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655 页

说白了,就是民用的“电报通信”,谁拿到主导权,谁就有优先的地位,并能自制编码。

 

比如说某某地方的丝绸价格高,谁先得到信息,谁先组织运输,谁先运货到地。等别人后知后觉地跟进,恐怕赚钱的机会已经没了。

 

把科学用于实践,创造效益,这恐怕是世界上的第一遭吧!

 

朱由校对此颇为得意,不管是看皇帝的面子,还是真意识到了新通信系统的价值。

 

反正三大商会是愿意慷慨解囊,共同资助科学院的研究,并愿意承担北方、江南和长江地区的信号塔建设。

 

现在或许是为了讨好朕,讨好朝廷,但以后你们会尝到快速通信的甜头,会赚到比投入多几十上百倍的钱财。

 

而且,这还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最快的通信。至少,一百年后都未必会有电报。

 

朱由校作为皇帝,着眼的是整个大明,甚至整个世界。

 

他不可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科学研究中,尽管他觉得搞个五六七八十年,或许能弄出个有线电报来。

 

有了更高的科技,也不会使积弊丛生的大明振作国势。这一点,历史已经给了解答,朱由校也很肯定。

 

但科技的发展,却能使大明屹立于世界之巅,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争夺到更多的资源。

 

至于兴利除弊,那是朱由校的任务,他正不惧骂名,不怕污名,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对官员,对士绅,对生员,朱由校的苛薄无情,在历史上也是能排上号的。

 

尽管不是全部,但大明到了中后期,这三个群体中的王八蛋实在是太多了。打击起来,难免给人一种滥刑的感觉。

 

当然,朱由校现在已经不太在乎,他还觉得自己很是心慈手软呢!

 

看看京城中的勋贵,有几个与国同休戚;想想他们在国亡之时所做的事情,都杀了都不过分。

 

算你们运气好,朕还没缺钱缺到崇祯那份儿上,就让你们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但这只是暂时的,朕可盯着你们呢,早晚能抓住你们的痛脚,一个个地收拾。

 

朱由校心中发着狠,把认购“平辽债”的勋贵名单扔在了桌案上。与他们的身家相比,千八万两银子都是寻常,而最多的认购者也不过是五千两。

 

这是事先有了商议啊,国公一级的五千,侯爵三千,伯爵两千。

 

朱由校既是冷笑,又是嘲笑。

 

应付的意思如此明显,真不知他们是怕拿多了露富,还是觉得这已经很够意思了。

 

诚然,平辽战事节节胜利,并不是什么危急时候,朝廷也不是穷得象崇祯似的拉下脸要人捐助,发行“平辽债”也不是针对谁。

 

朱由校摇了摇头,觉得跟这帮王八蛋生气不值得。有了“蝗商八大家”的家财,“平辽债”能发行多少,已经不是太重要了。

 

至于四大商会的认购份额,朱由校并没有要得太多,每家五十万,长江商会一百万。

 

这二百万都投入到辽东,包括武器弹药的生产制造运输,军队的饷粮,以及各种物资的供给,也算是专款专用。

 

而面向社会中低层发售的小额债券,从目前来看,并不是很理想。

 

或许是百姓们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有个过程,或许是手头没钱,或许是朝廷的信用还不够。对此,朱由校也不再纠结,顺其自然。

 

但还有一个群体,朱由校却不准备放过,那就是宗藩。按照爵位和俸禄,朱由校制定了认购名单和份额,以谕旨的方式派人去强卖。

 

说到明朝的宗藩,有“天下养朱”的讥讽。意识是宗藩太多,国家的财政都用在了他们身上。

 

朱由校查过资料,才知道明朝的宗藩确实很多很多,但并不是藩王最多,而是其他郡王、镇国将军等宗室太多了。

 

明朝将宗室分为八级,最高位的是亲王,到现在只剩下了二十七八位。

 

而每一位宗室的长子都可以继承爵位,次子则要削一级爵位。但到了最低级的奉国中尉时,所有儿子都可以继承奉国中尉的爵位。

 

也就是说,只要是明朝的宗室,最低也有奉国中尉的爵位。

 

正是这些高达十五六万的宗室人口,才是国家财政的真正负担,老朱家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

 

第二百一十四章 俸禄包干,人痘术

 

对于这数量庞大的宗藩,朱由校相当的头痛,也知道在平辽和平定奢安之乱前,还不能太过强硬。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逐步改革的手段,收回“钦赐”,即庄田;收回特权,即一些藩王手中的盐铁之利。

 

将这些全部归于国家,只给宗藩发放规定的俸禄,不准他们四下伸手捞钱的机会。

 

同时,朱由校还开办了宗学,准许宗藩子弟入学,准许宗藩放弃爵禄改入民籍,从事士农工商等职业。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0:56 , Processed in 0.07201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