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903 页

但旧有思想的根深蒂固,并不能很快得到改变。一般人家的子弟是不太会送进科学院,学习在他们看来是“手艺”的东西的。

 

而少英院的孩子们则不同,或者说是身不由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而且,他们还不是零基础,读书识字计算都会一些,去了科学院系统学习自然科学,再细分学科门类,也是很方便。

 

尽管是身不由己,要按着皇帝安排的道路走下去,甚至可能是一辈子。

 

但这些孩子也算是幸运的,本来就是孤苦伶仃、流离失所的孤儿,却能吃着皇家饭,衣食无忧,连将来都不用愁,也算是因祸得福。

 

皇帝又询问了一下兵器局派人前往滇省建厂的情况,感到满意地嘉励了一番,才让孙元化告退而去。

 

大明现在最大的兵工厂有两个,一个在京师和天津,一个在广东。京津兵工厂主要负责北方明军的供应,广东兵工厂则主要负责水师。

 

当初平定奢安叛乱时,在贵州建了一个小型的兵工厂,主要是枪械的修理,弹药的生产,以及轻型火炮的制造。

 

现在,明军的攻击目标定为缅甸,在滇省建立兵工厂就势在必行。

 

而且,讨伐缅甸获胜,明军还要征战南亚,滇省兵工厂就是长期存在,技术水平也要逐渐达到京津或广东兵工厂的标准。

 

因为北方和南方的作战环境不同,还有水师的作战方式,兵工厂的生产制造也各有自己的侧重。

 

比如广东兵工厂,主要生产制造舰炮和海防要塞炮;滇省兵工厂则多生产适于丛林作战的轻型火炮。

 

而京津兵工厂的水平最高,出新最快,支撑着整个北方战线。建奴虽败,但北方依然是皇帝重点关注和经营的所在。

 

林丹汗虽然志大才疏,并不被皇帝看在眼里。但北方还有准噶尔汗国,以及更北面的…..

 

辽东重建,缓上两三年的话,就可以考虑在沈阳建立兵工厂了。

 

皇帝思索着,计划着,起身离了御座,缓步向外走去。

 

…………………….

 

平辽灭奴,剿灭奢安叛贼,大明帝国消除了内乱,似乎又要进入承平岁月。

 

这样的大形势下,有些人又在揣摩着圣意,寻思着之前的清洗和高压是否要结束了。

 

战争时期,朝廷财政不敷,皇帝以雷霆或是暴戾的手段敛财,这也是可以理解,或者说是皇帝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天下太平了,皇帝难道不要修复自己的形象,不要施“仁政”来挽回名声?

 

可这些人显然打错了算盘,随着陕西的十几个地主乡绅被抄家问罪,幻想也随之破灭,他们才明白皇帝以前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是形成了一贯的政策。

 

“灾害之年,朝廷减免赋税,乃恤民之举。某些地主劣绅上承减免,下苛佃民,是为背德辜恩、藐视王法……”

 

皇帝已颁下圣旨,要求地主乡绅同样减免佃户的钱粮缴纳,数额与朝廷减免的相同。

 

可某些地主劣绅一边坦然接受了朝廷对赋税的减免,一边又对佃民分毫不减。里外里赚了两笔,黑心如此,该不该抄家流放?

 

顶点

 

第四百章 信王巡察,老魏谦辞

 

不管到什么时候,就算没有了地主,佃民也是肯定存在的。

 

因为,没有自己的田地,给别人打工,那也可以算是佃民的一类。

 

而土地国有化,对于皇帝来说,还在犹豫和迟疑之中。土地兼并的利弊,他还有着另外的思路和想法。

 

人人有地种,人人有饭吃。在封建社会,这可能就是太平盛世的的象征。

 

但皇帝却深知,农耕社会最终会被工业社会所取代。倒不是没有人种地了,而是做工的更多,却并不需要拥有土地。

 

可大明帝国必须有足够养活子民的耕地,这是皇帝的底线。手中的饭碗必须端得稳,绝不能光依靠对外掠夺,或者是购买。

 

即便如此,随着农业技术和耕种机械的进步,也不需要全民皆耕。

 

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以后可能还会降到十分之一,这个比例的农民,应该就能够养活全国人口。

 

也就是说,把目标定在土地国有、人人有田,已经不太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皇帝的思想确实在发生着改变,这与几年前的想法已经大不相同,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更加契合大明帝国的实际情况。

 

一边是不断地减免赋税,使土里刨食儿的农民能喘口气;一边则在发展工商,纺织机械在改进,道路运输在加快,海外贸易在扩展……

 

工商税收是大头儿,镜子等新商品是暴利偏财,土地赋税则从大明帝国的财政支柱地位上不断弱化。

 

皇帝认为自己已经摸索出了正确的发展之路,当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对于阻碍他恤农求安定的地主劣绅,自然不会客气。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4:17 , Processed in 0.058504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