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234 页

而漕运衙门的推诿拖沓,要船没船,要粮没粮,并不只是轻视海运。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海运已经影响到一帮奸棍衙蠹互饱其腹的生财之道。

 

没错,就是这样。

 

朱由校眯起了眼睛,又要贬谪罢黜,或者是调换一批官员了。

 

明朝到了末期,已经得积弊丛生,千疮百孔。这一点,很多人都看得清楚。但每一次的兴利除弊,也是阻力重重。

 

比如孙传庭的“清屯充饷”,比如卢象升的“因粮”,都是救国良策,至少能让明朝再维持几年。

 

但那些利益集团岂能老老实实地蒙受损失,或弹颏,或鼓噪,或抵制,或下绊子。什么国家安危,跟他们的利益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换个崇祯那样既急功近利,又摇摆不定的,没准还真被那帮满脸慷慨,满嘴正义的文官们给忽悠了。

 

但朱由校不同,谁好谁坏,他不一定能分清。

 

但有一个原则却必须坚持,阻挠他改革的就是坏蛋,甭管说得多么动听,哪怕天花乱坠也不行。

 

正在这时,王体乾送来了密奏匣子,朱由校暂停了题本听阅。

 

又看了一眼还在趴桌睡觉的张裕儿,朱由校觉得这丫头有点不太对劲儿,便让王体乾叫御医过来,又命宫人给张裕儿盖上毛毯。

 

“皇爷,奴婢又睡着了。”张裕儿被惊醒,不好意思地揉着眼睛,过来抱小白。

 

“困了就回暖阁睡。”朱由校并没有怪罪,反倒是关切地吩咐道:“去吧,朕还要召见大臣,你在这里也不方便。”

 

张裕儿犹豫了一下,躬身领命,抱着小白告退而出。

 

朱由校打开密奏匣子,拿出毛文龙的密奏,阅看起来。

 

按照密奏上所说,毛文龙认为兵练得差不多了,该是以战代练,让新兵适应战场了。

 

而且,不能让后金这么消停。经过侦察刺探,毛文龙已经选好了攻袭的目标,并将很快采取行动。

 

这不是什么请示,朱由校也根本不想遥控指挥,甚至是直接节制毛文龙的袁可立,也不要求东江军行动前事事禀告。

 

朱由校对此也没有什么意见,回复中进行了鼓励和赞扬,并提醒毛文龙可不必追求打大仗,袭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也是一个战术打法。

 

处理完这件密奏,朱由校又想起了熊廷弼前些日子密奏的“孤城死守”战法。

 

一座城里驻守几千兵,囤积足够的粮草物资。而被后金围攻时不援不救,让守军死战到底,能拼掉多少敌人算多少。

 

朱由校当时觉得不妥,觉得要是这种打法的话,又何必收缩到宁远,就守着广宁不好吗?

 

但经过这些日子的不断思考研究,朱由校现在又觉得未尝不可。

 

如熊廷弼所说,要死守的城池不能太大,且没有居民百姓,所需的粮草物资也不会太多。

 

象广宁那般规模的,自然是不符合条件。城太大了,需要相当数量的守军,还不好守。

 

但要是象西平堡那样大小的,三千人马防守,应该还是可行的。

 

当然,守军要装备的武器应该以火枪为主,并辅以一定数量的火炮,简单的掷弹车也不错。

 

尽管不援不救在道义上有些说不过去,甚至很冷血。但要是能成功,从整个战争的战损比来看,还是很合算的。

 

说白了,假如剿灭建奴需要五年,可能要付出数十万人的伤亡。可这种“孤城死守”的战法,最差也不会超过这个总体上的代价。

 

想到这里,朱由校又提笔给熊廷弼写密信。

 

关于守城,以及城破后的巷战,他还是有些杂七杂八的主意的。

 

甚至于,他还想着能否将建奴诱进某座城内,使其失去野战骑射的优势,再用巷战予以大量杀伤。

 

当然,巷战使用的武器也需要有所变化。除了火枪、掷弹车外,手榴弹这个好东东又出现在朱由校的脑海中。

 

写完密信,封进匣内,朱由校没有急着马上送出。

 

虽然火枪的生产量,因为有了高碳工具而有了极大的提升。但边镇也多,分摊下来,要使辽东军中的装备数量达到标准,还至少需要数月时间。

 

起身活动了下胳膊腿儿,朱由校在殿内随便走动着。

 

王体乾突然满脸喜色地急跑进殿,扑通一声跪在了朱由校脚前,吓了少年皇帝一跳。

 

“奴婢恭喜皇爷,贺喜皇爷。”王体乾重重地叩下头去,激动地连声音都颤抖了,“裕儿姑娘………”

 

………………分隔线……………

 

在暖和的阳光下,大海呈现出风平浪静的美景,让人忘记了曾经的惊涛骇浪。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1:56 , Processed in 0.038824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