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919 页

打下河套也是十拿九稳,蒙古诸部挡不住明军的大举进攻,以及犀利的火力。剩下的问题就是长期驻守,稳固对河套的占领。

 

三千明军凭着燧发火枪、火炮,哪怕是比较简陋的壕沟胸墙,也足以重创来犯的蒙古诸部。这样的兵力,把后勤供应降到了最低,压力大大减轻。

 

何况,前套地区的河流纵多,自然条件是很好的。《明史纪事本末》云:“河套周围三面阻黄河,土肥饶,可耕桑。”指的就是这里。

 

就是最坏的打算,前套地区和陕西一样,大灾害之下无法耕种,军队也不过是换个地方驻防,损失的是运输补给的钱粮。

 

“前套可耕种。”洪承畴了解得不少,很笃定地说道:“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经卫(今陕西榆林)南为三岔川流入,又北有大河(即黄河),比大旱的陕西要强很多。”

 

孙传庭露出笑意,说道:“有亨九兄这番话,本督的信心更足了。”

 

两人为同科进士,关系倒还融洽。孙传庭官职高,却不倨傲,也对洪承畴的才干甚为钦佩。

 

但两人却并不知晓,皇帝不仅要收复河套,还准备提前推动走西口的移民行动。

 

第四百一十六章 高迎祥、李鸿基

 

闯关东早已经开始,闯西口则需要先占据河套,准确地说,是前套。

 

由于提前的屯储积累,以及土豆、玉米、番薯等抗旱高产作物的硬性推广,大灾害对于明帝国的影响,现在还不算严重。

 

这只是大灾害的刚刚开始,有准备,有计划,从朝廷到地方官府,无论是统筹,还是组织,都有个适应,以及工作捋顺的过程。

 

同样,这也是对官员各项能力的一次考察和检验。能者上,劣者下,为以后应对蔓延数省、持续十数年的大灾害,作好准备。

 

吏治终究是最重要的问题,皇帝计划得再好,下面的执行不力,也没有好的结果。

 

此时,又能看出皇帝的深谋远虑。

 

整顿吏治从天启二年便开始,从朝堂扩散到地方,督察院、东厂、镇抚司可谓是三管齐下,杀头流放,几年来不知有多少官员落马,遭到了严厉惩处。

 

对官员的震慑,监督惩处的体系流程又得以严密,大明的吏治在人头滚滚中有了极大的好转。

 

随着大量官员的落马,得益的不仅是国家、百姓,还有被称为胥吏的没有升迁前途的阶层。

 

大量的吏员得以授官,因为有着基层的工作经验,又有了晋升之途,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业绩多数都比较优秀。

 

从上到下的效果传递,朝廷、地方官、百姓,因此而呈现出好的迹象。

 

特别是陕西,在今年全省闹灾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大批的流民,社会秩序在总体上保持稳定。

 

而各项改革措施,也没有因为灾害而停滞不前,依旧在不断推进,改变着大明子民的命运。

 

蹄声从远而近,李鸿基赶着邮驿马车,直到驿站大门。

 

一个驿卒打开大门,马车进院停稳,李鸿基笑着和驿卒打着招呼,跳下马车,赶到公事房,交接公文和邮件。

 

交接完毕,这一趟差使算是顺利完成,李鸿基不由得长出了口气,在廊下的桌旁一坐,端起茶壶咕咚咕咚猛灌。

 

这里是银川驿,座落在银川河谷中段的西番庄,银川河从驿馆西边流向黄河,是河州通往青海、河西等地的第一驿站,位置十分重要。

 

明成化年间设银川里,驿站所处,很早以前就是交通要冲。附近的凤林关、凤林渡、莲花渡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关隘和津渡。

 

自明宣宗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国策,进行全面战略收缩,北疆萎缩至长城一带,东北地区缩至辽东,西北地区则退至嘉峪关,对青藏地区已不能有效控制。

 

可从平辽之后,朝廷加大了对西北的投入力度,洮州、河州、西宁三卫的兵力增加,装备更新,显示出了皇帝对于重振西北军事的雄心。

 

而银川驿等西北驿站,也得到了资金扶持,或新建,或整修,驿卒的人数也有增长。

 

自元朝建立内地通往西藏的驿站、驿路以来,经过百多年的频繁交往,到了明朝永乐朝,原有交通组织又进行了调整,修复,内地和西藏各重要地区的交通,更加畅通无阻。

 

当时,僧俗官吏、商贾、朝佛香客,络绎不绝,出现了“道路毕通”,使臣往还数万里的景况。

 

如今,皇帝又展现了复置驿站,以通西域之使,并恢复内地和西藏各重要地区交通的雄心壮志。

 

而中华商会则竭力报效,投入资金和人力,力争将商路依托驿站延伸,连通西域和青藏。

 

在朝廷的政策推动中,甘陕并未因灾害而停止拓展。相反,在以工代赈和扩军备战之下,百姓们倒是多了选择,而不是逃荒,或者是饿死。

 

银川驿受政策之利的影响,境况大有好转。除了传递公文,邮件包裹也开始递送,收入自然是有所提高。

 

“黄娃子,有人找哇!”看门驿卒大声叫着李鸿基的小名,把门推开缝隙,放进来两个人。

 

一个中年男人,高大魁梧,走起路来便显得孔武有力;另一个还是少年,可也长得壮实。

 

李鸿基起身上前几步,辨认出了来人身份,赶忙迎上去,施礼问候:“见过舅父。”

 

高迎祥笑着点了点头,说道:“鸿基,看起来过得还不错。”说着,伸手示意了下少年,“多年不见,可还认得?”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9:45 , Processed in 0.056268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