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135 页

皇太极沉吟了一下,说道:“孩儿也有此疑惑。按照开战前的计划和估算,明军的行动至少快了十天有余,出乎意料。”

 

老奴皱着眉头,说道:“最主要的还是明廷的反应速度,走兵部,拟奏,廷议,少说也要三四天时间才会有定论吧?”

 

对于明廷的办事效率,以及朝堂上扯皮推诿的党争,建奴们知道得很清楚。

 

别以为建奴真的是一群野人,他们谋划起来相当地周密细致,用谍也很厉害,京城里的消息都能很快获悉。

 

所以,此次广宁之战的结果,才让老奴才大惑不解,皇太极也认为出乎意料。

 

如果逆向推算的话,天津、登镇,以及毛岛主的东江残兵,至少在沙岭惨败后便开始行动,才会有目前的局面。

 

而从当时的信息传递速度来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是提前布置,并对战局的预判有着惊人的准确。

 

再从广宁的反应速度来分析,也很令人震惊。

 

就好象提前知道西平堡必陷,增援的部队必败,才能如此绝决地尽弃堡寨,尽迁百姓,集中兵力龟缩广宁城和右屯卫城。

 

神仙嘛?能掐会算到这个程度,差不多可以这样称呼了吧?

 

可既然能预判得如此准确,西平堡围点打援,沙岭野战惨败,难道不是能够预防,并提前化解的吗?

 

还有广宁城和右屯卫城平空多出的大量火炮,守军突然增强的战力,这些都处处透着诡异,令人百思不解。

 

想不通啊,想不通!

 

老奴再次用力摇头,直觉得脑袋发胀,依然是没有头绪。

 

“父汗。”皇太极站起躬身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为此介怀。想来,明人那边定然有了我们不知道的改变,详加刺探后,找到对策,再战而胜之,亦是不难。”

 

老奴抬头看着八儿子,好半晌才用力点头,霍然起身,朗声道:“想当年明军数十万大军来攻,本王亦不为惧。今日小挫,岂能丧某心志?”

 

从十三副遗甲起兵,抚顺、鞍山、萨尔浒、辽阳、沈阳……

 

老奴确实未尝一败,即便是广宁城未攻下,整个广宁之战的双方伤亡比,依然是后金占优。

 

当然,战略目的没有达到,这肯定会心有不甘。只是形势至此,再纠结又有何用?

 

吸取经验教训,以力再战;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明人还总有这样的好运?老奴收拾心情,披挂佩刀,昂然出了大帐。

 

仗败人不颓,灰溜溜的狼狈样给谁看?

 

号角呜咽,金鼓齐鸣,后金军收拾营帐,分队撤退,倒也井然有序,全无败退的狼狈。

 

……………

 

第一百零六章 午门示赃

 

广宁战事不知胜败,京城中却都在盯着李三才案的进展。

 

而李三才案子还在继续发酵,这回是反对派发动了。

 

御史徐兆魁率先上疏,弹劾李三才“大奸似忠、大诈似直”;接着御史刘国缙、乔应甲,给事中王绍徽、徐绍吉、周永春、姚宗文等,也上奏列罪弹劾。

 

本来已经觉得有些不对劲儿的东林党官员,又被激起了火气,给事中胡忻、曹于汴,御史史学迁、史记事、马孟祯、王基洪等人,再上疏为李三才申说救助。

 

而皇帝的态度依旧不明,反倒是《大明论坛》又出了号外,实在是辩论的奏疏太多,一期已经刊载不下。

 

但皇帝置李三才案不闻不问,对其他政务却没有懈怠。

 

首辅叶向高上疏以病请辞,皇帝立刻允准,加封少师兼太子太师,赏赐白金百两,彩帛四件,表里大红坐蟒一件,派遣行人护送回乡。

 

礼部主事兼右通政刘宗周上疏请辞,皇帝依然效率极高,批复允准,赏银加衔,并赐亲手所书“不能作济世名臣,何妨作弘道名儒”。

 

这幅手书明白地表明了皇帝对刘宗周的评价和定位,你搞学术哲学牛逼,写的书内容复杂晦涩,朕虽然看不懂,可很服气。

 

但你做官不行,干实事更不行,回家教书普及教育去吧!

 

就在官员们为李三才案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给事中王志道上疏弹劾高攀龙,指摘其数月前所上《恭陈圣明务学之要疏》中指责帝王不孝的言辞为大不敬。

 

高攀龙上疏请罪,帝不理;高攀龙遂上疏求去,帝许,赏银加衔,准乘驿车返乡。

 

令人眼花缭乱的请辞、允准,闪瞎了人们的眼睛。谁也没想到少年皇帝竟是如此不客气,什么首辅,什么重臣,一请即准,丝毫不加慰留。

 

除了叶向高这个和稀泥的首辅外,刘宗周和高攀龙可都是东林大佬。

 

再加上之前致仕的邹元标,朝堂上东林党的重量级人物一下子就去了三个,不得不让人产生别样的猜想。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4:40 , Processed in 0.03302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