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955 页

而明朝有北京(北平府)、南京(应天府)、中都(凤阳),也并不是首创,算不上什么。

 

但其他王朝的陪都大多是象征意义,或者祭祀祖先。可明朝的南京是有一整套中央行政机构的。

 

而且,南京是清闲衙门,一般是党争失败或是边缘化的官员贬谪之所,平时也就管管南直隶一省的事务。

 

于是,京师的官员们工作不少,忙得够呛。而南京六部的官员们则该喝茶喝茶,该翘班翘班。

 

就是这样的情况,让皇帝产生疑问,南京的行政机构有没有存在的必要,那些优哉悠哉的官员,白领俸禄,要不要裁撤。

 

有这样的想法,皇帝并没有马上显露出来。而是让东厂暗中调查,掌握详细的资料。

 

因为废除两京一都制,又涉及到了祖制,皇帝要相对谨慎一些。

 

南京是太祖所设的都城,不便废除;北京是成祖迁都,加强北方的军事约束;而祖先陵寝在凤阳,又有祭祀之类的需求。

 

当然,皇帝钦派的南京镇守太监方正化,掌握着新编练的南京卫戍部队,只要圣旨一下,也没人敢闹事,也闹不起来。

 

只不过,皇帝觉得能稳当地解决,就不必太过粗暴强硬。

 

南京那帮退居二线、等着退仕养老的官员,一概裁撤也不好看,总要给他们个机会,看能不能使用。

 

陪都的名义可以保留,祭祀啥的用得着。这样,应该能够减少阻力和非议了。

 

皇帝心中作了决定,准备把这件事情交给内阁和六部处理。也不用什么暗戳戮地搞,来个绩效考核,来个机构合并,也就差不多能解决了。

 

“魏伴,做得很好。”皇帝思索已毕,面露笑容,说道:“方正化也不错,都应嘉奖。”

 

老魏赶忙躬身谦逊道:“奴婢犬马之劳,能得皇爷赞赏,实在惶恐。”

 

皇帝微笑颌首,表露赞赏,缓缓说道:“东厂发展得很好,眼线密布,使朕耳聪目明,各地情形,皆能了解,不受蒙蔽,亦是魏伴之功。”

 

抬手制止了老魏的继续谦逊,皇帝面色变得严肃,老魏是知机的,赶忙起身恭立,听候吩咐。

 

……………….

 

第四百四十六章 就藩海外

 

镇抚司和东厂,是皇帝掌握的两大杀器。

 

当然,在史书中提到,往往都是负面的评价。

 

因为文官与太监如同天敌,动不动就阉人、阉党,仿佛太监有权就是皇帝昏庸,阉人权大便是朝政混乱。

 

但历史上阉人乱政的情况很少,反倒是官员党争误国的比比皆是。

 

况且,皇帝重用太监,一方面是信任;一方面是消息灵通,不被蒙蔽;另一方面则是压制官员,成为皇帝在幕后指挥的工具。

 

朱由校也用太监,也用镇抚司,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都有。但随着朝局的变化,侧重点也不断改变。

 

开始的时候,皇帝对于朝堂官员失望之极,利用镇抚司和东厂,狠狠地收拾了一批贪官污吏,以及党争误国之徒。

 

即便如此,东厂的诏狱也转至镇抚司,抓捕和审讯也分开两处。

 

等到朝局改变,都察院换上皇帝信任的铁面官员,镇抚司的主要职能便转向对外的情报侦察和搜集,东厂则负责内部的监视。

 

现在,内阁和六部基本上都是皇帝信任的能员干吏,东厂的权力进一步压缩,抓捕权限也有了制约。

 

总而言之,镇抚司和东厂的性质,越来越象是皇帝的耳目,保证各方面的消息快速而准确地反映。

 

而司法权,基本上归于都察院、刑部等有关法司。

 

对此,官员们是赞成并支持的。皇帝呢,则是向法治迈进一步,那也是他心中的目标。

 

可要废除镇抚司和东厂,皇帝肯定是不同意的。互相监督,就需要多个部门,不能一家独大。

 

现在朝堂清明,官员实心工作。但时间长了,保不准又犯老毛病,使大明又走上老路。

 

镇抚司和东厂存在,皇帝手中就始终握着刀,能够震慑着文官集体。

 

对于东厂权力的收缩,老魏倒无所谓,还松了一口气。位高权重,又是太监,历史上有几个好下场的。

 

皇帝的信任还在,这才是最重要的。身为阉人,能安生养老,能得善终,已经是皇恩浩荡。

 

魏公公也老了,历史上,现在的他已经是落魄凄惨,或者是已经上吊自杀。

 

尽管他不知道这些,可也不妨碍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判断。

 

皇帝越是重用你,越是给你权力,日后被推出来砍头当替罪羊的可能性越大。历朝历代,并不鲜见。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6:09 , Processed in 0.057181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