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956 页

皇帝越是重用你,越是给你权力,日后被推出来砍头当替罪羊的可能性越大。历朝历代,并不鲜见。

 

对,皇帝提到了方正化,显然有看重之意。自己已经老了,还能干几年?日后多说几句好话,也算结个善缘。

 

老魏心里想着,恭谨地听着皇爷吩咐差使,不外乎是大灾期间,要提防歹人造谣生事、立教作乱,还有对地方官员的贪腐也不能放松。

 

“几位藩王都到了出京就藩的年纪。”皇帝突然话锋一转,说到的事情让老魏立刻精神起来,耳朵竖起,生怕漏掉一个字。

 

近年来,皇帝对于宗藩的打压有目共睹,信王、桂王等藩王也留在京中,根本没有放出就藩的意思。

 

可现在,皇帝突然提起此事,难道思路有所改变?

 

而对于藩王的监视,确实也属于东厂的职能范围,老魏认真听着,心中还盘算着哪些人比较可靠,能派去监视藩王。

 

皇帝轻抚着额头,显然也有些发愁。出京就藩是个大花费,可留在京城坐吃等死,看着也心烦。

 

让他们去宗学学习,再给他们安排差事。可看起来,他们还不是那块料。

 

好歹都姓朱,其中还有皇帝的叔叔辈,也不能真当“猪”给杀了。

 

大灾害持续时间那么长,特别是北方尤其严重,留这些造粪机器在京城,得浪费多少粮食?那可都是从海外从南方,千里迢迢运来的。

 

在大灾害临近时,皇帝曾经设想过最糟糕的局面,甚至有迁都南京,带着老婆孩子和群臣家眷,咱们都到南方吃饭去。

 

这可不是瞎想,历史上皇帝带着群臣离京就食,在隋朝和唐朝都发生过。

 

既然有先例,皇帝觉得也不算丢人。当然,经过一年的抗灾,皇帝信心大增,已经这个想法抛到九天云外。

 

迁都是不用了,可京城里的人要稀释分流,就象北方灾区的百姓要移民一样,减少粮食的消耗,减轻朝廷的负担。

 

象那些藩王、勋贵,全都是吃闲饭的,都滚蛋才好呢!

 

南方粮多,受灾害影响小,去那里就食,岂不是好?再往南点,象湄公省,也是个不错的地方嘛!

 

皇帝缓缓地说着,老魏垂着头,眼珠子直转,是真没想到皇帝要求的就藩,是这个样子滴!

 

“朕已命董应举兴建府邸,瑞王、惠王、桂王陆续就藩。”皇帝往御椅后靠了靠,轻轻吐出一口长气,说道:“祖制不可违,朕也不想背个苛待宗室、薄情寡义的名声。”

 

“皇爷仁慈,此乃英明之举。”老魏躬身说道:“奴婢这就挑选人手,不日便前往湄公省。”

 

皇帝笑着点了点头,摆手挥退了老魏。

 

凡是坐吃等死的,多半都是废物。不管是明朝的养“猪”,还是清朝的铁杆庄稼,最后都是一些文不成武不就的寄生虫。

 

所以,皇帝对于宗藩没有好印象。机会也给了,去宗学学一技之长,难吗?想当官,以官职换爵位,不好吗?

 

拿出积蓄,加入基金,挣的可能比俸禄还多,怎么就那么吝啬?家里攒着,还要向朝廷伸手,要不要脸?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降袭制度还没有正式实施,皇帝本不想在大灾害期间搞得动作太大,有碍稳定。

 

可这一天天的等下去,损失的是朝廷,是国家。抗灾救灾,花费已经很大,这帮家伙却视若无睹。

 

这是逼着朕动手啊!

 

“召内阁袁可立、孙承宗,兵部尚书熊廷弼入京觐见。”皇帝在殿内走了两圈,决心已下,朗声命宫人前去传召。

 

枪杆子里出政权,而枪杆子现在就握在朕的手中,谁敢乱动?

 

皇帝有信心压服宗藩和权贵,但还是力持谨慎,和孙师袁师商议一下,要熊廷弼提前布置好各地驻军。

 

谁敢造反,立时拿下,皇帝正愁找不到借口呢!

 

第四百四十七章 前奏

 

大灾之年,同舟共济,共渡时艰。

 

当《大明论坛》在头版登载出醒目标题时,很多人立刻嗅到了山雨欲来的意味。

 

古时就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诗句,报上的文章虽然没有引用,但字里行间也对宗藩、勋贵等辈,颇多指摘批评。

 

华屋美宅、仆佣成群、生活奢糜……如果是凭着自己的劳动或经营所得,那你的享受天经地义。

 

可你们呢,躺在祖宗的功劳薄上,或是因为身份血缘,就能不劳而获,安心理得地领着朝廷俸禄,那可都是民脂民膏。

 

平辽平叛时,如此;大灾降临时,依然如此。哪里能看出与国共休戚的觉悟?

 

舆论先行,是皇帝惯用的手段。显然,皇帝要对宗藩和勋贵下手了。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2:46 , Processed in 0.059063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