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599 页

永历大帝朱棣修撰《永乐大典》,是为了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可路子走偏了,只抄录一本,显然达不到造福万代的目的。

 

嘉靖虽然抄录副本,理由是以免遗佚。可这个自私鬼,把正本带到棺材里去了,你能看个屁呀!

 

只有刊刻发行,流传于世,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失传。

 

对了,还有辽东的建奴,可不能让他们翻盘。什么《四库全书》,编撰收录的还没有毁弃的多呢!

 

这也只是个开始,在文化传承上,朱由校知道自己还任重而道远。

 

皇家藏书虽然丰富,但也有很多不全的。民间个人收藏的珍本善本,也不在少数。

 

不管是好是坏,别让它佚失了,是非留待后人阅览评价吧!

 

…………………

 

皇帝在尽力保持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财富,还憋着劲儿要平辽,不让建奴有毁书的机会。

 

而在辽东,建奴最终还是实施了战略收缩。这是形势不利之下采取的正确选择,可也是无奈之举。

 

能守住地盘,能抵挡住明军的攻袭,谁会不战而退?

 

“南卫四百里膏腴之地,奴一旦弃之而为我军所有。闻奴连斩数名伪官伪将,讫心腹溃而羽翼剪,诸伪将人人自危矣,此可乘之隙也……”

 

接到袁老师的奏疏,朱由校振奋之余,也有些犹豫不决。

 

袁老师觉得这是可趁之机,但朱由校却认为时候未到。

 

建奴的损失要比历史上大很多,作出的反应也和历史上差不多。鉴于东江军的战力,建奴把主力收缩于辽沈,并在建州留下两旗人马守卫。

 

如果东江本部发动的话,与留守建州的两旗人马,几乎是势均力敌的对战,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

 

辽南明军北上攻击辽沈就更没有优势,建奴损失虽重,可六旗人马依然具有相当强的战力。

 

辽西明军要配合友军夹击辽沈的话,困难依然存在,辽泽就是一个问题。

 

还是应该等到河水冰封,再来个四下发动,更为稳妥吧?皇帝摸着下巴,陷入了沉思。

 

……………………

 

第一百九十章 分化瓦解的手段

 

战略收缩,是朱由校曾经采取的策略。

 

弃广宁而守宁远,缩短补给线,装备新武器,演练新战法,训练士卒将官,这些都是收缩防御的目的。

 

说白了,依照当时明军的装备和战力,在广宁与建奴对峙,消耗巨大,且相当困难。

 

所以,暂时脱离接触,积聚实力,提升战力,肯定是明智之举。

 

而建奴的收缩则是另外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建奴那点人马,在面对战力不断提升的明军时,已经不能照顾到广大的占领区。

 

分兵四守已经证明无法在局部击败明军,五指叉开捂得太多,却又都捂不严实,还有被斩断手指的危险,收缩攥拳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正确是正确,却不意味着能扭转形势。换句话说,如果能守住,谁又会放弃退缩呢?

 

所以,建奴的退缩是万般无奈,两害相权取其轻,只是不想继续被明军消耗,在尽力支撑罢了。

 

历史上,建奴在孙老师主政辽东,袁老师的海上攻势不断,以及辽西明军坚守宁远的形势下,也曾退缩过,消停了几年。

 

但相似的收缩行动,却是完全不同的形势。这一点,不论是朱由校,还是很多文官武将,都看得清楚。

 

没有广宁大胜的丰厚抢掠,还在屡次发动中遭到挫败,消耗了所存不多的粮秣物资,丢失了膏腴之地辽南三卫,建奴靠什么支撑?

 

很多人甚至认为不需大的军事行动,只要继续围困封锁,后金也撑不过一两年。

 

朱由校对此也是赞同,并预料后金的饥荒将要爆发,但却不准备被动等待。

 

辽东战事牵扯了他太多的精力,消耗了大明太多的物资金钱,越早结束,对于大明的振作革新、渡过大灾患,越是有利。

 

可皇帝心里急,行动上却谨慎,也让臣子们产生了一些错觉。比如袁老师,就提出趁胜进取,并想从登州移到旅顺就近指挥。

 

趁胜进取没有问题,建奴弃守的盖州就要去占领,或者说是接收。

 

但要继续深入,朱由校还是认为操之过急。建奴已经积聚兵力,光是辽南的明军,再加上登镇的人马,兵力上也并不占优势。

 

所以,朱由校才会布置明年的冬春攻势。辽西、辽南、辽东三方同时发动,稳健推进,继续压缩建奴的活动空间。

 

而且,根据情报,以及兵部和武学的估算,建奴的物资储备顶多能支撑半年。三方发动时,正好是建奴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候。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5:53 , Processed in 0.046442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