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921 页

历史上的明末灾害,粮差分文不减正是饥民蜂起,义旗遍地的主要原因。

 

对于侄儿李过的言语,李鸿基十分赞赏。男子汉大丈夫,如果只是能吃上饭,那也太没出息了。

 

“服役五年,退伍后可得五十亩田地,免赋税三年,半赋税六年……”李鸿基对于当兵的待遇相当熟悉。

 

高迎祥笑着点头,拍了拍李过的肩膀,说道:“小子,只要活下来,五年后你就是个小地主啦!”

 

李过笑了两声,说道:“没准俺还能当上将军呢!”

 

“对,五十亩地算什么,从军就是要建功立业。”李鸿基赞同道:“搏个封妻荫子,那才叫有出息。”

 

高迎祥端起大碗,一气喝下半碗,抹了抹嘴,对李鸿基说道:“怎么样,同去从军如何?”

 

李鸿基想了想,还是摇头道:“俺还是再等等看吧,要是能赁个马车,拉人拉货是个好营生。”

 

赁和租差不多,中华商会在西北拓展商路,开设了车行。赁车的百姓要按使用的天数交钱,和后世出租车的份子钱差不多。

 

李鸿基觉得自己对马匹比较熟悉,赁车的风险不大。

 

而且,随着西北茶马市的日渐繁荣,马匹的价格不断走低,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兴许就能买马自营。

 

大明的边贸一直是赚钱的,而且利润很大。丝绸、茶叶、铁器、棉布、粮食等商货,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硬性需求。

 

而马匹牛羊,大明并不是特别缺乏。作为控制游牧民族的手段,每年从哪个部落互市多少牲畜,也是有定额的。

 

一旦明国掐断互市,蒙古诸部的生活便要陷入困顿。在隆庆开关之前,有些蒙古部落穷得只能用皮囊煮肉,夏季时身上衣服褴褛。

 

没办法,蒙古诸部对于铁器的依赖只能从大明的互市中解决。皮毛嘛,冬天穿保暖,夏天就是中暑。

 

所以,蒙古诸部对于互市极其看重,对于交易的份额也是与明国斤斤计较,希望是越多越好。

 

而出于稳固西北、拓展西域的需要,平辽之后,朝廷扩大了互市的规模和时间。

 

原来的互市每年交易的时间往往只有一个月左右,难以满足贸易的需求。现在则设立“小市”,也就是一月开启一次,又被称为“月市”。

 

如此一来,游牧民族的生活得以改善,明国商人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中华商会固然垄断了边境互市,但也不是完全禁绝了其他商人。只不过是铁器、粮食等战略物资,只有他们有资格经销。

 

商业繁荣,自然带动了商货的运输,以及人员的流动。身为驿卒的李鸿基,对此自然是相当了解。

 

高迎祥见外甥另有打算,也不勉强,又谈了一会儿,交代了些家里事,便带着李过欲离开。

 

李鸿基岂能如此慢待,赶忙起身,带着舅父和侄儿出了驿站,就在旁边的客栈请他们吃饭喝酒。

 

依托于驿站建立的商栈,既有旅店,又有货栈,可不比荒郊野店,那是相当的安全。

 

而商栈与驿站也有联系,一些信件包裹就是通过驿站传递,可谓是互补共赢。

 

第四百一十八章 朝廷主导移民,吉林府(端午安康)

 

三人来到客栈,在一楼找了个座位,点了四个菜,一小坛酒,边喝边聊。

 

客栈的伙计也认识李鸿基,招待得热情,还多送了盘盐水花生,免得等菜枯坐。

 

“小陈,货栈外怎地那么多马车?”李鸿基有些奇怪地问着伙计。

 

伙计呵呵笑着解说道:“朝廷又开始了移民,由驿站和商栈承担运送,运送的多,补贴给得也多。俺们中华商会大量定制马车,就是想为朝廷分忧,为国家做事。”

 

李鸿基笑了,调侃道:“小陈这嘴是越来越会说了,还为朝廷分忧呢,说赚钱多实在。”

 

伙计笑道:“这迎来送往的,总不能老是粗俗不是。就是听,也学会些好听的话了。”

 

“又要移民,不知是往哪里?”高迎祥开口问道:“又有何新政策?”

 

眼看吃饭的客人不多,伙计便简单介绍道:“主要是辽东、东番府、路上吃喝花费全免费,到了所在地方便给田地耕种,免赋税两年…….”

 

移民工作如果只依靠朝廷出台政策,百姓自发,显然是效率低下的。

 

交通工具,路上的吃住等等,对于多数连县镇都没出过的百姓,肯定是有着相当大的困难。

 

皇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便开始由政府主导,中华商会参与协助,把移民工作从头到尾包办起来,解除百姓的畏难情绪。

 

相对于持续大旱的陕西、河南、山西等北方省份,辽东地区尽管寒冷,但有耐寒作物,耕种的情况要好很多。

 

要知道,历史上明末的小冰河期之所以肆虐,甚至成为大明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耕种没有进行适应性的改变。

 

比如崇祯二年,陕西省大部地区就下了一场暴雪。大旱之年有了降雪原本是好事,可这场大雪竟然在春耕之后才来,将禾苗全部冻死。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0:14 , Processed in 0.068573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