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982 页

“英子喜欢吃番薯,这可是南方运过来的。我烤过,味道还可以。”

 

《我真是大昏君》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搜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搜!

 

喜欢我真是大昏君请大家收藏:()我真是大昏君搜更新速度最快。

 

第四百六十七章 新生活,新憧憬

 

新书《逆天换明》已发布,恳请朋友们继续支持。

 

………………………………………………………………………………….

 

气候日渐寒冷,特别是北方,更加明显。这就使得原来能够种植的番薯不再适应,全部改成了土豆。

 

番薯和土豆的产量是差不多的,但味道却不一样。

 

为了应对大灾害,哪怕是北方更为严重,南方影响较小。皇帝也是统筹布置,发动举国之力。

 

南方种植番薯的面积大幅增加,连带着湄公省、海南、东番,也都有硬性的规定。

 

产量大就是最好的优点,往北方运,作为粮食的补充,这叫以南补北。

 

老百姓但凡有口地瓜粥喝,饿不死,就不会揭竿而起,社会秩序就能稳定。

 

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多少王朝却恰恰栽在了这上面,历史上的明朝,也不例外。

 

张柱子推让了一下,也就收下来,又从车上扛下大麻袋,全是自家种的收的。有花生、土豆、玉米,虽不贵重,却颇显心意。

 

“虽然天冷了点,可今年收成还好。”张柱子笑着说道:“英子说了,你想要啥,说一声,俺就从家给你拉来。”

 

阿桃呵呵笑着,不客气地收下,说道:“收成好就行,种地呀,就怕辛苦一年,老天爷偏不赏饭吃。你看我多好,旱涝保收,挣的是钱。”

 

张柱子嘿嘿笑着点头,心里却并不赞同。

 

当初英子和阿桃一起打工,返乡时也有过那样的念头,可现在过得挺好,也不觉得如何。

 

阿桃把张柱子送到门外,又想起件事情来,说道:“你们村里还没有小杂货店吧,要不你们干一个,就从我们这个商铺上货。”

 

张柱子没马上决定,想了一下说道:“俺回去跟英子商量一下。”

 

“老板有向乡村设店扩展的意思,我在这里也还能说点话,能给你们最低价。”阿桃笑道:“有些商货啊,还能赊着。”

 

“英子应该会乐意。”张柱子点着头,说道:“她闲不住,总想找个活儿干。”

 

“行,那等我过去给我准信儿啊!”阿桃看着张柱子上了马车,挥着手告别。

 

车轮碾在刚刚冻硬的土路上,发出有节奏的咯吱声。冷风吹在脸上,却挡不住张柱子心中的热。

 

想到家里的媳妇,还有那个胖小子,张柱子就忍不住露出笑容。

 

平辽不过两年,变化却是巨大,连张柱子有时想来,都觉得惊讶。

 

重建是迅速的,人口的恢复也是极快,经历过战乱的辽东,以令人惊诧的速度重现繁荣,甚至超过了战前。

 

这得益于朝廷所推出的诸项优惠政策,所投入的巨大资源,既让老百姓充满了建设家园的热情,也给了他们创造财富的条件。

 

谁心里没个账,不趁着优惠政策和减免赋税的两三年使劲干,攒些家底。

 

张柱子家就又种地、又赊鸡羊养殖,还跑个运输拉个脚,折腾得有声有色,小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象他家这样的辽民有很多很多,后来移民的山东、陕西、北直隶百姓,只要一年有收成,就差不多缓过气来。

 

除了垦殖,辽东官府还有别的工作经常招工募人。最大的工程便是铁路,鞍山的钢铁厂、抚顺的煤矿,成为辽东最大的重工业,吸收了大量的工人。

 

对农民的宽松政策,使得百姓手中有了余钱,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发展。

 

中华商会倚仗着先行之利,在辽东诸大城镇铺开网点;江南商会、海商总会也陆续涉足辽东,销售各自的特色和独有的商品。

 

红糖、小米、盐、布……张柱子再次算着采购的日用品,觉得没落下,才放下心来。

 

回到家,看着媳妇的笑脸,听着胖小子的咯咯笑声,是张柱子最幸福的事情。

 

明年,要是收成好的话,说啥也要给家里镶一扇带玻璃的窗户,或是买一面镜子。

 

媳妇虽然没说,可张柱子知道英子最稀罕玻璃镜子,照得纤毫毕现。在商铺时还能时常用一下,可跟了他张柱子……

 

前方出现了十几骑,远远地便能认出身上的军装。

 

张柱子收起心中对媳妇的些许愧疚,放慢速度,把车往路旁赶了赶,给骑兵让开了道路。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7:29 , Processed in 0.057133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