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199 页

提前缉捕,提前布置,还是被这家伙折腾了一个多月。

 

朱由校拿到最后的急报时,无惊无喜,只是随手放到了一边,接着观看校场内新军的演练。

 

自从知道徐鸿儒困守邹县,朱由校便知道胜局已定,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打一群没有训练的老百姓,也没啥光采的。

 

可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自知之明,不懂得机动灵活作战,在大军四面压来时还逐城必守的蠢材。

 

竟然也能煽惑起十数万的老百姓造反,也真得佩服他自己都被宗教狂热冲昏了头脑。

 

校场上枪声阵阵,白烟升腾,以三百人、五百人为单位的阵式轮流上场,辽镇、东江、津镇、登镇演练完毕,最后是勇士营和四卫营。

 

因为人多势众,勇士营和四卫营先摆小方阵,最后是大方阵,多达三千人。长枪竖起如林,火枪轰鸣如雷,威势着实惊人。

 

虽然还有改进和更加熟练的空间,但两个多月的时间,朱由校还是甚感满意。

 

“练得不错。”朱由校微微侧头,对躬立在身旁的曹公公赞了一句。

 

曹化淳暗自松了口气,但脸上的神情更加恭谨,“皇爷吩咐,奴婢不敢懈怠。”

 

朱由校笑了笑,抓过望远镜,愈发仔细地观看着战阵演练。

 

“就是人多,没咱们练得好。”孔有德歪了歪头,低声对张盘说道。

 

张盘看得认真仔细,听到孔有德的评价,淡淡一笑,不置可否。

 

“只要士兵有胆,在野外也能与建奴一战。”另一边的辽镇中,何可纲摸着下巴,作着自己的判断。

 

曹文诏嘿然一笑,说道:“要说有胆,咱们辽镇与建奴交锋最多,当数第一。”

 

祖大寿微微颌首,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

 

登镇、津镇的将领们,以及各军镇调来武学的军官们,也在窃窃私语,品评着、分析着,判断着。

 

朱由校心中欣慰,新军训练时日尚短,能达到现在的程度,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在这段训练时间里,不少将领都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训练中的心得体会,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

 

比如火绳枪更适合防御作战,野战的话,就要考虑到天气的影响,比如刮风下雨。

 

如果是倚城防守的话,倒是可以采取搭棚遮雨等措施。如果是在野外,就只能套上刺刀,与敌人进行肉搏了。

 

再比如长矛火枪方阵机动性差,若与建奴交锋,胜了也难以追击扩大战果;可要是败了,肯定会在建奴骑兵的追击下伤亡惨重。

 

也就是说,什么这个西班牙方阵、那个古斯塔夫方阵,依旧摆不了步兵对阵骑兵的尴尬。

 

归结为一点,就是作战的主动权。

 

你摆好战阵,人家就会傻傻地撞上来吗?或许第一次、第二次会这么干,吃了亏谁还不学乖呢?

 

建奴是骑兵啊,围着你的方阵打转,就是不跟你打咋办?你的方阵追不追不上,更不能翻山越岭地开到沈阳城下,直捣建奴老巢。

 

对此,朱由校有着清醒的认识,可不认为剿灭建奴会那么容易。

 

而在开始训练新军时,他还考虑到了甄选考察将领,并故意给他们比较粗疏的操典,就是想看看这些将领哪些是动脑筋打仗的,哪些只适合作一个冲杀在前的猛将。

 

当看到有人提出壕沟胸墙的设想,即便只是个雏形,离朱由校的标准相差很远,也让他感到激动和欣慰。

 

这才是防守的正确姿势嘛,守城而不战于城。城下壕沟鹿砦阻挡,火枪兵依托胸墙工事射杀敌人,城上则大炮轰击,那场面多壮观!

 

所以,这么长时间来既是练兵,也是练将。

 

而《军官操典》也完善了起来,并重新定名为《步兵操典》,开始刊印作为武学的正式教材。

 

而负责供应新军武器装备的兵器火药局,也不断传来好消息。

 

集中了上万能工巧匠,实行了新的规章制度,管理上日渐科学,效益也越来越是明显。钱嘛,也真是没少花。

 

第一百五十五章 制造的瓶颈,将领安置

 

现在,兵器火药局暂时设四个分厂,分别制造火枪、火炮、炸雷、火药。

 

而火枪则是朱由校所重点要求的,现在一个月的产量终于突破三千,但还不能满足新军的换装要求。

 

其实,对于这个产量,朱由校是疑惑的。按他的想法,五千多工匠,一人一个月至少能造一杆火枪吧?

 

为此,徐光启等人只好上题本奏疏,给急性子的少年皇帝科普一下火铳的制造过程,详细解释一下生产制造的瓶颈所在。

 

制造火铳的流程在当时大概是四五步左右,其中最耗时的是修整,也就是钻出铳镗,挫出准心。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2:14 , Processed in 0.041352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