至连最简易的掷弹车都没有,明军就是凭着燧发枪和刺刀,打退了建奴的四次猛攻。

 

对了,不光是燧发枪和刺刀,胸墙战壕有效地提供了防护,使得敌人的弓箭杀伤力降到了最低。

 

而宽大却不深的壕沟,起到的阻碍减速作用,使得这里成了建奴死伤最重的区域。

 

在狭窄的正面,建奴的人数优势也无法发挥,在几乎一刻不停的燧发枪轮射下,伤亡惨重。

 

代善的大旗还在阵后矗立,但旗下却是岳讬在指挥。两次猛攻失利后,代善已经意识到这里不是他们发挥施展的地方。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2:19 , Processed in 0.04829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