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745 页

如果冬季来得再快一点,明军的攻势必然缓和。鸦鹘关还可泼水结冰,更加坚固。

 

不管怎样,都要撑到父汗那边的战事结束。五万大军啊,再加上两红旗,这已经是大金的倾国之力了。

 

如果不能取胜——阿济格用力摇头,甩开了这个不祥的念头。

 

…………………

 

萨尔浒。

 

这个在辽东的小地方,因为明金的一场大战,因为明军的惨败、后金的崛起而名列史册。

 

这里是辽沈进入建州的必经之路,与沈阳只隔着个抚顺。而且,萨尔浒离赫图阿拉和鸦鹘关也不远。

 

皇太极一身便装,在几个亲信心腹的护卫下,立于萨尔浒山上,眺望着周围。

 

想当年,他也随父汗参与了这场决定性的大战,大败四路明军,本身的损失却很小。

 

罗绣锦侍立于旁,并不轻易插话,脸色沉峻,显出了一肚子的心事。

 

后金的颓势已经十分明显,就算明军不发动进攻,打不破四面的围困,也是坐以待毙的结局。

 

现在,努尔哈赤率大军南下攻敌,看似主动,却是迫不得己。

 

其实,发动进攻不过是想趁着粮草物资还没有全部耗尽,希望能够击败明军,为后金赢得些时间,获得一点点的希望罢了。

 

第二百七十七章 八方云动(二)

 

一阵冷风吹来,皇太极才从沉思中醒来,自失地一笑,转头对迈达礼说道:“你且派人回报汝父,现下还不可心急。汗王亲征,我等还要静候捷音。”

 

话说得含蓄,可也不算含糊。努尔哈赤还健在,背后的运作谁敢张扬?而要与阿济格、多尔衮三兄弟争夺大位的前提,乃是努尔哈赤殡天。

 

迈达礼乃是莽古尔泰长子,不出意外的话,乃是正蓝旗旗主的继承人。可莽古尔泰既没了旗主之位,他也被抛到一旁,岂能不怨恨?

 

只不过,皇太极的话他听明白了,也懂了。

 

如果努尔哈赤在活着的时候就确定继承人,扶上马再送一程。什么四大贝勒,再有怨恨不满也得憋着。

 

而且,现在明金大战的胜负未定,更得小心行事。搞得太过明显,万一父汗得胜归来,还要命吗?

 

“八叔所言极是。”迈达礼躬身道:“侄儿这就派人回报父亲。”

 

皇太极轻轻点了点头,说道:“千万要小心留神,大妃的耳目亦是不少,不可轻看。”

 

大妃阿巴亥正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生母,史书记载她“嫉妒、有机变”。

 

也就是说,这个女人不是省油的灯。也正因为她的得宠,她的三个儿子的地位才不断上升,有凌驾于四大贝勒的趋势。

 

要知道,阿济格已是正白旗旗主,多尔衮领有牛录最多,再加上努尔哈赤曾说过,在他死后,两黄旗要给两个小儿子。

 

这样算下来,三兄弟的实力相当雄厚。当然,多尔衮才十四岁,多铎更小,威望难以服众,特别是旗中那些征战多年的老将,更不会轻易服膺。

 

所以,失势的四大贝勒,对,现在只剩下三个。如果不能团结一致,很难与这小哥仨争位。

 

提醒完迈达礼,皇太极抬起头,似乎是自言自语,又似乎是对在场的所有人在说话,“大金风雨飘摇,更当戮力同心,共渡时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道理,不难懂啊!”

 

众人恭声附和,现今的形势,确实很危险,四贝勒之言,应是发自内心吧?

 

确实,皇太极说得并不是假话。但要深究其心,恐怕也不是那么忠贞不渝。否则,他也不会借与朝鲜密谈通商之事,而偷偷地躲在这里。

 

这里既是辽沈撤回建州的必经之路,还和他的正白旗离得很近,观望形势再做决定的目的,应该也不是那么隐蔽难猜。

 

况且,只是他不留在沈阳,不与父汗一同出征,便显示出他已经生出了异心。

 

罗绣锦作为皇太极的心腹,当然知道很多,且这些行动,也有他出谋画策的份儿。

 

可不管怎么运筹帷幄,皇太极和罗绣锦都觉得就算这次反攻获胜。但看明国的势头,后金也很难长期抵挡明国的倾力攻击。

 

都是国家,可体量相差太大,觉醒的明国,可不是不足百万的女真人能够抗衡的。

 

就是不打,光是围困封锁也用不了一两年,后金便会不战自乱,陷入崩溃。

 

既然是这样悲观的预测,皇太极还有什么招儿?其实是没有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什么计谋都显得有些可笑。

 

但皇太极的思路和努尔哈赤却是不一样的,他不认为辽沈是必守之地,更不认为该对辽人太过残苛,以及对汉人汉官要信任使用。

 

女真人太少了,但还有大量统治的辽人,也就是能够组建大量汉军,以弥补人力上的巨大差距。

 

而要使汉军具有战力,就必须废除对辽人的高压政策,以争取人心。尽管这样做的结果也不好估计,但事到如今,还有别的办法吗?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0:01 , Processed in 0.06914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