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在诸天有角色 - 第 789 页

书院的师长倒是很是开明,清楚李湛在夏日里生了一场大病,如今这样做不过是强健体魄,倒也没有阻拦李湛习武,甚至还对李湛多有鼓励。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在李湛的读书练武中度过,一年的时间很快就到来了,李湛终于准备下场科考,参加了八月份举办的解试。

 

宋代科举,初时每年举行一次,当今官家登基后改为两年一次,科考程序上基本是实行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

 

解试,亦称发解试。由地方政府在科考之年秋季举行,八月十五日开考,连考三天。考试合格者,称为贡士或举人,主考官会将其文状发解礼部,审核通过后,到首都参加次年正月中央部门主持的省试。省试,亦称礼部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得名。在次年春季礼部贡院举行,选日开考,分科连考三天。最后,省试合格者由礼部奏名朝廷,进入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后,朝廷会张放皇榜,依照科目和录取甲次的不同,分别授予“及第”、“出身”、“同出生”等身份,殿试的前三名即为我们在戏剧里常常听到的状元、榜眼、探花。又因殿试由皇帝亲试,殿试所有及第的考生都会成为天子门生。

 

宋代殿试最初,排名末尾的考生是会被黜落的,当朝还发生过一起落榜书生张元叛宋投夏的事件,宋王栐的《燕翼贻谋录》还记载了张元当年“走夏州”之事,给了宋朝血淋淋的教训,于是嘉佑二年,改革了科举进士中殿试实行的末尾淘汰录取制,凡中了进士之人,一律授以进士出身,之后的殿试就再没有过黜落考生。

 

“房妈妈,湛儿的东西可都准备妥当了?!”

 

李湛科考进场这是大事,盛老太太自然不会放松警惕,让最得力的房妈妈亲自负责准备李湛进场所需的笔墨纸砚和吃食,力求不出任何的差错,让李湛不会被其他的因素所影响,比之当初盛纮科考还要上心。

 

“老夫人,您放心吧,没有任何的问题和遗漏,我刚刚检查过一遍了!”

 

房妈妈满脸的笑意,她是盛老太太的配给丫头,自小和盛老太太一起长大,是盛老太太最贴心倚重的人,办事从未出过差错。

 

“那就好!”

 

盛老太太放心的点点头,只是转眼有皱起了眉头,不放心的再次说道。

 

“不行,我还是不放心,你再去检查一遍!”

 

房妈妈看着关心则乱的盛老太太,不由哑然失笑,难得的和盛老太太开起了玩笑。

 

“我就是在检查三遍,你也不会放心的!要不然,我将东西拿过来,您亲自把关检查一遍?”

 

房妈妈本是开玩笑,但是没想到盛老太太居然当真了,一脸认真的点点头,表示就这么办。

 

“那就拿来吧!”

 

房妈妈惊诧的看着盛老太太,无奈的摇头笑着去将为李湛准备的东西拿了过来,让盛老太太亲自过目确认一番。

 

李湛看着坐立不安的盛老太太,开口安慰道。

 

“祖母,房妈妈是顶顶仔细的人,不会出错的,你何必如此操劳!”

 

盛老太太没好气的瞪了一眼在一旁吃着甜点看笑话的孙儿,气急败坏的说道。

 

“我当然知道房妈妈可靠,但我还不是为了你这小白眼狼才如此紧张的吗,你倒好,在这卖好人看热闹,也不帮忙,反而调侃起我来了!”

 

李湛也不认错,一脸心安理得,洋洋得意的说道。

 

“谁让祖母疼我呢,这些事情自然不用操心,只要交给祖母就好了!”

