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12 页

所谓的“廷推”,就是对于官职出缺,由吏部、九卿、六科等一起进行会商,参加人员至少是三品以上大员。他们推选出两到三名候选人,提供给皇帝选择。

 

皇帝审阅“廷推”出的候选人名单后,如果不满意,就批示驳回,再进行一轮“廷推”。

 

这样看来,皇帝就是个图章,在“廷推”的名字上盖一下,表示正式任命通过。

 

那皇帝直接绕开内阁下圣旨,也就是“中旨”,来任免官员行不行呢?

 

也不是说绝对不行,但最好是不这么办。

 

孙承宗讲了“廷推”的好处和重要性,袁可立见少年皇帝并没有释怀的神情,便面带苦笑,讲了万历朝时的一件事情。

 

在万历年间有一次吏部尚书职位空缺,“廷推”了几次名单,皇帝都不满意。

 

是万历皇帝认真负责,谨慎选才嘛?

 

呵呵,万历皇帝可是有话说:特么的,这“廷推”出来的大臣,老子一个都不认识,哪知道是好是坏,有才没才,我能有个屁意见。

 

于是,他就直接下了一道中旨,提拔了自己认识,还觉得不错的李幼滋为吏部尚书。

 

皇恩浩荡吧,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幼滋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皇帝的提拔。

 

然后,李幼滋就上书,表明“廷推”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推荐的人是大臣们认可的。皇帝今天无视大臣的推荐,直接用中旨任命微臣,实非明君所为。

 

万历皇帝被指责,也十分生气,把李幼滋的奏折全部留中不发。

 

李幼滋呢,也直接跟皇帝硬犟,每天都向万历皇帝表明自己要辞职。万历皇帝不理他,他就直接挂冠而去。

 

有升官的捷径不走,李幼滋真的是那么高风亮节,真的是有那么好的政治操守?

 

呵呵,李幼滋也有话说:万岁呀,您不知道俺们文官集团的潜规则呀,没有同僚的认同而靠中旨上位,那是会遭到排挤和孤立滴,那日子很艰难滴!

 

好心好意给人升官,被拒绝还不是最差的。要是皇帝下的圣旨在内阁没通过,内阁可以不执行,把圣旨“封还”。

 

这就真是打脸了,打皇帝的脸呢!

 

比如正德皇帝,就被内阁屡次“封还”中旨,那脸打得“啪啪”的。

 

所以,皇帝一般不会直接下“中旨”任免官员。而且,被任免的官员也未必会领旨谢恩。

 

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朱由校脸色变幻了几下,暗自叹了口气,可心中也发了狠。

 

MMP!老子任命官员不行,下旨让你们去死行不行?

 

…………….

 

第十章 扯蛋的廷议

 

“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朱由校走进文华殿,众大臣便下跪拜见,山呼万岁。

 

朱由校高坐到龙椅上,看着下面的大臣,嘴角微抿,讥讽之色一闪而过。

 

“众正盈朝”啊!

 

没错,史书上就是这么写的,天启初年二年,崇祯刚继位的那几年,大明的政治气象就是这么好。

 

然后呢,“众正盈朝”之时也是外战屡败,内乱频生的主要时期。

 

经过了“移宫案”和“红丸案”的清算打击,现在的东林党已经充盈朝廷,主要的功劳嘛,得算在吏部尚书赵南星头上。

 

天启帝登上皇位后,为报答东林党在“移宫案”中的功劳,杨涟、左光斗、赵南星等人或起复,或升官,势力为之一振。

 

赵南星任吏部尚书后,更是加倍寻找举荐东林党人,把他们安排在各个部门。

 

高攀龙、杨涟、左光斗执掌法令;李腾芳、陈于廷辅助选举;魏大中、袁化中主管科道;郑三俊、李邦华、孙居相、饶伸、王之肕等人全部放在部里执政。

 

这还只是官位较高的,至于四司里的下属官员,象邹维琏、夏嘉遇、张光前、程国祥、刘廷谏等人,都排不上号。

 

盛极而衰,怪不得自天启三年后,魏大爷便是屡屡高升、权柄日重。这是天启帝准备关门放魏忠狗的前奏啊!

 

天启帝也不是傻子,这满朝的东林党看起来眼晕不?上下联通、声息相鼓的气势让人害怕不?

 

朱由校不说话,把下跪的群臣晾在那儿了。

 

这是故意的,朱由校看到这些道貌岸然的家伙就来气。前世只能在网上喷“清流误国”、“文官误国”、“党争误国”,现在可真的能面对面的收拾几个啦!

 

当然,现在还不是时候,他也要准备好,把刀磨快,并找到下刀的时机。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3:45 , Processed in 0.029661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