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309 页

朝堂上的文官论诗词歌赋、锦绣文章是没问题,可涉及到金融经济,可就没几个人能懂了。

 

朱由校无奈之下,只好先从民间的钱铺、银号中招募人才,再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帝国银行的工作人员。

 

而首任帝国银行行长,也颇令朱由校头痛,谁让明国擅长经济和理财的官员那么少呢!

 

思来想去,只能把津抚毕自严调回来了。虽然不是现在,但朱由校已经通过密奏的渠道与毕自严进行了交代。

 

比如帝国银行的业务范围和运作特点,这些都是朱由校亲自编写的,并经过很多人研究完善的。

 

毕自严了解了皇帝对帝国银行的大致思路后,肯定也作了不少功课,给皇帝的密奏中又提出了很多建议。

 

这样的沟通后,朱由校便放下心来,派出李邦华前往天津熟悉工作,准备与毕自严进行交接。

 

第四十一章 外包,促进就业

 

在朱由校看来,最好是等冬天击败建奴后,再调毕自严回京。毕竟津镇也将是反击建奴的重要力量,毕自严也更熟悉且能更好地指挥。

 

想到冬天建奴极有可能的进攻,朱由校又想起件事情来,不由得苦笑了一下。

 

抬头看李成成在,皇帝便开口吩咐道:“成成,按兵器局估算的材料和工价,算算打造万副铁面需要多少银子?”

 

停顿了一下,朱由校又补充道:“还有各地织造局报上的棉帽、头罩和手套的数据,汇总一下,看还差多少?”

 

李成成赶忙应承道:“奴婢遵旨,请皇爷稍等,这便算来。”

 

快年底了,户部也没几个钱了,这些花销就得用朕的私房钱啦!

 

朱由校虽有些肉痛,可却不含糊、不拖沓。对前线保家卫国的官兵,该花的他不吝啬。

 

铁面嘛,很威风的样子。盔甲齐全,再加上略显狰狞的铁面,有不死军团的恐怖呢!

 

为了赶工鹰铳,兵器局对于打造铁面已经力有未逮。

 

朱由校只好让兵器局报上材料和工价,以及规格和尺寸,并制造了少量的样品,然后外包给了民间的作坊。

 

取消了匠户制度,火药兵器局招募了其中的很多工匠,剩下的匠户则靠手艺赚钱,自谋生路。

 

这次外包则给了民间工坊生存,甚至是发展扩大的机会,也是朱由校促进工商业发展的一次试水之政。

 

如果效果好,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活儿要外包,比如刺刀的打造等等。

 

至于棉衣、棉帽、头罩和手套,则是给北方边镇的官兵过冬保暖所用。

 

往年兵部都有拔付,今年也是一样,只不过皇帝出了内帑,做的更多更好而已。

 

如果各地的国企——织造局不能按期完成,朱由校也准备外包出去,给老百姓增加点收入。

 

当时的女人,针线女工乃是必学的课程。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穷家小户,不会针线活儿,连嫁人都成问题。

 

朱由校还准备让工部打造一批纺织器械,或卖或租,让男耕女织真正地普及开来。男女都赚钱,这生活总不能更差吧?

 

可以看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朱由校虽然紧着忙活,可很多工作和事情依然没有捋顺。

 

但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主动去改革,朱由校就已经迈出了解决问题、避免大明有限公司倒闭的第一步。

 

而总体上,老百姓的负担确实是减轻了。比如匠户,比如得到蠲免赋税的百姓,应该是感觉最明显的群体。

 

……………………

 

风已经有了几分凉意,树上的树叶半绿半黄,意味着很快就是秋去冬来。

 

工匠周老四看了一眼熟睡的妻子,目光又扫过盖着被也能看出的隆起的腹部。他不由得笑了笑,轻手轻脚地推门走了出去。

 

中午的温度还不算冷,周老四关好院门,大步地走出宿舍区,身上竟有几分发热。

 

三班倒嘛,是比以前辛苦了些,但工钱也涨了。况且,对于周老四来说,还有了点空闲时间去干点零活儿。

 

走了五六里地,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愈发地清晰,周老四的脸上也露出了憨憨的笑意。

 

那是一家铁匠铺,一个姓胡的老匠户操持,还有一个十五六的孙子当帮手。

 

之前是因为年纪大,老胡并没有被招进兵器局,就做了这个营生。

 

可没有匠户的那些劳役和束缚,老胡的儿子便去西山赶车运煤,再加上这个小作坊,人家生活得也不错。

 

走进院子,周老四便听见叮当声停了下来。不是为迎接他,而是老胡在气力上确实不如年轻人了,小孙子也没长大,干一会儿得歇一会儿。

 

“老四来了。”老胡头出了铁匠铺,一屁股坐在板凳上,掏出烟袋锅,不紧不慢地装烟打火,“今儿领的料足,你卖点力气,多打几副。”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4:58 , Processed in 0.04132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