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在诸天有角色 - 第 781 页

要说李湛这一世也算是寒门出身,寒门,指寒微的门第,专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也叫庶族,并非指贫民阶级。魏、晋、南北朝时是指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魏晋之后由于出现了科举考试,士族衰落,寒门泛指家境贫寒的家庭。

 

这样的出身比之面朝黄土,一生都在地里刨食,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百姓要强上不少,李湛又不是没有过凄惨的出身,在元末之时他可是乞儿出身,但是有幸遇到了空见大师,所以倒也没有遭受贫寒之苦。

 

李湛这一世的家族,祖上也算不错,他祖父李鸣甲当年也是举人出身,娶了勇毅侯府家的千金小姐,虽然只是一位庶女,但也看出当时颇有前途的,从名字也可以看出家族对他的期望,希望他可以科举登甲,成为进士,但是可惜的是,祖父李鸣甲虽然颇有学识,但是只有苦读,熬坏了身体,没等到科举及第,就已经是灯枯油尽,散手人寰了,只留下了孤儿寡母独自存活。

 

祖母作为勇毅侯府的小姐,倒也有些嫁妆傍身,生活上倒也过得去,带着李湛的父亲李宗从汴京回到了江南老家扬州过活,由于山高水远,自此和勇毅侯府也断了联系。

 

也许是因为祖父当年身体不好,所以导致父亲李宗也从小体弱多病,从小虽然有着祖母教导,但是也只考了个秀才就身体支撑不住了,无奈之乡,李湛祖母只能放弃了儿子在科举上的作为,让李宗娶妻生子,好生调养身体,为李家留下香火,也算是不负祖宗了。

 

就是在这种状况下,李宗娶了一位小地主家的女儿,生活上倒也过得去,没有两年李湛就出生了,算得上是三代单传,李家的独苗,自然颇得祖母喜爱,一时间家庭倒也圆满。

 

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先是李湛母亲因病去世,父亲李宗也是在李湛母亲亡故后,伤心欲绝,体弱之躯哪里经受得住这种思念,强行拖了几年也是撒手人寰,再次留下了李湛和祖母相依为命。

 

人生之悲,莫过于幼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了,李湛占了第一条,祖母占了后面两条,家庭中的噩耗,一下子击垮了这个一生命苦的老人家,没有几年的功夫,祖母也是撒手人寰了,只留下了不过十二三的李湛独自生活。

 

祖母倒是在临终前不放心独孙,留下了一封投奔亲友的信件,想要让李湛去投奔刚刚到扬州的姐姐家,这位祖母姐姐的儿子任职了扬州通判,一个六品官,但是不要看官职小,但是确实扬州知州的副手,更是承担着监察知州的责任,算得上是官小权大,也算的上是扬州的领头人物。

 

李湛因为自出生就觉醒了前世的记忆,倒也不愿意寄人篱下,不曾前去投奔,只是独自过活。

 

可惜的是,李家本来还有些家财,但是因为家中一个又一个的生病,所以也是耗尽了余财,田地住宅全被变卖了,只余下了李湛此时所住的这间破茅屋,还是祖上传下来的,真的是冬凉夏暖,碰上了风雨天,更是屋内雨水比屋外还要大,这可谓是苦命极了。

 

现在正是三九隆冬之计,恰逢北风大作,独自休息的李湛家的屋顶茅草彻底被这寒风刮走,留下了光秃秃的屋顶,可以直接看见星空,被冻的四肢僵硬的李湛,只能无奈起床,活动着身体,以免被直接冻僵死在了这破茅草屋内,那李家可就真的绝后了。

 

此时此景让李湛想起了一句歌词,“我想要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霜,想要透光的书房和少年的狂,我想要青春的绿色和树叶的黄,铺到我将要去的地方,我想要现实的真相,和爱的幻想,做成精神的房梁。”

 

可惜的是此时茅草屋已经没有了屋顶,只余下了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霜,差点就要将李湛送到了阎王殿,这可不是他想要去的地方。

 

说来也好笑,前世在漫威世界呼风唤雨的李湛,在这个无魔的古代东方世界,居然会过的如此狼狈,自己所学在这个世界居然毫无用处,不论是武功真气、魔法、忍术、或者是修仙,都一点用没有,丝毫修炼不出来,是一个真正的现实古代社会,让李湛束手无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当然,李湛历经了这么多的世界,也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至少精神强大,直觉敏锐,更是过目不忘,一目十行,还有着一肚子的书籍,可以走科举之路,一样可以出人头地。

 

李湛不是不想科举,只是因为父母和祖母相继离世,他按照古代的传统,需要为长辈守孝三年,所以一直不能参见童试,一肚子的文章学问,如今已经是十五六的年纪了,却连一个秀才的功名都没有捞到,可谓是李湛这几世来混的最差的一次了。

 

 

------------

 

第二章 投靠亲友

 

而且如今,李湛最迫切的还不是去参加科举考试,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是生存,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

 

李湛无奈的看着只留下了一屋子书籍的破草屋,脸上漏出了极不情愿的神色,但即使再不甘心,李湛也只能去打秋风,寄人篱下,投靠亲友了,不然自己用不了几天就会被冻死在这个冬天里了。

