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898 页

第三百九十三章 投资理财

 

皇帝至高无上,皇帝富有四海。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都是皇帝的,怎么也不会穷吧?

 

尽管历史上有个穷死的崇祯帝,但那是他不够狠。大明的官员权贵、商贾士绅都富得流油,唯独他穷,唯独朝廷穷,不是他的原因是什么?

 

但要说皇帝真的有花不完的金山银山,也不是特别准确。要说皇帝能够自由动用的钱财,那也只能是内帑,也就是私房钱。

 

如果不是穷奢极欲,只是正常花销的话,内帑是足够的。而且,通常是能够不断递增,不断积蓄的。

 

比如万历,有贪财之名,可却给子孙留下了一千多万两,足够木匠皇帝糟害的。可到了崇祯时,就所剩无几了。

 

所以,皇帝想的不是给子孙留下多少钱财供其享受,而是把内帑投资出去,赚取更大收益的同时,也加快大明帝国的振作崛起。

 

比如平辽债,比如建辽债,还有海商集团在婆罗洲的立基拓展,都有皇帝的投资。

 

而象英子家所能得到的赊羊赊马等待遇,也都有皇帝投资的钱财,有皇帝所尽的心力。

 

这还不算,皇帝还从宗藩权贵手中拉到了投资,说成入股也行,投入到国计民生和开疆拓土的多个方面。

 

凭皇帝的眼光,投资应该是稳赚不赔的。即便是赔了,谁还敢向皇帝讨债不成?

 

“追加投资嘛?还是就把这钱白给朕了。”皇帝抿了下嘴角,把福王的奏疏放到了一旁。

 

福王买老娘的五十万银子,确实为皇帝的平辽大业做出了贡献。当时出钱的数个藩王,皇帝也没苛待,在皇家作坊都给了股份。

 

玻璃、玻璃镜子、香水、香皂、肥皂等商品在市场上日渐畅销,主要是出口居多,玻璃镜子、香水、香皂更是暴利。

 

所以,皇帝在平辽之后,眼看资金宽松,便给入股的藩王分红。可福王挺有意思,呈上奏疏谦谢,既不要分红,也不抽股金。

 

想来,福王当初拿钱,虽然皇帝说了集资入股的意思,他也没当真,就当是献给皇帝,既接回老娘,又得个平安。

 

对于宗藩,特别是藩王,皇帝一直想把朝廷的负担减下去,但让藩王自食其力,显然比普通的宗藩难度更大。

 

可如果换一种思维,让藩王“自食其力”倒也不是幻想。那就是以钱生钱,用投资收益来作为现在朝廷发放的俸禄。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类似于后世的基金,或者象诺贝尔奖的运作模式,定义就是“理财”。

 

诺贝尔奖刚开始时是三千多万,可通过理财投资,发放了一百多年,还能继续下去,可以称之为一个奇迹。

 

藩王有没有钱,那不是个问题。可钱财都堆在库房、深窖中,一点升值都没有。无论如何,皇帝都觉得是种浪费。

 

尽管现在投资理财的项目不多,连吃银行利息都不可得。但开疆拓土,对外掠夺,同样充满了机会,也是暴利。

 

西夷的很多海盗,或者叫私掠船,都有各自皇家的投资。皇帝既知道这些,自然想着进行下变通,把藩王,甚至是宗藩权贵的钱财拿过来,进行有效的利用。

 

人赚钱,累死人;钱生钱,很轻松。

 

第三百九十四章 逆水行舟

 

福王是不是试探,皇帝不准备浪费脑筋,都要按照自己的计划实施。因为,不管是内帑,还是藩王权贵家中的金银,要有效利用,才不浪费。

 

而且,就现在而言,即便海外扩张刚刚拉开帷幕,投资理财也项目不多,但购买债券,也是不错的收益,还是最保守也最稳定的。

 

皇帝拿起笔,把自己的想法又完善了一些,都记录下来。

 

投资理财的事情他不会亲力亲为,只是拿出办法,自有下面的臣子去落实完成,或者是集思广益,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这已经成为了皇帝工作的重点,在大方向上引领,具体工作上放权。事实证明,这是很科学的管理方式。

 

诸葛亮就是累死的,皇帝深以为鉴。

 

重新拿起一本奏疏,皇帝打开阅看。是贵州巡抚傅宗龙呈上的,汇报了贵州战后重建的工作。

 

奢安叛乱平定后,水西宣慰使司撤除,水西之地设大定(大方)、黔西(水西)、平远(织金)、威宁四府,原来的九扯、九纵和十三则溪、土舍、土目等大小土司也大部撤除。

 

傅宗龙之前计划并实施的屯田办法继续扩大推行,一是各卫所原有的田地,二是叛贼的土地,分给平叛的有功官兵。

 

这些土地可作为官兵的世袭产业,但禁止买卖,不耕则收归朝廷。

 

这样一来,平叛的滇、川、桂等省官兵,有近三万留在了贵州。再加上他们的家眷,充实了贵州的人口,相当于移民,还加强了贵州的防卫力量。

 

但贵州的人口数量并没有得到增长,参与叛乱的土目、土舍虽然后期相继反正,他们还能维持官职,统领部民,可却要换个地方,就是迁徙到湄公省。

 

这是接受反正归降的条件,容不得他们反悔不遵。面对强大的明军,奢崇明和安邦产的下场,已经显而易见。

 

从震慑的方面讲,皇帝在此次平叛中的决心和决策,确实达到了目的。尽管花费巨大,但不姑息,不宽恕。数年的苦战,更是在西南装备训练出了强军。

 

也正是有此精兵强将作种子,当标杆,皇帝相信会带出更多的能战敢战的部队。这,也是他敢于在滇省向缅甸发动讨伐的底气所在。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3:15 , Processed in 0.057637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