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829 页

最重要是东北的黑土地肥沃,而且可供开垦的耕地数量极大。而南方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紧张制约了其在农业上的发展。

 

而同样是地广人稀的南洋地区,才更具有开发价值,为皇帝所重视。一南一北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大灾害也就基本上能够安然渡过。

 

移民呗,人多的地方往人少的地方迁徙,向还未完全开发的地方移动。国内的就有东番、海南,还有辽东;海外的除了湄公省,还会再增飞地。

 

吴用先想到的没有这么多,他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将要重建治理的辽东地方上。

 

“老爷。”夫人推门而入,亲手端来了羹汤,“您要注意身体,早些休息。”

 

吴用先笑着颌首,示意夫人坐下,说道:“圣眷之深,为夫只能鞠躬尽瘁、以死报效了。”

 

“老爷说的这叫什么话?”夫人嗔怪道:“在蓟辽总督任上,不也是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嘛?”

 

吴用先摆了摆手,说道:“夫人,那不一样啊!辽东重建,可不是恢复原有的官制,按照原来的办法治理。万岁锐意进取,是把这辽东当作首选试验之地。能否成功,关系到大明的国运,关系到万岁的宏图大志。”

 

“这么重要啊?”夫人女流之辈,也过中年,对此并不是很理解,“建虏已败亡,大明的国运难道不是蒸蒸日上?”

 

吴用先呵呵一笑,说道:“万岁目光深远,可不是局限于短期。要说短期,十数年的安宁是没有问题的。”

 

“妾身听不懂。”夫人摇了摇头,说道:“只知道老爷是万岁钦点的巡抚,是万岁放心的封疆大员。”

 

吴用先捋须而笑,这话听得舒心,自家人不会骗自己,确实是这种感觉。

 

夫人侍奉着吴用先把羹汤趁热喝下,犹豫着,终于开口说道:“老爷,今天您的远房亲戚又来拜见,还是说带他去辽东的事情。”

 

吴用先皱起了眉头,说道:“他一不是万岁所派,二不是吏部诠选,又没有功名在身,带他去辽东名不正言不顺,徒惹人非议。”

 

“他也不要官职,就是给老爷作个贴身长随。”夫人劝说道:“到了辽东,若是合用,就做个小吏,以后慢慢熬。能不能转官,就看他自己的能力了。”

 

吴用先想了想,还是摇头,说道:“就怕他打着为夫的旗号,干了违法的勾当。既是为夫带去辽东的,这责任可推卸不得。”

 

…………………

 

第三百三十二章 辽东试验区,百姓的憧憬

 

从来就有些人脑子灵、心眼儿活,或者说是善于观察和琢磨,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和步伐。

 

当然,在封建社会就是要体察上意。这个上意,可以说成是皇帝的喜好和心理,也可以说成是朝廷的政策变化。

 

历史上,抓住这样机会,一飞冲天的并不在少数。说是投其所好也罢,说是适应潮流也好,这种人也不好说是绝对的好坏,

 

吴用先的这个远房亲戚也算是个读书人,介于学霸和学渣之间。作个教私塾的先生是满够格,可要科举登科,却是基本无望。

 

但人家看到了机会,就是皇帝所推行的吏转官。尽管这个制度以前也有,但却要求极严,难度极大。

 

而朝廷在这几年时间里不断加大规模,吏转官的难度大降低,人数则大大增加,似乎有逐渐与科举仕途分庭抗礼的趋势。

 

当然,这两种官的性质不同,一种是考上的,一种是熬上去的。

 

可你既然考不上,那就用时间来弥补。先入衙门做个小吏,不犯错的话,干上两三年就可以参加转官考核,合格的话照样能穿上官服。

 

而且,现在的吏在待遇上也有所提高,皇帝简拔的几个也很有榜样的作用。打破了胥吏无上升空间的传统,也很有助于胥吏的廉洁,除非你不想当官晋升。

 

所以,这个远房亲戚便想走“熬”官的道路。先跟着吴用先作个长随,然后在衙门里谋个差使,有了吏的身份,再向官这个阶层攀登。

 

科举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大多数的读书人都要被淘汰下来。吏转官这个制度的完善,等于是又给了这些落第者一次机会。

 

而在皇帝的定义中,官是公务员,吏是合同制,干活儿最多最累的,却恰恰是合同工。

 

在后世还给合同工转正的机会呢,没有希望,谁肯卖力呀?

 

吴用先并不是完全了解皇帝的心思,对这个远亲也不好安排,沉吟良久,才对夫人说道:“待为夫与他谈一下,让他去学院,走正常的途径为吏吧!”

 

想当胥吏,现在有两条道路,一是地方官员在当地招募,象书案、衙役等等;其次则是入学,象吕轻厚、吕晓布那样。

 

而通过入学再分配成为吏员的,很受上官的欢迎。因为他招募的胥吏,若是犯了事儿,多少都有些责任;而朝廷分配的,就追究不到他头上了。

 

“老爷早些休息。”夫人起身退下,还不忘叮嘱。

 

吴用先连连点头答应,等夫人一走,他又挑亮蜡烛,继续审阅文件。

 

皇帝对重建辽东如此重视,正如吴用先所说,是将此地作为“试验区”。

 

既有试验,若是成功就必然推广,吴用先可以想到皇帝的最终目的可能是整个大明的所有地方。

 

而且,辽东虽复,建虏犹存,平辽灭奴的目标只能说是达成了一半。按照皇帝的性格,怎么可能放弃?

 

要继续向北进兵剿杀,辽东作为基地,至少要达到自给自足的程度。十数万军队,百多万百姓,光靠朝廷运粮供应,再大的家业也会败光。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8:01 , Processed in 0.054921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