 

李湛在着寒冷的三九寒冬中,冻得全身颤抖,牙齿不断的哆嗦打架,整个人靠着不断的活动,勉强撑过了这个寒冷要命的夜晚,李湛站在着空寂无人的寒夜究竟想了些什么,无人知晓。

 

等到天色渐渐明亮,村中的公鸡已经开始打鸣了,村里的村民也陆续开始起床,为一日的生计开始了奔波。渐渐有些烟火气,袅袅的炊烟升起,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也还可果腹度日,不至于饿死冻死,比之李湛倒也还幸福一些。

 

李湛面色苍白,嘴唇发青,没有一点的血色,体型消瘦,但是身高倒是不矮,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有着一副修长的骨架,面容俊美,算得上是基因优秀,和村中那些少年的粗鄙不同,斯斯文文,一看就不是一路人,所以李湛在村中倒也没有什么同龄的朋友,更无值得留念的。

 

李湛虽然受寒,身体冻得不轻,但是眼眸依然澄清,眼睑微微开阖,闪过一丝坚定,一脸的凤霜之色,却极为坚毅,既然已经打定了主意,李湛自然不会再婆婆妈妈,犹疑不决,收拾起了家中唯一值钱的书籍,都是些儒家的四书五经和一些心得体会,多半都是祖父李鸣甲所留,书籍的封皮也已发白,但是依然保存完好,看得出书籍的主人经常翻看并且极为爱惜,这是李湛这几年无聊时打发时间最好的精神食粮,在饿着肚子时,也只能靠读书安慰自己那可怜的肠胃了。

 

在那寒冷窘迫的日子里,李湛温读这些经史子集,每看一次,都有新的领悟,真正是做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圣人教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李湛算是真正的体会到了颜回的境界,也是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每日读书,自娱自乐,丰富精神,不觉得苦闷。

 

李湛将所有的书籍用麻绳扎好,小心的放到了麻袋中,在将三年前祖母去世时所留的书信小心的放入怀中,这可是他此时的救命稻草。

 

李湛丝毫不担心自己这个穷亲戚上门被对方赶走,这个时代和后世不同,极为重视宗族亲友,亲亲相隐更是得到了法律的认同的,而且李湛的这位亲戚作为读书人,更重视仕林声誉,不会做出这等不智之事,必然会好生接待李湛,将李湛安置妥当的。

 

李湛扛起了麻袋中的书籍,走出了咣当作响的破木门,回头看了一眼家徒四壁的茅草屋,阳光自屋顶照下,一点阴影都没有,采光极好,可惜的是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都是一些破烂,即使那张枣木的桌子,也是划痕遍布,老旧的不成样子了。

 

李湛神色复杂的看了最后一眼,自己住了好几年的老房子,不在留恋,径直向着扬州城的方向坚定的走去。

 

李湛老家虽然在扬州城范围内,但是并不在城内,而是在下面的乡村,距离城池至少有着几十里的山路,李湛需要在傍晚来临,城门未关之前,进入扬州城,不然此时饥寒交迫的他如果再在野外度过一夜,怕是真的就熬不过去,直接冻僵死在了扬州城外。

 

常年的营养不良,再加上昨晚的一夜寒风吹下来,身体有些虚弱无力,所以走的极慢,从早上开始一直到了太阳开始落山,西边的天空一片昏黄之时,才算是进了城,总算是没有流落野外过夜。

 

进了扬州城的李湛看着一片的繁华的扬州不由点头,人来人往,叫卖声不绝于耳,这里的居民大部分也是面色红润,精神面貌良好,生活富足,和李湛所在的乡下完全不同。

 

宋赵光义淳化四年,分全国为十道,扬州属淮南道。此时的扬州也被称为广陵。

 

北宋时期的扬州,繁盛虽不及盛唐,但凭借漕运之便,仍有“万商落日船交尾”的壮观景象,扬州的造船技术成为当时的“国标”。经济的繁荣带来文化的鼎盛。使扬州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扬州园林佳作迭出,万花园、平山堂、真州东园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在扬州为官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苏东坡和著名诗人王禹偁、韩琦等创作不辍,为扬州文学史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章。

 

此时的扬州不愧是江南风光,鱼米之乡,繁盛异常,算是这个时代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李湛稍稍打探了一番,就知道了通判坐在的府邸,扛着自己的破麻袋向着那里走去。

 

李湛不过花费了一刻钟就来到了府门前,李湛将身后的破麻袋放下,站在府门前,看着眼前这个富饶的府邸,扫视了一眼府门上的门匾,硕大的两个“盛府”,字迹苍劲有力,笔力老辣,极有风骨,看来主人家写的一手好字,这在这个文风盛行的宋朝极为常见,每个进士出身的读书人,都是苦练过书法的。

 

李湛稍稍靠着麻袋休息了一下,缓了缓,恢复了一下体力,深吸了一口气,脸色一正,走到了府门前,轻轻的敲动了门环。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9 18:18 , Processed in 0.055651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