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103 页

通,通,通!又一个明军攀登上城,二话不说,挟着三眼铳,抽出嘴里叨着的火绳就点着施放,打得几个建奴非死即伤。

 

然后,他目光一扫,一个“小李飞锤”把三眼铳扔向敌人,从地上随手捡起一把染血的大刀,加入了战团。

 

一个又一个明军登上城头,或刀盾或长枪或三眼,有东江军、登镇兵、津镇兵,已经乱了建制,哪个梯子能爬人就爬那个。

 

由小变大,城上被拱出的安全区越来越宽,给越来越多的明军登城创造了条件。

 

远望着越来越多的将兵登上城头,而被打下来的越来越少,沈有容微微长出了一口气,命令鼓手继续敲击,鼓舞英勇作战的明军将士。

 

登镇兵中辽人所占比例不小,津镇兵中最善战的则是从辽东撤回来的八百毛兵。为了先登之功,三部军官都严加督战,不敢让己军被他人小看。

 

在天启元年的一份奏文中,熊廷弼对各地征调到辽东的军队作为评价,其中战斗力最强的是川兵、土兵和毛兵。

 

川军不用说了,浑河血战已经证明了他们的勇悍;土兵便是土司的私兵,秦良玉的白杆兵,还有广西的狼兵,都属于土兵。

 

毛兵又叫毛葫芦兵,则有些特殊。因为它是没有军籍的地方武装,被明政府雇佣,用以维护统治。

 

说白了,毛兵就是雇佣军,这与土兵倒有些相似之处。

 

因为毛兵多分布在川陕鄂三省的山区,以猎户山民为主,还有很多矿徒和普通农民,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形成了彪悍的性格,成军作战也极为勇猛。

 

《明史》记载:“河南嵩县曰毛葫芦,习短兵,长于走山”。“山东长枪手,河南毛葫芦,本非民间常徭,为其长于长枪,善于走山”。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毛兵擅长在丛林山地作战。使用长矛、弓箭、短兵等武器,着轻甲或不穿甲胄,以追求在山地作战中的灵活性。

 

嘉靖年间,毛兵被调往江浙对付倭寇。但因他们不适应江浙一带的泥泞田网、江湖众多的地形,更不习水战,战绩不佳。

 

明末辽东战事起,毛兵也被征调往辽东作战。在辽阳城下曾与川兵一起迎战八旗,几乎全军尽没。

 

仅有监军道胡嘉栋率领的八百毛兵未参与战斗,从此撤出辽东,驻扎天津。

 

因为毛兵轻甲或无甲,无力抵御建奴的弓矢,其自身的特点在平原战阵中也难以发挥。

 

熊廷弼就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并指出毛兵仅能“穿山透林,非平原冲战之用”。

 

而毛兵真正能一显身手的战场在西南,在平定播州之役和奢安之乱中,川、贵的地形给了毛兵用武之地,“毛葫芦行步如飞跳涧上下,坚悍真可摧坚。”

 

所以,朱由校征调三千毛兵前去助朱燮元平叛,也算是慧眼识兵,用得其所。

 

至于现在攻打金州,虽然并不算是毛兵所长,可也不是平原冲战之短。

 

他们以七人为一伍的小型编队,自相团结,互相配合,使用弩箭长枪,在近战厮杀中,倒也不落下风。

 

当然,金州墙矮城小,守军又少。明军则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更有火炮助阵,破城没有什么悬念,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明军登上城头,占领的范围越来越大,建奴虽然拼死顽抗,却已是力不从心,难以挽救城破被歼的命运。

 

一支明军冲入城门洞,又刨又挖,清除了障碍,打开了进城的通路。

 

如同不可遏制的水流,一队队明军呐喊着杀入城中,宣告着获得了围攻金州之役的胜利。

 

第八十一章 广宁城下的骗招儿

 

“打赢了,胜利了!”队后的赵胖子用力握紧了拳头,心中发出由衷的欢呼。

 

小爷也顶盔贯甲上过战场,还砍过建奴的人头。虽然是死人头,可别人不知道啊。

 

等回到京城,小爷可有得吹啦!那帮傻吊,还不听得目瞪口呆,然后伸出大拇指,赞一声“赵哥,真爷们儿。”

 

嗯,不白吃苦受累挨揍,征战辽东、砍过建奴,足够小爷吹一辈子啦!

 

想到得意处,赵胖子咧开大嘴,嘿嘿傻笑起来。

 

………………

 

东北的初春,只能看出一丁点的痕迹,离冰雪消融却还至少要等上一个多月,辽东就更要晚很长时间。

 

有帐篷,有篝火,可在野外宿营,可依然不是什么好过的日子。又没羽绒服,又没睡袋啥的,冬天对于古人来说,都不是什么舒坦的季节。

 

后金军围困广宁城,看似主动,但屯兵于坚城之下,肯定也很难受。

 

关键是广宁城的守军可不光是龟缩,用建奴的话来说,就是很不老实。

 

先是在夜里缑城而下,不是偷袭,是砍死人头,拖尸体。

 

建奴反应过来,派精骑来射杀,被城头预置的炮火弓箭打死打伤不少。

 

而那些割人头、拖尸体的敢死队都身着双层甲,还拿着盾牌,往城墙根下一缩一猫,有城上的保护,死伤极少。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3:12 , Processed in 0.04141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