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721 页

那一年他来到大明,除了娶媳妇是好事外,就是广宁将要惨败,以及天启壬戌科的会试和殿试。

 

转眼就是三年时间,建奴已是苟延残喘,比他五年平辽的雄心壮志还要提早了一两年。

 

而真正的转折却是广宁保卫战的胜利,也是他利用先知先觉改变历史的开始。

 

“……请万岁……”董其昌没有注意到皇帝的失神,奏完后躬身等待皇帝的决定。

 

朱由校目光一闪,回过神来,沉声道:“准奏。”

 

要说皇帝这几年来大刀阔斧,横杀竖推,使大明改变了很多很多。但改变最小的却是科举,几乎没有什么动作。

 

尽管皇帝对读书人的态度不是很好,也不太怕读书人造反。但没有贸然改动科举取士,也使天下读书人没有掀起更大的风潮。

 

读书入仕这条路是不能堵死的,皇帝深知其中的利害。

 

吏转官的制度已经推出,但还在摸索和完善的阶段,并不能完全取代科举。朱由校也没有完全想好,如何能尽量稳定地过渡到公务员考试入职。

 

而且,要说按八股取士选拔出来的全是废物,也是太过绝对。就以天启二年的科举为例,很多进士还是不错的,让皇帝感到满意。

 

轻重缓急,皇帝要掌握的就是这个度。不能什么都心急火燎地去做,更不能照本宣科地按后世的来。

 

毕竟,古代不同于后世,而思想观念的改变,却是最慢的。

 

待平辽成功,科举也要作出些改变了。皇帝的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叩动,作出了新的决定。

 

今天的朝会进行得相当顺畅,皇帝虽然面带威严,但看似心情不错,上奏基本都允准。就算是不太合圣意的,也没有表露得太过明显,交由廷议处置。

 

平辽灭奴在即,众臣子都认为这是皇帝心情不错的主要原因。

 

“众卿皆是朝廷栋梁,是朕之股肱。”快要散朝时,皇帝再度开口,朗朗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辽东战事胜利在望,西南平叛亦见曙光,朝廷财政日见宽松,吏治亦有清明之势,百姓生活也渐好转。”皇帝一一列举着,面容愈发和熙,“此皆众卿之功劳,朕都看着、记着,备感欣慰。”

 

“万岁圣明,方有国势昌盛。”礼部尚书董其昌立刻马屁拍上。

 

“万岁圣明。”众臣躬身附和。

 

朕当然圣明了,不用你们说,朕也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最重要的,还是众卿辅佐之功。”朱由校笑了笑,殿内的气氛愈加缓和,“君臣和谐,方使我大明国势日昌,蒸蒸日上。朕希望与众卿共勉共进,共荣辱,共始终。君明臣贤,以一段佳话留于史书。”

 

说完,皇帝起身扫视过群臣,含笑颌首,转身离去。

 

“退朝!”宦官尖厉的声音响起,但在群臣听来,却不觉得刺耳。

 

皇帝再厉害,也要依靠下面的臣子。否则,就是象诸葛亮那样累死,国家也未必治理得好。

 

归根到底,还是吏治。

 

皇帝虽然对贪渎官员下手无情,但对忠心任事的臣子却着实不错。俸禄加了,福利涨了,对重臣老臣亦显尊重,这样的皇帝并不多见。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是孟子曰过的,意思很明确,不用翻译成现代文,也能看懂。

 

古人还有一句更简短的话,“众人遇我,以众人报之;国士遇我,以国士报之”。

 

说白了,就是人心换人心。想别人怎么待你,就取决于你怎么对待别人。

 

如果领导不关心属下,不礼遇人才,却要求属下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岂不是白日做梦?

 

最好的例子就是亡国之君崇祯,说他可怜也没错,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是一点没冤枉他。

 

苛薄寡恩,猜忌多疑,这样得皇帝,到最后也只落得自挂东南枝的下场。

 

“天气越来越冷,该给臣子们发放取暖补贴了。”皇帝回到乾清宫,便命人传召户部尚书,计算长江以北各省的官吏数量,按照品级定出标准。

 

锅炉和暖气?!皇帝又想到了皇宫的取暖,不知道科学院研究得怎么样了?

 

…………………….

 

第二百六十章 平辽的定义和范围

 

岫岩位于辽东半岛的北部,东及东南与凤城、东港毗连,西与大石桥市、盖州为邻,南与庄河相接,北及西北与辽阳县、海城市接壤。

 

从地理位置上看,正处于辽南和辽东明军的中间。

 

新上任的辽东督师袁可立选择在这里召开军议,也有不偏不倚、两军并重的意思。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4:44 , Processed in 0.064436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