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922 页

小冰河期的寒冷是历史罕见的,你还种植传统的稻子、小麦,歉收都是轻的,颗粒无收也不奇怪。

 

如果在暴雪缓解旱情的情况下,种植生长期短、耐寒耐旱的农作物,比如土豆、玉米、黑麦,结果就要好得多。

 

李鸿基连连点头,和之前的政策相差不大,但解决了行路的困难,会有更多的百姓响应。

 

中国传统是“安土重迁”,可也有一句话“人挪活,树挪死”。特别是那些没有土地的,等于是给了一次置业重来的机会。

 

人口的稀释是肯定的,但却不会出现千里无人烟的情形。移民针对的对象,主要便是无地且穷困的农民。

 

一方面是减轻灾区赈灾的负担,另一方面则是有效利用人力,搞好新地域的开发建设。

 

朝廷不过是拿出些补贴,可灾情持续最少的也要三五年。而移民到了新地方,这三五年所创造的价值,绝对要多于留在灾区。

 

皇帝之所以出台这样的政策,是出于对大灾害持续时间的预估。

 

尽管他预测了灾害的来临,并提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没有多少人相信此次大灾害将持续十几二十几年。

 

所以,抗灾救灾赈灾的工作一直在推进和深入,为渡过十几二十几年的大灾害做着不能松懈的准备。

 

受到影响的百姓也是越来越多,朝廷已经想得周到,做得细致,机会能不能抓住,就要看个人的想法和魄力了。

 

“看来,你的想法还是颇有远见的。”高迎祥了解到新的移民政策,对外甥要跑运输的想法给予了赞同,“但我和过儿还是要从军,一刀一枪拼个前程。”

 

李鸿基举杯相敬,“舅父奔的是大富贵,甥儿只顾眼前小利,惭愧。”

 

“什么大小,都是为了生活。”高迎祥喝了口酒,摇着头说道:“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谁也没有前后眼,说不上是好是坏,过上十年八年再看吧!”

 

不管是从军拼命,还是其他的谋生,总归是个人的选择,谁敢保证一定能够实现心中的希望?

 

但选择总是有的,不会出现走投无路的绝望,只能铤而走险,危害社会。

 

朝廷多拿些钱财,皇家也没有攒个金山银山的必要,但给老百姓多几条活路,才是保证国家、社会稳定的不二法门。

 

这个道理,皇帝最是清楚,也在不断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

 

辽东,吉林府。

 

平辽之后,朝廷重拾扩张之策,由辽东向北拓展,先设吉林府,府治便在吉林船厂城,又名“船厂”、“鸡林”、“江城”。

 

吉林府城重建后,沿江船厂也开始招工建造,大批江淮的漕工及各大造船厂的工匠,被移居于此。

 

在吉林府城的东面,是朝时渤海国的都城忽汗城(今敦化),当时被称作敖东城。

 

西面则是原奴儿干都司的亦东河卫,又名龙安站,现朝廷更名为长春。在宋朝时的名字更是人人皆知,黄龙府是也。

 

明军第一轮向北推进便以这三点为支撑,形成了牢固的防线。北可继续向松嫩平原推进,南则囊括数千平方公里的直辖之地。

 

尽管吉林府地广人稀,但上万官兵的驻扎屯垦,大量移民的到来,还是使其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势头。

 

主要还是朝廷政策的倾斜扶持,移民在辽东享受一个政策,可若选择吉林府,享受的政策则更加优惠,更加使人心动。

 

首先是吉林府治、长春、敖东这三座新城的周边,村镇纷纷建成;然后便是交通沿线的驿站和明军运输物资的中继仓库,百姓在周边村屯定居。

 

村镇的规划是官府确定的,或是原有旧址,或是重新设定的宜居宜耕地区。而离着军队近,不仅安全性高,军队协助建设也更方便。

 

如果要单靠移民建设吉林府,显然是达不到要求的。要知道,吉林府可是明军继续向北推进,消灭建奴残余的后勤基地。

 

所以,在辽东开始实行的义务兵制,共招兵两万六千,全部进入吉林府,参与到拓荒垦殖之中。

 

光是今年,军队和移民便开垦荒地近三百万亩,建立村镇四百余个,初步改变了吉林府随处荒野、百里无人烟的景象。

 

第四百一十九章 东北舰队,海路抄袭

 

吉林船厂位于松花江畔一个叫阿什哈达的地方,而摩崖文字碑,便在此地松花江北岸山上,记述了明朝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三次率军至此造船运粮和两修龙王庙之事。

 

“甲辰丁卯丑。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大明永乐拾玖年,岁次辛丑正月吉。”

 

“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永乐十八年领军至此,洪熙元年领军至此,宣德七年领军至此……”

 

毛文龙望着摩崖石刻,微眯起眼睛轻轻颌首。

 

刘清本是名不经传的人物,可有过此三次进军经营奴儿干都司,却为史册所载。

 

转身离开崖下,毛文龙在张盘等将领的陪同下,登上山去,看了看龙王庙,便在山顶举起望远镜,眺望江中排列整齐的战船。

 

“现已造出二十艘巨船,比亦失哈远征奴儿干都司时只差了五艘。”毛文龙放下望远镜,对张盘赞赏地说道:“吉林府的地方情况,本帅沿途所见,也是相当不错。”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4:50 , Processed in 0.056773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