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177 页

刘若愚应了一声,铺纸提笔,凝神静听。

 

朱由校沉吟了一下,缓缓开口,“回徐卿:既如《神器谱》所言:炼铁,炭火为上,北方炭贵,不得已以煤火代之,故迸炸常多。朕思之,可用焦炭试验……”

 

煤里含硫磷等有害元素,直接用来炼钢炼铁,肯定会影响到质量,进行影响到所造枪炮的性能。

 

关于这一点,朱由校还是明白的。

 

可他不明白的是:据考证,宋朝时就有用焦碳的证据,可到了明朝,怎么却没人懂了呢?

 

还有汉唐时打造的刀剑,名列世界前茅。到了明朝,咋就被倭人赶超了?

 

朱由校斟酌着字眼口述,还不能说什么太深奥的。

 

啥碳含量决定是铁是钢,是软是硬啦?凭徐光启和孙元化等人的好学劲儿,还不把自己缠死啊?

 

再说了,自己一个深宫中的皇帝,为啥明白这些,这也说不清楚啊!

 

嗯,得编本书,就说自己偶然所得,让大明的科技来个飞跃发展,超过什么红夷西夷。

 

朱由校摸了摸肚子,感觉这里的学问太多,简直要冒出来一般。

 

………………

 

第一百三十八章 传首九边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蓟辽总督王象乾移镇山海已有月余,广宁战事终了,才算松了一口气,不用担心建奴叩关了。

 

没过几天,朝廷便颁下圣旨,着王象乾卸任回京,并在山海关等待吴用先前来交接。

 

对于这个蓟辽总督,王象乾是不想干的。

 

别看蓟辽总督权力很大,可责任也非同小可。边疆多战之地,包括他在内,很多朝中官员都视之为畏途。

 

接到圣旨后,王象乾颇有解脱之感,就等着吴用先前来接任,他好一身轻松地回京了。

 

今天,吴用先便带着从人赶到山海关,速度之快令王象乾感到吃惊。

 

对于王象乾,朱由校是不看好的。广宁开战后,他也不好临阵换将,只能暂时将就。

 

广宁战事结束,朱由校便和孙承宗等人进行了商议,重整北方军备,其中就包括更换蓟辽总督王象乾。

 

根据《大明会典》,蓟辽总督的全称是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节制顺天、保定、辽东三抚,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

 

等到吴用先赶来交接,接过圣旨,王象乾才知道朝廷已经将蓟辽总督所节制的辽东巡抚和辽东镇划出。

 

对此,王象乾有些惊异,但吴用先却不以为然。

 

而且,吴用先也没有什么畏难的情绪,不知道到底是忠心国事,还是在王象乾面前装样。

 

“吴大人因病家居八年,刚刚被召为工部侍郎,听说将晋为少宰(吏部侍郎),却又为何被改命为蓟辽总督?”王象乾旁敲侧击,想打听下京师的政治动向。

 

吴用先笑了笑,说道:“此乃兵部尚书孙大人所荐,或是看某在四川时薄有微功吧!”

 

吴用先算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也是从基层干起,在巡抚四川时,平定了番、苗族酋长暴乱,是文官中较为熟习兵事的。

 

朱由校自提出蓟辽分镇后,廷议数次,分别推出了王在晋、阎鸣泰,都被朱由校一票否决。

 

历史上,王在晋虽然是战略收缩的赞成者,可并不是什么战略目光深远,而是认为“得广宁,不能守也,获罪滋大,不如卫山海”。

 

这与朱由校具有上帝视角是大不相同的,也和战略收缩的真实意图迥异。收缩不是畏敌,而是积聚力量、整军经武,准备来个一波平的。

 

阎鸣泰就不用说了,没啥才干,看到名字就让朱由校烦。

 

朱由校也很无奈,虽然简拔了些人才,也重组了内阁,但年轻人需要历练,老人能信任的不多,到用的时候才发现还是少啊!

 

特别是象蓟辽总督这样的重臣,没有一定的品级和资历,是没法任职的。

 

第三次廷推便是这个吴用先,刚刚病愈复召,时任工部侍郎,有过治军平乱的经验。

 

朱由校不认识,光看履历也不好判断,便采取了一个新方式。先派吴用先去蓟辽走一圈,对如何治管上道奏疏,再最后确定。

 

而吴用先倒也痛快,即刻带人出京,十几日内阅历蓟、昌各路,上奏疏陈述建议。

 

“……以臣所睹记,非独关外之难,关内亦难也。关内三协,以选将练兵为要义,以修墙筑台为急务;以抚剿相需、战守互用为决策;以崇简守约、惜军爱民为官方……”

 

对于吴用先的奏疏,朱由校没有什么惊喜,也没太大的失望。中规中矩,算是基本合格吧!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9:46 , Processed in 0.032222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