 

李湛和盛老太太相处时间长了,也有两年的时间了,李湛也将盛老太太当做了自己真正的祖母,不再那么生疏多礼,亲近的很,所以李湛才会在盛老太太面前如此惫赖,这都是为了哄老太太高兴,彩衣娱亲。

 

房妈妈还没回来,盛纮倒是来了,李湛科考这种大事,他还是要过来鼓励两句,交代一下科场经验,比如说怎样答题,何时休息,如何审题,怎么调节心态,一一嘱咐着李湛,这些可都是千金不换的经验,是盛纮当年在科场厮杀才得来的。

 

李湛一一记下,他虽然不是第一次参加科举,但是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规矩,耐心听着盛纮的交代,丝毫没有厌烦。

 

等到所有准备都已完毕,李湛在盛府诸人的目送下,踏入了考场,开始这一世改变命运的第一场考试。

 

 

------------

 

第十一章 武艺突破

 

宋代科举制度,基本上是宋承唐制。同时,顺应朝代发展,针对前代科举的弊端,在科举制度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其中,对寒门学子和后世科举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下列几条:一是,取士不问家世,二是,考试规程严密化,三是,取士宽厚。

 

在宋代,不论士农工商子弟,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均有资格应试科考“取士不问家世”。终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取的唯一标准“一切考诸试篇”。当时宋代王朝更是为革除“科名多为势家所取”的弊病,在科举入仕上的名次和数量上大加裁抑势家子弟,北宋载人《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而且随着时间的演进,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以宰辅的出身来作统计,情况也大体相似。

 

“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诗句里的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所以又称弥封或封弥录,鉴于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迹、暗语,后来就又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这样一来,阅卷的考官也就无从辨认这究竟是哪位考生的试卷了。除了糊名、誉录以外,宋朝还有锁院制、锁厅试、别头试等严密的考试规定、制度。同时,废除了盛行于唐代和宋初的公荐、公卷制度,在科举入仕的道路上为寒门子弟创造了相对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

 

宋代也是科举史上取士最多的朝代。此外,凡科举及第的考生无需再通过吏部考试,直接授予一定官阶,且晋升机制比较完备,仕途显达。据史料记载“仁宗一朝十有三榜数其上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大意是,仁宗在位期间,开科考试十三次,计算其中的前三名,一共三十九人,而这些人中没有晋升到公卿地位的,只有五个人罢了。

 

“崇文抑武”,这是宋初为防范唐末五代以来重武轻文之患,定下的治国驭将方针国策,其后,构成为赵宋“祖宗家法”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宋代科举取士,重用厚待文人,而这些科举出身特别是来自寒门的青年士子也以天下为己任,与天子共治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横渠先生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皆是由此而生。

 

李湛自进入考场一切如常,没有任何的紧张,心态平和,文思泉涌,一切风平浪静,没有任何的意外,毕竟这可是国家选取人才的大事,哪个胆敢捣乱,怕不是嫌脖子上的脑袋待的太安逸了。

 

三天的时间,虽然难熬,但主要也是因为只能待在同一个小小的地方吃饭如厕,味道自然是不用多提了,反正李湛是不想回忆那段痛苦的经历,在考场大门打开的那一刹那,就冲出了考场,一刻也不想多待了。

 

回到盛府的李湛狠狠的睡了一天的时间,到了第二天日上三竿才起床,用过午膳之后,就一头扎进了盛老太太为他练武所建造了一处练武场。

 

说是练武场,其实也就是在府中的后院留了一块空地,平整出来,用石墩压实了,竖起了几个箭靶子和木桩,倒也费不了几个银钱,盛纮看在老太太的面子上,所以也没有什么意见,倒是林噙霜老大不乐意,因为那块地本来是她的花地,被盛老太太硬是命人全部给铲了,这事倒是让王若弗非常高兴,对李湛都多了几分亲近,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李湛身穿劲服,手持镔铁大枪,腰腿合一,不断的向前踏步,手中的大枪舞动,枪影缤纷,枪花抖动之间,尽是寒锋,让人胆寒,李湛连连踏步,手中大枪向着前方不断的扎去,枪速惊人,在空气中发出呜呜的响声,枪头不断的扎在木桩之上,枪头刺穿了木桩,如果扎在人的身上绝对是有死无生,眨眼间的功夫,木桩就变得千疮百孔,木屑横飞,李湛将枪头抽出,对这个木桩一击横扫,埋在地下足有半丈深的木桩,直接懒腰横断,力道简直非人。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01:51 , Processed in 0.060372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