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71 页

何况,贡院已锁,他们进出不得,连上奏谏劝都做不到。

 

而展开的黄绫上赫然写着一段文字,正是“策问”所给的资料。按后世的说法,就是给你一段材料,自拟题目,做一篇议论文。

 

“今之大明,积弊丛生。一为党争误国,政令不通,效率低下;二为军队废弛,不修武备;三为财政日减,国库入不敷出;四为权贵官吏寡廉鲜耻,侵吞贪渎盛行……”

 

一把将大明的遮羞布扯下来,可谓毫不留情。而这么做的人,却正是大明的最高统治者——皇帝。

 

尽管包括东林党在内的官员,以及在野人士,也常常讽议朝政、评论官吏,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

 

但象少年皇帝这么不客气地揭疮疤,揭到鲜血淋漓的,还真是很少见。

 

况且,以皇帝的身份,亲笔把大明积弊的第一个定为“党争误国”,等于释放了令人极为不安的信号。

 

党争从万历朝开始,东林、浙、齐、楚、宣、昆等党派林立,你争我夺,这是谁都清楚的事实。

 

但将其与误国联系起来,并列在大明之弊的第一位,这帽子扣得可是不小。

 

而从党争中皇帝的态度来看,一般都是冷眼旁观,把握平衡,并不会直接介入其中。

 

袁可立不知道少年皇帝要如何插手,是扶一派压一派,还是手握皇权,掀起惊涛骇浪。

 

他犹豫半晌,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会试之后,本官当晋见圣上。朝堂动荡,非国家之福。”

 

徐光启眨巴眨巴眼睛,说道:“圣上年少,或是有些操切,但也是急于求治,欲振作国势。”

 

相对于袁可立的担忧,徐光启要差上许多。

 

作为大明官场的“异教徒”,这帮结党营私、攻讦异己的“正人君子”可没少给他苦头吃。

 

圣上要振作朝政,要消弭党争,这很好啊!急是急了点,年轻人嘛,可以理解。

 

袁可立看了一眼“徐保罗”,苦笑摇头,不和这个信了什么天主的家伙争辩,命差人发出试题。

 

徐光启不以为意,正襟危坐,开始批阅试卷。他主要就是看那份古代版的“求职简历”,八股文章啥的,让别人去批好了。

 

圣上这招儿甚是高明啊,看似没有大改科举,但取才标准已经发生了不为人知的变化。

 

看这举子,竟通水利,哪怕八股、经论狗屁不是,圣上亦会录取大用吧?

 

嗯,嗯,这个举子更是人才,读过《神器谱》,喜好器械制造,还吐槽了三眼铳。

 

这个家伙就扯蛋了,特长嘛,你说你嫉恶如仇、持身极正,要做一清流言官,匡正时弊、弹颏贪官污吏。

 

合着你的专业就是喷子,除了一张嘴,啥也不会。

 

徐光启撇嘴,把这卷子扔到一旁。

 

考场内,试题公布,毫不意外地引起了举子们的惊诧和骚动。好在都是小单间,什么表情,什么震惊,也是自己的事情,没人瞅你。

 

党争误国?!

 

这个结论其实并不新鲜,殷鉴不远,宋朝灭亡就可以作为教训了。

 

所以,明朝在初期,对于朋党问题是高度警惕,且重惩不贷的。

 

朱八八在《大明律》中就明确规定:“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宫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漏泄事情,夤缘作弊而符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三千里。”

 

为避免朋党,朝廷对官员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科道监察外,还强化了宦官干政,使官僚体系与内官体系相互制约。

 

此外,不设宰相,以避免专权;台谏可风闻言事,强化监督;监察官品秩低,却赋予重权,挑拨官员之间互斗……

 

但规定的再好,封建体制下也会渐渐废弛。没办法,制度缺陷,皇帝缺陷,种种因素加在一起,才造成了明末党争失序的局面。

 

第五十六章 跑偏的廷议

 

尽管如此,当少年皇帝把党争误国明确地提出来之后,也足以令人震惊。

 

因为从法律上讲,结党官员,杀头抄家,亲眷流放,处罚极为严厉。

 

也就是说,少年皇帝要想重惩严罚结党营私,是有法律依据的,可不是胡来。

 

至于东林的诸位正人君子,到底有没有结党营私、党同伐异,自己心里还没有点逼数吗?

 

“党争误国,军队废弛,财政不敷,权贵侵贪……”文震孟凝神思索,又再次审题,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在他看来,圣上所列的弊病并不为过,却失之粗疏。但这并不是圣上不了解,不清楚,而是故意为之,要考考举子们的见识。

 

比如说你要从军队废弛着手,并写出你的整顿建议,你得知道军队中有何弊端吧,象什么军官吃空饷、克扣饷粮、侵吞卫所土地等等。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3:29 , Processed in 0.02887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