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916 页

其实,皇帝倒没有厚此薄彼的心思,对于长江商会的贡献也记在心里。

 

只不过,义商爵位要给,也要名正言顺,功劳积累到一定程度,不用长江商会争取,他就会主动赐予的。

 

而随着应对大灾害的行动越来越大,长江商会的作用凸显,积累功劳和贡献也并不困难。

 

“万岁让咱们干什么,咱们就全力干好,万岁英明,都是看在眼里的。”李旦伸手示意孙维达喝茶,象个过来人似的语重心长。

 

孙维达自然不会说出什么抱怨的话,连连点头赞同,还向北方连连拱手,称颂皇帝英明神武。

 

李旦沉吟了一下,试探着开口问道:“湄公省移民开发是个好机会,孙会长没招募人手尝试一下?”

 

李旦的义子李国助因为招募移民得力,且通过了朝廷的考核,得到了县令一职。虽然只是七品,但却是有实权的,高于名誉上的民爵。

 

孙维达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消息得到的太晚,没有李兄灵通。想要着手时,朝廷已经取消了这个政策。”

 

李旦微微颌首,表示理解。朝廷推出此政策时,并没有公开,海商总会获知,亦是皇帝的照顾。

 

可能是在朝堂上遭到了阻力,这项政策很快就取消了。可以说,李国助得了个大便宜,而孙维达,以及其他人,则没赶上这个好机会。

 

而皇帝能很快收回成命,也是觉得臣子们的谏议很有道理,他有些操之过急。

 

尽管有大灾害,但国内形势基本稳定。更不是什么危急时刻,拉人就授印,招兵就给官,确实有些不妥。

 

吏转官条件的放宽,以及在全国的施行,最受影响的自然是靠科举入仕的读书人。如今又有了拉人头给官职的政策,反对的阻力自然更大。

 

取消科举既然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皇帝也就将其作为长期的任务和目标。在这之前,适当的妥协来安定人心,也是必要的。

 

反正科举是三年一次,也录取不了多少官员,从中也能收揽一些人才。

 

而且,对于生员的优待政策已经砍掉了大半。一方面是朝廷减轻了负担,另一方面则迫使很多读书人为了生计,不得不走吏转官的道路。

 

要实现后世那种公务员录取任用的制度,使读书人从实务做起,从底层做起,才是皇帝的最终目的。

 

显然,李旦和孙维达这样层次的,不会理解皇帝的深远考虑。非但是他们,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皇帝的最终目的是废除传承上千年的取士制度。

 

第四百一十四章 大明发展的快车道

 

不管能不能理解皇帝的深远想法和目标,都不影响人们在逐渐改变的框架内去适应,去更好地生活。

 

李旦和孙维达,以及众多的商贾都是一样。一方面顺应变化,一方面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继续赚钱获利。

 

其实,不管是海商总会,还是长江商会,在朝廷要求的运输粮食物资的过程中,都不是赔本。只不过相较于瓷器、丝绸、茶叶、棉纺等,赚得少一些而已。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们获得出口紧俏物资的数量可比以前更多。象朝廷的织造、瓷器工坊,所出产的精品,大部分都给予了他们两家。

 

这也可以看成是皇帝对于他们的回报,做为国为民的事情,不白干。这还不包括玻璃镜子、香水、香皂等暴利商品的份额。

 

窗外传来了嘈杂的声音,两人所处的木楼正在港口的附近,登高望远,便能看到港口内忙碌的景象。

 

孙维达注目良久,微笑着伸手一指,说道:“长江各港口也在安装起重机,装船卸货既快又好。”

 

科学院制造并改进的起重机,正在运输领域普及。由动滑轮和轮盘组成,有大有小,大量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李旦站在孙维达身边,笑着说道:“孙会长请细看,除了起重机,还有定装货箱,依据船只大小所制,装运起来快捷方便。”

 

定装货箱就相当于后世的集装箱,大小材质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除了海运之外,陆路上的马车运输推广得更快。

 

最容易接受新型运输方式的自然是商贾,从中华商会开始,就发现了标准马车、货厢运输的便利,以及专业运输和分段运输的好处。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贩货买卖,基本上是从起点到终点的全程。人吃马嚼,一路上的花费不少,还很辛苦。

 

现在呢,依托于驿站建起的货栈旅店,则可以为分段运输打下基础。特别是中华商会,最早接了皇帝的差使,在陆路建起了中继站点。

 

这样一来,中华商会就能够以省为界,实现分段运输,也只承担省际运输。货车到了交换的地方,或者换马,或者把货厢换车,再继续行程。

 

这样的运输方式起码减少了人员长途行走的劳累,以及吃住上的花费。除了自家的货物运送,还可以承揽别家的业务,这又是一笔收入。

 

其实,分段运输在漕运上早已有之,改到陆运,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等到铁制板轨铺设完毕,在运输上的速度和便捷,又能迈上一个台阶。至于蒸汽机车进入实用,皇帝估计至少要十年之后。

 

即便如此,改变也是巨大的,也是随处可见的。四轮马车,钢制车轴,标准货厢,起重机械等等,都是大的进步。

 

而效率的提升,意味着人力的节省,人力的富裕。现在可不是发愁就业率的问题,广阔无边的土地,抢过来不难,难的是人口的填充,以及尽快地开发。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平辽之后,大明的发展骤然提速。用皇帝的话来说,就是进入快车道。

 

别看大灾害正在蔓延、扩大,但皇帝已经有了渡过的信心,也就不会影响他强力地推进大明的各项建设。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8:09 , Processed in 0.055506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