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151 页

科举入仕,上千年的传统。

 

就算朱由校觉得有很多弊端,可也不得不承认,很多名臣、大才都是通过科举一途进入朝堂的。

 

比如朱由校很崇拜的王文成公,心学集大成,书法也厉害,还能领兵打仗。你能说人家从小读四书五经,就啥用没有?

 

当然,八股是肯定要取消的,取才的渠道和标准也要有所改变,但这种形式却必须保持。

 

朱由校回驾乾清宫,吃过午膳,便命宫人把他昨晚所批的奏疏送去内阁。

 

这两份奏疏一是徐光启所奏,请求废除兵器火药局的工匠们的匠籍,实行雇佣管理。

 

朱由校阅看过之后,大笔一挥,不仅是兵器火药局,全国范围内都废除,并免征京班匠价。

 

除此之外,朱由校受到了提醒和启发,又下旨削除京城乐户、河南丐户、沿海疍户、皖南世仆贱籍,列为编民。

 

废除“匠籍”和禁止手工业户“当官差”,能削弱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生产积极性,保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第一百一十八章 考成,三年之期

 

明朝的耕地数量已经不能满足人口的增长,就算朱由校再怎么抑制打击权贵地主,也不可能达到“耕者有其田”。

 

解决多余劳动力,现在除了发展工商,并无他法。多开小作坊、多做小买卖,也算是自主创业,很好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也是针对工商税收取的伤民弊端,朱由校与李起元商议后,制定了一个免税标准:货物总值二十两以下的小商贩,钞关不得收税。

 

小作坊也以用人数量来确定额税,家庭式的免税;雇佣工人三人以上的,正常税率;人数再多,规模再大,则税率上升。

 

在工商业,阶梯税率是必须实行的。朱由校也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还是试验性的。

 

中国有句古话:取之无形,使民不怒。西方有句话: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

 

可见东西方都有着共同的观点,那就是税收要从富人身上拿大头,升斗小民少负担。

 

朱由校也知道这个政策到了下面,未必会得到切实执行。但你不能等到万事周全,吏治清明达到标准,再施惠于民。

 

先在法律层面颁布,让匠户和贱民脱籍,让老百姓知道朝廷有免税优惠政策,让地方官府也有法可依,百姓也有理争辩。

 

同时,朱由校也将此作为考成的一个标准。通过各地官府的执行情况来判定是能吏还是庸碌,好的自然是官员得力,差的就罢黜换人。

 

新任户部尚书李起元所上的改革十三议中,便有改革考成、严行考成这一项。

 

而考成法自张居正创立以来,从未在法律上明文废除过。只不过在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后,使得考成法流于形式而已。

 

当然,李起元要严行考成的对象主要是户部,是为了弥补国库空虚,整顿财政是主要目的。

 

朱由校则稍作修改后,要在全体官员中实行绩效考核。

 

能者上,庸者下,整顿吏治也在考成法施行的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严格到位。

 

至于为什么要把科学合理放在首位,严格放在其次,也是朱由校吸取了历史教训所作的改变。

 

崇祯时期的户部尚书毕自严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也与李起元一样,认真执行考成法,使税收和财政有了些起色。

 

朱同检一看有效果,急脾气又来了,更加严格地施行。不管什么原因,收不上赋税就滚蛋。

 

于是,地方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只能对老百姓发力。什么闹灾,什么歉产,赋税一分不减,管你饿不饿死呢!

 

最后的结果当然也很悲催,民乱四起,此起彼伏,大明亡了,崇祯也自挂煤山。

 

所以,朱由校才要扩大考核官员能力的项目,不只是单一的赋税征收,更不能将此定为硬性指标,要灵活一些。

 

道理很简单,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最下面的就是老百姓。

 

一旦指标过硬过死,压得也过于严格,就会造就一批狠厉官员和虎狼衙役。

 

当然,朱由校知道这世上没有什么完美无缺的东西,包括政策法规也是一样,也只能是尽量完善,将弊端减到最小罢了。

 

…………….

 

广宁城。

 

后金军已经退去十几天,笼罩在人们头上的战争阴云才算彻底散去。

 

随着明军出城占据前哨堡寨,侦骑远出刺探,得到有效预警后,熊廷弼才下令开城。

 

百姓们打扫街道,收拾卫生,出外砍柴,甚至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耕作准备,生活似乎恢复了正常。

 

而两天前刚接完圣旨,身兼经略和巡抚,成为重权在握的封疆大吏的熊廷弼,却再次走上城头,眺望着远方,思绪难以平静。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4:32 , Processed in 0.033608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