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701 页

明军似乎没有骑兵,就算有骑兵,敢追击上来的话,阿济格也不惮于反击,还能借机报挫败之仇。

 

所以,对于阵前撤退,阿济格及所率的建奴,并不显得如此慌乱张惶。但战场上与明军近战厮杀,以及在明军火枪射程内的战死者的尸体,却无法收拾了。

 

从广宁之战时开始,建奴已经数次丢弃战死者的尸体,黯然而无奈地撤退了,似乎对此也已经习以为常。

 

没办法,抢尸体会死更多的人,明军绝不会手软。在这样的权衡之下,建奴也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借助犀利的火器,明军的防守十分坚固。阿济格眺望着苇子谷,那片已成废墟的堡寨,留给他深刻的教训。

 

在狭窄的地域内,如果没有工事,也将遭到明军强大炮火的大量杀伤。

 

看着赶来汇报的裹着伤渗着血的卓纳,阿济格无奈地叹了口气。

 

……………………

 

第二百四十六章 启天一号

 

历史上,东江军虽然装备简陋,粮饷俱缺,却是明军中极少数敢与建奴野战的部队之一。

 

伤亡比没有具体记载,可肯定是要高于建奴的。但主要的不是胜败的问题,而是这样的战斗意志和精神。

 

朱由校由历史得出的分析判断,也就没有问题。只要粮饷充足、装备精良,以辽人为主的辽东明军便足以灭奴平辽。

 

而且,都是大明子民,朱由校很不愿意以地域来区分。什么辽人,什么南人,什么北人,积习陋见早该改了。

 

辽东战事在持续,皇帝在京师也没闲着,一边关注着传来的消息,一边督促着粮草弹药物资的运输补给。

 

建奴的衰弱已经不可避免,且越来越明显;明军越打越强,越打越多,也是逐渐清楚的事实。

 

作为皇帝,朱由校认为做好后勤工作,就已经足够了。

 

战略已经确定,具体的战术打法由将领们选择,给他们足够的灵活运用的空间,更适合古代的通讯速度。

 

哪怕是通信塔全部建成,效果也令人满意。但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也只有指挥作战的将领能看得更清楚细致,应变也合理准确。

 

当然,朱由校也有自知之明,战略上的高手,战术上的矮子。亲临战场指挥作战,他可没那个本事儿。

 

即便自诩是战略高手,朱由校也是占着穿越者的便宜,知道历史的走向。

 

当然,优势也是负担,也是责任。

 

朱由校就因为知道的多,才更有忧患意识,才更急迫地要灭奴平辽? 才更要殚精竭虑地准备应对小冰河期高峰的大灾害。

 

他的努力? 他的付出,终于到了收取回报的时候。辽东的战事? 已经现出曙光? 不出意外的话,在一年之内便会有结果。

 

哪怕是出现意外? 损失几万官兵,建奴也扭转不了被动的局面。只不过? 苟延残喘的时间要多一些罢了。

 

没错? 一两次战役规模的胜败,已经无法改变明金两方的实力对比。

 

敌我双方的体量在那摆着呢,明帝国的人口、财力、资源等等,十倍百倍于建奴? 并逐渐被朱由校调动得越来越充分。

 

说白了? 明国大败十次还能支撑,建奴只要败一次大的,就是伤筋动骨,很难恢复。

 

说得再粗暴直接一些,只凭人数优势? 明军十个换一个,也不是建奴所能承受的。

 

所以? 朱由校依然关注战事,但却心里有了底? 不象以前那么坐卧不安,心神不宁。

 

拼钱? 比富? 朕还真不怕建州野人? 手指都比他们腰粗。

 

而且,朕懂科学,会爬树;建奴嘛,文盲占多数,没文化的蛮夷!

 

尽管皇帝觉得在科技上,在武器装备上,已经领先了建奴太多,没有必要再继续提升。

 

但他以前交代的,或者说是指点的,却还是有人在研究,并成功地搞了出来。

 

“万岁,经过不断试验改进,火箭已经可以实用。”孙元化掩饰不住脸上的激动,双手举起,把文件呈上御览。

 

朱由校从宫人手中接过文件,翻开阅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历史记载中,明代的军用火箭种类繁多,从数量到质量都领先世界,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但朱由校看过资料,仔细询问加分析之后,却认为这么牛掰的玩艺儿,多数是华而不实,实用意义不大。

 

什么神火飞鸦、火龙出水,还有翼火箭、多级火箭,听起来都象是能发射卫星上太空的节奏。

 

而实际上,要是在战场上使用。这些种类繁多的火箭差不多都是既无准头,射程又不远,威力和杀伤力也实在是难以恭维。

 

在火箭和火炮的发展上,朱由校侧重于火炮,但对火箭也进行了指点。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0:09 , Processed in 0.06828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