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323 页

按照各地的奏报,玉米已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种植,大约有十余省。

 

但也仅仅是种植,并没有大量地推广。原因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玉米与平原地带的传统作物比,并没有太过突出的优势。

 

山地、瘠地、耐寒,以及人口增长、土地兼并导致的山区垦荒,这才是玉米最终得以大面积种植的原因。

 

显然,有了番薯和南瓜,玉米的大范围推广就不是很急迫的事情。尽管朱由校是掐着指头在算,离小冰河期的爆发还有五六年的时间。

 

这也是他要力争五年平辽的原因所在,等到自然灾害爆发,恐怕和建奴拼消耗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而从目前来看,科技树不用攀得太高太快,五年平辽的大计划就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这也坚定了朱由校继续安内的决心。只要内部不出大问题,前线能够稳扎稳扎,严密封锁,建奴绝对是无机可趁的。

 

今年的改革整顿虽然时日尚短,但已经见到了成效。

 

特别是清屯充饷和开放海禁,基本上解决了边镇官兵的饷粮,以及加强水师装备的资金问题。

 

所以,尽管内库没有太多的进账,甚至是有所减少,国库也还是不富裕。但省的钱、花的钱,却使大明的军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朱由校看过山西巡抚杨涟的上奏,沉吟片刻,提笔写了批示。

 

杨涟和左光斗虽是东林党,但与光会瞎喷而无实能,甚至是贪渎的官员,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左光斗通水利,对畿辅的水利屯田有很大贡献;杨涟从地方官做起,曾举全国廉吏第一;两人都是有实务工作能力,且刚正清廉。

 

这样的官员,你就不能让他当言官,朱由校也不太需要魏征似的谏臣。而把他们放到地方去干实务,从效果上看,却是正确的选择。

 

在山西的清屯充饷,杨涟干得很好。连死都不怕,还怕得罪人啦?

 

但山西想要发展,却不容易,朱由校的办法也不多。矿产资源是丰富,但现在的技术条件,也没法大规模开采利用。

 

当然,杨涟也没提出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是传统的封建社会的治理方式。

 

朱由校批示完毕,也没告诉杨涟,他对某些晋商的打击计划。

 

传统就传统吧,老百姓能吃上饭,不闹事儿,杨涟也算是合格了,别的事情用不着他去办。

 

再拿起一份题本,却是贵州巡抚傅宗龙上奏请罪。

 

显然,明军采取屯田戍守、封锁围困、以守为攻的策略,使安邦彥感到了恐惧和压力。

 

趁着四方明军还未完成军事布署的时候,安邦彥率叛军突然渡过鸭池河,发动进攻,想要打破明军的包围。

 

总兵鲁钦被困孤城,率部竭力抵御,借助于火枪和轰天雷,给予叛军以大量杀伤。

 

叛军围攻不克,则给了明军调动反击的机会。

 

傅宗龙派遣周鸿图、胡从仪率军先攻占沙河坝,然后连下广顺、定番(惠水)、青岩、白纳等地。然后亲自督战,在赵官屯杀死了安军重要头领老虫添。

 

安邦彥眼见要遭到明军夹击,只得仓促撤退。而鸭池河防线,明军则失而又得。

 

这应该算是先败后胜吧,朱由校沉吟着作出判断。但把安邦彥再次堵回去,并令叛军损失不小,说是大捷也不为过。

 

明军的布署尚未最后完成,被叛军突破防线,也是情有可原。

 

重要的是安邦彥害怕了、急躁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以守为攻、封锁围困、稳步进取的策略是正确的。

 

敌人担心害怕的,那就一定要施行下去;敌人希望的,那就一定不要去做。

 

朱由校不是军事奇才,但他会心理分析,懂得换位思考,更知道历史的大致走向。

 

所以,他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并着眼长远,不以一次两次的胜负而改变初衷。

 

提笔批示,朱由校对傅宗龙是勉励和赞扬。让他继续囤守之策,不要动摇。同时,他还会对鲁钦进行封赏,以奖赏他死战不退的功劳。

 

刚放下题本,宫人入内禀报,孙元化前来晋见。

 

难道是铸币的事情?朱由校猜测着,宣孙元化进殿。

 

孙元化施礼拜见,呈上样币,脸上得意之色一闪而过,又故作矜持,垂身躬身静候万岁的指示。

 

第四十九章 朱小头问世,鹰铳扩充(求月票啦)

 

压抑住心中的激动,朱由校伸手取过银元,仔细观看。

 

银币正面是皇帝陛下戴着十二旒冕冠的侧面头像,头像上是呈半环形环绕的“大明天启三年制”字样。

 

嗯,不能像画上那么真切,但也能看出朕的年轻英武吧?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1:00 , Processed in 0.043404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