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北宋大法官》作者:南希北庆 - 第 980 页

  这玩得太大了,弄得他们这些务实派都是心惊胆颤。

  一旦引发动荡,他们的活也就没法干了。

  他们劳心劳力,一直在想办法处理应对西夏的战事,可不能因为一场官司,而导致一切都付诸东流。

  这是他们都无法接受的。

  张斐先是一愣,旋即苦笑道:“二位,我只是秉公执法,如果他们要选择和解,那我也会答应的。但如果没有特殊理由,我就终止此次审判,那就是我的失职,这会给我带来风险的。”

  王韶、郭逵相视一眼。

  郭逵退而求其次道:“能不能改为闭门审理?就好像上回审理绥州一案。”

  如果都是自家人的,那就随便你们怎么说。

  对这里面的弯弯道道,他们心里清楚的很。

  张斐摇头一叹:“其实我也有想过,但是这不同于军事审判,这事关河中府所有的百姓,如果闭门审理,我们皇庭就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因为最终的判决,不一定会令所有人都满意。

  到时许多官员、乡绅、百姓可能都会将责任归咎到我头上。但二位都知道,这事与我无关,我也没有必要为此承担任何风险,公开审理,这就是最为稳妥的方式。”

  二人听罢,还真不好多说什么,因为最终判决是在皇庭手里的,突然改为闭门审,不管到底怎么判,都会引发很多质疑。

  问题来了。

  皇庭为何要为此承担任何风险?这事跟皇庭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最终,二人也只能悻悻离开。

  他们前脚刚走,张斐便是呵呵一笑,“竟然跑来游说我,看他们都没有反应过来,谁才是此案最大的赢家。”

  一旁的许芷倩突然道:“但是他们双方都已经杀红了眼,再这么继续斗下去,会不会真的引发动荡。”

  “不会。”

  张斐非常坚决地说道。

  许芷倩好奇道:“你为何这么自信?”

  “因为最终的决定权是在我的手里,而我也代表着朝廷。”

  张斐嘴角一扬,云淡风轻道:“是,也许百姓会对乡绅、官府产生一些质疑,但同时也会将曾今对乡绅、官府的信任,转移到我们皇庭头上,从而相信被皇庭掌控的司法。”

  ……

  而此时皇庭外面是热闹非凡,如今门外的商业区已经建设的差不多了,大小商铺林立,不但有专门为富人准备阁楼、包间,雅座,也有为穷人准备茶棚、酒馆,而且价格也都是非常亲民的。

  “哎呦!苏检察长来了,各位里面请,里面请。”

  大狗见到苏辙等一干检察员向自己的酒楼行来,是立刻迎了上去。

  陈琪瞧店外那廊道上都已经坐满了,不禁问道:“还有位子吗?”

  “有得!有得!”

  大狗直点头,“张庭长早就定下靠近湖边的位子,供各位休息。”

  陈琪顿觉有些受宠若惊。

  一干检察员来到河边的大树下坐下后,但目光并未投向河边那美丽的风景,而是望着酒楼那窗台前闪过的一道道人影,只见不少乡绅正在与官府的官员进行交涉。

  “看来他们已经意识到,这官司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王申小声道。

  陈琪道:“或许下午不会再开庭审理。”

  “不可能。”

  苏辙道:“此事要能够谈成,就不会闹到皇庭上去,咱们还是早点吃完,早点去休息,下午可能还有很多事要做。”

  陈琪、王申同时看向苏辙,似乎有些怀疑。

  因为目前看来,他们都已经意识到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官司。

  那么,还要再继续互相伤害吗?

  但凡是个聪明人,也不会干这种蠢事。

  可事实却正如苏辙所言,下午的审理是如期而至。

  这也正说明,中午那些官员、乡绅的合纵连横彻底宣告失败。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青苗法。

  元绛是肯定拥护青苗法的,这是不能退让的,而范镇是肯定反对的,为求阻止青苗法,他是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都不当了,怎么可能会就此妥协,他来这里就是为求阻止青苗法。

  然而,如果范镇他们不选择在皇庭上诉,那他们就没有别得办法,因为朝中也是革新派得势。

  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这中间的根本矛盾都无法解决,还合纵连横个勾八。

  关键还有相当一大部分官员在暗中拱火。

  这怎么谈得成,只能忍着痛苦继续打下去。

  “诸位下午好。”

  张斐来到庭台上,又看向助审席上面的百姓,“诸位助审员中午休息的怎么样?”

  “非常好!非常好!”

  “多谢张庭长的盛情款待。”

  “哎呦!咱其实都有些不好意思。”

  ……

  这二十个人笑得是嘴都合不拢,他们是安排在皇庭里面用餐,并且在湖边休息,这绝对是他们人生中吃最美味的一顿,事先他们可从未想到,当这助审员有这么多优待。

  当然,他们并没有想到,皇庭这么安排,也是担心有人与他们暗通款曲,左右他们的判决。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毕竟是我请你们来帮忙的。”

  与助审团交谈少许,张斐又向范镇、李敏等人道:“如果控辩双方都已经准备好了,那我们可以继续审理。”

  双方都表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

  “那就开始吧。”

  张斐轻轻敲了一下木槌。

  接下来是由范镇传召证人,是一位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的老者。

  许芷倩立刻将此人的资料悄悄递给张斐。

  此人名叫陆晓生,也是进士出身,曾礼部担任官职,但对当官没什么兴趣,四十岁就致仕回乡,为人非常正直,没有什么污点。

  范镇问道:“陆先生,听说在此次以宗法约定利息中,其中这一分五的利息,就是陆先生你定的。”

  “是的,这是老拙建议的。”

  陆晓生点点头。

  范镇又继续问道:“为何定在一分五?”

  陆晓生道:“首先,是因为老拙的乡里一直以来就是规定一分五的息。”

  范镇问道:“敢问陆先生你的家乡是在?”

  陆晓生道:“河东县隐泉乡。”

  范镇点点头,又问道:“为何贵乡会有此规定?”

  陆晓生道:“因为我们乡的宗法中是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惠及乡民,同时乡里长老见到许多乡村因为高利贷,而导致大量的乡民逃亡,为求乡里保持人丁兴旺,同时执行好宗法,故而规定借贷乡民,只能放一分五的利息。”

  “原来如此。”

  范镇点点头,又拿起一份文案来,向张斐道:“张庭长,这是有关隐泉乡低息放贷的具体证据,足以证明,这一分五的息其实早就存在的,而并非是大家特地想来针对青苗法的。”

  “呈上。”

  张斐看过之后,稍稍点了下头,又道:“范先生可继续询问。”

  “是。”

  范镇又道:“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陆晓生点点头,道:“还有就是,虽然目前各乡村是高利贷泛滥,但多半都是集中青黄不接和天灾之时,平时乡里放贷,其实也就是一分五到两分,约定这个利息,我觉得大家都还是能接受的。”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9 17:21 , Processed in 0.061391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