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831 页

还有新光复地区的房屋、土地,也要有大概的数字,以备辽民返乡的分发和配给。

 

所以,自打平辽之后,坐镇辽东的袁可立便忙得不可开交。

 

尽管回京入阁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袁老师的认真劲儿,非把能看到想到的工作干好不行。

 

王一宁作为在辽东工作的老官员,又是辽东本地人,情况熟悉,自然是得到了袁可立的倚重。

 

皇帝也知道王一宁,毛文龙镇江大捷,参与和策划者就是他。在书生当中,可谓是颇有胆气了。

 

所以,袁可立回京高升,王一宁和一众辽东官员都留下来听用。皇帝更是给了王一宁辽东左布政使的官职,从六品直升从二品。

 

夜色已深,袁可立依然在衙门审阅文件。自登州前来辽东坐镇,他的家眷都没带来,公务又多,索性就住在衙门,办公休息两不误。

 

王一宁也是一样,几年来在辽东各地奔波,着实辛苦,却也未成家,以免牵挂羁绊。

 

忙碌了一天,王一宁回到辽阳城中的巡抚衙门,得知袁可立尚未休息,便赶去汇报工作。

 

同时,他对朝廷的政策也有些不解,想从老公祖那里得到些解释和指点。

 

从明朝的官制来看,地方上巡抚最大,布政使司稍下。

 

但从实际权力来看,巡抚的权限大而宽,布政使的权限则相对较为精准、具体,双方各有所长,互相牵制。

 

而皇帝新设的辽东巡抚,把原来的抚循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这三项主要工作去掉了一项,也就是提督军务。

 

也就是说,巡抚的权力比原来要小了,也不能再干涉军队上的事情。

 

虽然说皇帝对于以文抑武、以文制武甚是不喜,但在表面上却没有什么变动。东江镇看似孤处海外,却还受着登州巡抚袁可立的节制。

 

现在,一下子拿掉了巡抚的提督军务,等于是彻底打破了大明的传统和惯例。

 

没有文官抑武,没有宦官监军,恐怕很多人都会担心武人难制。照此发展,或有跋扈之将危及社稷。

 

王一宁对此也有所担心,尽管平辽大胜,武人功高,但没有控制压服的手段,甚为不妥。

 

而且,武人地位提高,对于辽东的治理,也会有诸多不便。

 

进门拜见过袁可立后,王一宁先把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汇报。主要是土地、人口以及房屋的情况,包括辽阳、海城等地。

 

袁可立听得认真,也甚是欣慰,捋须微笑道:“天寒地冻,你在外奔波忙碌,实在是辛苦了。”

 

“皆是份内工作,下官不敢言苦。”王一宁躬身道:“离春耕不过两三个月,人口、土地必须要登记造册。其他同僚也同样辛苦,不独下官一人。”

 

袁可立点了点头,说道:“重建辽东,确实要抓紧进行。春耕乃是重中之重,不仅是百姓,军队也要垦荒种植,方能减轻朝廷负担。”

 

“军队屯田嘛?”王一宁不甚了解,开口问道。

 

“与以往军屯是不太一样的。”袁可立沉吟了一下,说道:“军队开垦耕种的土地,是要交给地方,再分发给返乡辽民的。”

 

控制军队的粮食?王一宁觉得是个办法,但还不够。而且,军屯既不归己,军队肯卖力嘛?

 

袁可立不知道王一宁的想法,开口说道:“大城镇的店铺要统计清楚,各大商会都要为重建辽东出力,分配店铺是招徕他们的办法之一。”

 

在辽东光复之前,中华商会已经先拔头筹,铺开了部分的网点,占领了部分市场。

 

如今,辽东平定,朝廷便对各大商会敞开了大门,优惠政策之一便是发放店铺、三年免租。

 

不要以为辽东经过战乱,老百姓都很穷,经商是无利可图。

 

中华商会便是成功的例子,光是做大头兵的生意,已经赚得很多,还有独家的边贸,更是钵满盆满。

 

而且,辽东的特产也有不少。参、茸、兽皮、松子等商货,可是很抢手的。

 

所以,各大商会对此是相当积极,都向朝廷递交了申请,最抢手的店铺自然是沈阳、辽阳、海城、旅顺等大城或交通要地。

 

当然,朝廷出政策招商,可也是有条件的。

 

因为,发放给辽民的贷款,并不是银币,而叫代金券。得到免费店铺的商家,必须接受印有日期的代金券的消费,三个月后才能到银行兑换等价银币。

 

这样一说就明白了,朝廷要借商家的钱,白用上三个月,且是循环的。

 

商家损失的是利息,或是这些资金经营其他的所得。但三年的租金省下了,也把商业触角伸入了辽东。从长远看,还是得大于失。

 

先有平辽债券,再有代金券,皇帝在憋着劲地准备,都是为了日后发行纸币所作的铺垫。

 

第三百三十四章 无题

 

对于皇帝的深远算计,王一宁并不知晓。但只看眼前的好处,却也得佩服皇帝的精明,尽管他不知道后世惯用的“招商引资”这个名词。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8:01 , Processed in 0.05523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