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606 页

押解科尔沁部俘虏,以及建奴二贝勒阿敏等入京献俘的热烈气氛还未消散,从山海关调来的两协援兵又赶到,加入了辽镇序列。

 

作为辽东经略,广宁甫一稳固,熊廷弼便移府于此,亲自坐镇前线,他认为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给皇帝的密奏已经写好,中秋后秘密入京述职,商议平辽大计,和毛文龙是一样的密旨。

 

万岁虽然有点心急,但从目前兵力的补充训练,以及装备物资的供给上,一年平辽,也不是没有希望。

 

老熊封好密奏,又来到沙盘前仔细研究。思索着冬季封冻后,跨过辽河进行反攻的第一个落脚点应该选在哪里?

 

最快捷的路线自然是从镇武堡、西兴堡或西平堡出动,越过外长城,穿过辽河套,直抵黄泥洼。

 

这也是广宁大战时,建奴所采取的攻击路线。还真打了广宁明军一个措手不及,导致西平堡失守,沙岭惨败。

 

如果只是辽镇明军,展开这样的直接进攻,兵力还稍显不足。要知道,黄泥洼离辽阳比较近,离沈阳也不太远,建奴现在正收缩于此,人马众多。

 

而离得最近的友军,便是辽南的东江镇三协,协调行动的话,能够对辽阳形成夹击之势。兵力上,也将与建奴相当。

 

但这显然还不太够,万岁想必也知道这些。依着万岁谨慎的性子,定然还会增加兵力,以保证作战的优势。

 

就象万岁在密奏中所说的“不打无握之仗”,要想达到这个要求,至少还要再增加两个协的兵力。

 

登镇和津镇,熊廷弼立时想到了这两大友军。别说两个协,就是四个协,这两镇也是有的。

 

刘爱塔复州反正,前去支援接应的正是登镇人马。津镇,也有参加过轮战袭扰的有经验的战斗部队。

 

这样算下来,光是辽西的反攻,就至少能出动十个协,六七万人马,超过了建奴能出动迎战的人数。

 

这个人数是按机动兵力算的,建奴之前能有六万左右,经过这两年来的挫败和消耗,熊廷弼估计顶多只剩下五万。

 

依据建奴的人口基数,想补充是很难的。既便放宽条件,尽行抽调,在战力上也会有所下降。

 

就是这样,熊廷弼觉得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当然,他还没把东江本部算在内。如果协调行动,东江本部牵制住一两万建奴,那就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可以看出,皇帝对辽镇是寄予厚望的。在几个方面的明军兵力上,也只有辽镇的人马,能够独力对战建奴。

 

这还不包括对辽镇的大力支援,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使辽镇逐渐成为了平辽的绝对主力。

 

老熊还不知道,秋后赶来赴援,加入辽镇作战序列的,还有京营的飞骑。

 

一万多把骑兵墙练得比归化骑兵还要熟练厉害得多的铁骑,才是皇帝要一年平辽的底气所在。

 

大战的序幕已经拉开,皇帝也定下了小目标,至少要把建奴打残;大目标则是平灭建奴,彻底了却他的心病。

 

…………………….

 

第一百九十三章 信臣外放,初至大明的震撼

 

民心可用,士气可用;钱粮嘛,也能够支撑。

 

曾经是最难的财政问题,现在已经大为缓解。

 

除了银行铸币、汇兑,商税的提高,市舶司的收入,镜子的利润等等,对贪渎官员的抄没全部家产,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两年来,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官员被严惩重罚,连同家眷一起被流放偏远。钱财、房屋、田地,都变成了钱粮,投入到了辽东和西南的平叛战争之中。

 

不怪朱由校不留情面,大明内忧外患,已经成了空中楼阁,这帮硕鼠蠹虫还不知收敛,要之何用?

 

从朝堂到地方,整肃之风并没有停止,甚至没有减弱的迹象。都察院是主力,厂卫在暗中侦悉调查、提供线索,将一个个官员拿下。

 

随着“帝党”势力的扩张,不管是新晋的官员,还是转风使舵的老官员,把握住皇帝的心思,把整肃不断推向深入。

 

不仅是官员,还有劣绅地主奸商,也在不断的扩大打击中,遭到重惩严罚。

 

魏广微在江苏巡抚任上便干得极为卖力,皇帝也有嘉奖。甭管历史上评价魏广微如何阴狠狡滑,只要不贪渎,尽心办差,皇帝照样用得很顺意。

 

当然,告诫是肯定的。魏广微也知情识趣,钱财不放在眼里,只专心于万岁满意,加官晋爵。

 

权利二字,分开更为合适。既要权,又要利,啥好事儿都你家的呀?

 

魏广微就是个聪明人,知道皇帝眼中不揉沙子,权与利,就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更一个聪明人则是接替魏广微,成为御用笔杆子的倪文焕。这家伙跟魏广微是一路人,揣摩透了皇帝的心思,所写文章极合圣意,也要外放浙江巡抚了。

 

江、浙两位巡抚,都是从办报开始,报纸乃皇帝的喉舌,魏广微和倪文焕也等于是皇帝的信臣。

 

朱由校对于江南官绅的印象,魏、倪二人岂能不知?也正是因为知道圣意,他们才能主政地方,平步青云。

 

很多人已经通过皇帝这两年的举措,看出皇帝对江南官绅的不满。任命信臣主政江南,也能猜测出是打击江南官绅的开始。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2:25 , Processed in 0.046863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