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965 页

沈有容点了点头,说道:“出海训练是必须的,各个方向都要巡航,形成常态化。”

 

“大人,主力炮舰的装备最好还能增强,远程火炮的数量还稍嫌不足。”

 

沈有容拿出份文件向众将展示了一下,说道:“每个月三十门重型火炮,发动之前应能增加百门,先分配给第一第二分舰队。”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按照造船的速度,发动前还将有二十余艘主力战舰加入分舰队,你们提前准备好水手、炮手。”

 

广东兵器局已经是仅次于京师的第二大兵工厂,加农炮、加朗炮及各种轻型火炮都能生产制造。

 

而这几个月,更要加班生产,为远征吕宋准备充足的武器弹药。

 

至于造船,海军还是看好中型战舰,机动、速度和火力能达到相对的平衡。大型和巨型战舰则造得很少,基本上每支分舰队配备两三艘,作为旗舰使用。

 

这样的发展模式并不是固定的,但却使海军在战舰数量上得以激增。

 

中型战舰能装备八门重炮,或是二十门加朗炮,依靠速度和机动,抵近轰击时的威力巨大。

 

在与荷兰人的海战中,这样的突击猛轰战术,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几乎是一轮轰击,就打得荷兰人的战舰失去了战斗能力。

 

即便遇上对手的巨舰,中型战舰依靠数量和机动优势,也能与之周旋交战。

 

关键是海军还配备了数量众多的火箭,在射程上与重型火炮相当,算是弥补了在射程上的缺陷。

 

况且,那时候的前膛装火炮的射速很慢,精准度也差,这就为突击猛轰战术创造了条件。

 

说白了,顶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其实敌人的炮火并发射不了几轮,想击中机动中的战舰,也不是那么容易。

 

相反,射程和精准度与加农炮相近,但密集程度和发射速度都远超加农炮的火箭,却受到了海军的青睐。

 

轻便灵活,发射快速,又有了多管叠加,每艘战舰能装备上几十上百筒,还不占火炮编制。

 

除了只装火药的爆炸弹外,火箭还有火药火油混合的爆燃弹,并分成海、陆两种应用型号。

 

对船攻击的火箭装有铁制箭头,能够扎进船板或甲板,然后或爆炸或爆燃。陆地所用则不考虑这些,落地翻滚弹跳也不太影响效果。

 

没办法,到现在为止,触发引信依然没有进入实用阶段,只能使用延时。

 

并不是没有研制出来,而是成本太高。借助于精密机械的发展,利用弹簧、齿轮、燧石等,触炸引信倒是搞出来了。

 

但就和历史上最早发明的燧发火枪一样,结构太复杂、成本太高,很难大规模应用使用。

 

再说,以前装滑膛炮的精准度,安装触炸引信也未必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可不管怎么样,米尼枪、弹和触炸引信都问世了。接下来,就是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改进完善了。

 

只要攀爬科技树的路径是正确的,科技领先也是确定无疑的。哪怕短期内无法实用,甚至还要投入巨量的资金和人力,皇帝认为也是值得的。

 

现在,燧发枪对火绳枪的优势,使得明军在兵力不是特别悬殊的情况下,能够战胜任何一个国家的陆军。

 

等到其他国家也掌握了燧发枪的制造技术,幻想着能与明军抗衡时,他们会发现,明军可能有了更先进的米尼枪,对他们照样是碾压的优势。

 

听到沈有容所报出的数据,又是增炮,又是添舰,海军将领们都感到振奋,也明白万岁的期待有多殷切。

 

而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陆军和海军在开疆拓土上,必然会有所竞争。谁更能为国家带来利益,谁得到的资源就更多,发展更快,实力更强。

 

第四百五十四章 吕宋总督

 

陆军和海军的竞争,在皇帝看来,应该是件好事。

 

都抢着建功立业,都抢着为大明开疆拓土,只要实力允许,难道不好吗?

 

开拓进取的精神,从军队开始培养,通过不断的胜利,而鼓舞起全民的意志,这难道不是正常的发展之路吗?

 

纵观历史上的朝代,从勇于进取、横扫四方到守成衰弱,差不多都要经过一个阶段,那就是承平日久。

 

天下太平本来是好事,可却成了消磨进取之心,产生种种积弊的温床。

 

所以,皇帝不准备消停下来,趁着大明军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征伐四方,掠夺财富,也从此奠定大明日后的发展之路。

 

本来在伐缅之后,再准备一两年再攻打吕宋,对西班牙人展开血腥的复仇行动。

 

但皇帝依稀记得还有一次针对华人的屠杀,也深恐夜长梦多,才加快了行动的步伐。

 

如果按照军力对比,击败西班牙人是绝无问题的,吕宋的土人也不足为虑。

 

当年西班牙人入侵吕宋时,不过是两三百人的军队,就击败了土著部队,逐步把吕宋中部变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

 

到现在,按照情报上的数字,西班牙人包括平民在内,总共也只有两三千,战舰十余艘。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4:02 , Processed in 0.056764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