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138 页

不仅打脸,还广而告之,让民众们都知道,一下子就把营造多年的好风评给毁了。

 

东林党损失的可不是一个大金主,而是营造多年的名声。名声这个东西,在古代可是很重要,很多腐儒把它看得比生命都珍贵。

 

这一点都不夸张,且看明末清初时的很多“以身殉名”者,便知道所谓的“正”和“名”在他们心中是何等崇高。

 

没错,朱由校用“以身殉名”而不是“以身殉国”来作定义。

 

比如刘宗周,在浙江各地开始起兵反清时,他却决定绝食自尽。

 

在绝食中还淡然地表示:“吾日来静坐小庵,胸中浑无一事,浩然与天地同流。盖本来无一事,凡有事,皆人欲也。”

 

大厦将倾,黎民涂炭,他却说“原无一事”,岂不怪哉?

 

第一百零八章 小人物大贡献

 

当然,刘宗周作为死节忠臣,留名青史,他的目的也算达到了。但与张煌言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殒身不恤的英烈比,却是差得很远。

 

而“以身殉名”和“以身殉国”的区分和比较,朱由校更愿意用刘宗周和张煌言来作代表人物。

 

也正如朱由校所料,第二天,请辞奏疏便铺满了桌案,主要是那些为李三才申辩站台的文官,还有兵部尚书张鹤鸣这个臭不要脸的。

 

午门示赃啊,奏疏全贴啊,皇帝这么打脸,很多自诩清高的文官都受不了。

 

受不了才好呢,请辞是给你们点脸,不请辞还要罢你们的官呢!

 

朱由校都懒得看里面的文字,让刘若愚整理名单,扫了一遍便来了个批量允准。

 

别说就这些人,再滚蛋个几批,朝堂反倒更清静,国家也能照常运转。

 

切,还真有不要脸的,想给你们点体面都不要,就莫怪朕不客气了。

 

看到还有为李三才申辩的官员没递辞呈,朱由校鄙视之余,也不会手下留情。

 

“拟旨,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接任兵部尚书。”

 

“拟旨,登莱巡抚陶朗先卸职进京,接任吏部尚书。”

 

“准户部尚书李宗延告老还乡,加少保,赏金赐服,着行人相送。”

 

“升户部左侍郎李起元任户部尚书。”

 

“拟旨,袁世振请辞奏疏朕不准,着继续留任,加户部侍郎衔,赐斗牛服。”

 

“拟旨,兵部职方司主事鹿善继加按察使,任粤闽盐法道,疏理粤闽盐政。”

 

“拟旨,肇庆府推官邓士亮擢升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下旨褒奖东厂提督魏忠贤,加恩三等。”

 

朱由校感觉自己处理朝政、安排官员,越来越得心应手了。这都赖于他常看奏疏,常看官员的履历,才能从中发现能吏人才。

 

比如这个袁世振,只是个四品官,却提出了《盐法十议》,并推出了一种既简便又有长效的机制——“纲法”。

 

“纲法”实施后,成效显著。当年年底,就上缴户部盐税七十万两。神宗降敕嘉奖,给袁世振加一级并予留任。

 

自万历四十五年底至现在,袁世振在两淮疏理盐政四年,解救了盐政危机,商人称便,百姓受益,盐税增加。

 

一年差不多能上缴盐税百万,这还不是个能臣?

 

而且,朱由校感觉这个“纲法”好象在清朝还被使用。也就是说,这种盐制是被清代沿袭,影响达数百年之久。

 

于是,他仔细看过了袁世振的纲法,不禁拍案称奇。

 

这是了不起的创新,这是极为大胆的改革啊!

 

从西汉创立的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改为民制、商收、商运、商销的商专卖制,简直是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变革。

 

至于有人弹劾,在朱由校看来就是红眼病爆发,有人觊觎“疏理两淮盐法道”这个肥差,要阴谋搞垮袁世振。

 

所以,朱由校不仅要褒奖袁世振,还要把纲法推广实施,更要把那些乱喷的混蛋革职除籍。

 

而肇庆府的推官邓士亮,可谓名不见经传,但他的贡献,朱由校认为能改变历史。

 

泰昌元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艘“独角兽”号舰船,因遭遇台风在广东阳江海域沉没。

 

邓士亮听闻此船上有西洋火炮,便寻觅善水者捞探。其后,他捐俸雇募夫匠,设计车绞,用“曹冲称象”法捞取红夷大炮三十六门。

 

两广总督胡应台在天启元年将其中二十四门火炮运解至京,其余储存在肇庆府军器局中。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4:39 , Processed in 0.043553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