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在诸天有角色 - 第 798 页

李湛再次醒来又是日上三竿了,吃了一个丰盛的午餐,活动了一下筋骨,总是将这三天的憋闷发泄了出来。

 

李湛和同窗的举子们再次聚在了一起,谈论了一下考试的内容,纷纷讨论自己考得如何,只有李湛独自一人在角落里,喝着酒,吃着桌上丰盛的饭菜,并没有参与进去,其他人也都了解他的性情,也不意外。

 

至于说和李湛讨论答题的细节,众人纷纷摇头,不愿意受虐,他们可是清楚李湛的才华,自然不想听到李湛的答题内容,生怕受到打击,在放榜的这段时间里更受煎熬。

 

这才他们倒是没有去青楼瓦舍去,而是到了汴京城最出名的酒楼樊楼。

 

樊楼原名白矾楼,为北宋东京七十二家酒楼之首,北宋时期,汴京城内酒楼之盛,名扬天下。樊楼吸引无数富商豪门,王孙公子、文人骚客来此游玩欢宴。然而,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日后宋徽宗与李师师在樊楼饮酒作乐的风流韵事。宋徽宗诗词百戏,书法绘画,无所不精,李师师乃东京著名歌妓,其小唱在瓦肆伎艺中独占鳌头。两位艺术家探讨艺术,交往频繁。宣和六年,宋徽宗册李师师为瀛国夫人。樊楼上专门设置御座侍奉宋徽宗与李师师。

 

李湛品尝着樊楼的美食,其中有一道什锦虾仁十分对他的口味,不免吃的满意点头称赞。

 

耳边是楼里吹拉弹唱的乐伎在旁边伴奏助兴。这些吹箫、弹阮、歌唱、杂耍的人叫作“赶趁”。他们的出现,是由于激烈的餐饮竞争环境带来的。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承平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形容的就是樊楼景象,可见这樊楼究竟有多大的名气。

 

李湛等人觥筹交错之间,越发的畅意,众人不断的指点江山,纵论古今,倒也符合他们这些政坛新客的身份。

 

等到酒宴散去,一片狼藉,李湛并未离开,只是静静独酌几杯,看着眼前的繁荣景象,想着几十年后,这座繁华的汴京,在大金的铁骑践踏下化为了废墟,心中就出现了一股戾气,脸上一片冷漠的杀意,心头立下的志向再次坚定了下来。

 

当年盛老太太问过李湛究竟有何志向,李湛只回答了继承父祖遗愿,金榜题名,广大门楣,却不曾提起自己还有一个更大的志向,那就是出将入相,居狼封胥。

 

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出自于《汉书·霍去病传》,后来封狼居胥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宋朝是唯一一个亡于外敌的朝代,原因就在于丢失了燕云十六州,没有了北方的天险地利阻拦,面对着来去自如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只能被动的挨打,十分憋屈,所以宋朝的文臣武将都有同一个志向,那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王朝统一,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害。

 

 

------------

 

第二十一章 仁宗十问

 

燕云十六州是指的燕、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因当时的燕地有称为幽州,故又称为幽云十六州。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从此掀起了华夏几百年的苦难开始,让华夏儿女面对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抬不起头来,备受其辱,只能每年以岁币求取和平共处,让无数的英雄豪杰都倍感气愤。

 

李湛越想越气,将酒壶端起,直接将酒水倒向了口中,知道酒水倒尽,这才放下了酒壶,起身离开了樊楼,回到了盛府,拿起自己的镔铁大枪,狠狠发泄了半宿,留下了一片的狼藉,这才看看气顺,回去歇息。

 

省试放榜的时间总算在众多举子们的期待下到来了,一大早,周管事就独自去了贡院外等候,而李湛则是依然读书练武,好像丝毫不在意一般,只有李湛自己清楚,自己只要完成殿试,必然要想办法去北方边境走一遭,虽然他是文官,但是好在本朝的文官地位崇高,因为执政方略为重文抑武,武将备受打压,所以本朝出现了一个怪异的现象,那就是文官带兵打仗,这一点在很多文人身上都出现过,比如寇准、陆游、范仲淹、辛弃疾,他们都曾带兵打仗,击退过北方政权。

 

巳时,周管事终于回到了盛府,一脸喜色小跑着向李湛的书房逼近,还未进入房间,就大声嚷嚷了起来。

 

“湛少爷,中了!中了!您中了会元啊!”

 

李湛放下了手中的书卷,推开了放门,走了出来,看着一脸喜意的周管事,对着他点点头,一脸淡定的说道。

 

“辛苦你了,周管事,这是赏你的!”

 

李湛自荷包中掏出了几两碎银子直接赏给了周管事,他是个穷书生,每月也只有几两的月钱,还是盛老太太出的,所以他并未有多少钱。

 

周管事连忙道谢将碎银子收了起来,这是喜气,自然不用推辞,只是对李湛如此冷淡的反应有些奇怪,要知道当年主君省试高中,可是激动的连续摔了三个跟头,才站稳了,哪里像这位奇怪的表少爷,丝毫没有喜色,平淡如水。

 

李湛心中当然有喜悦,只是毕竟他也不是第一次参见科举了,状元郎都当过,自然没有了以往的那股单纯的喜悦和激动,只是认为理所当然。

 

既然已经高中会元,李湛自然就只剩下了殿试一关了,不过他作为会元,最差也会荣登二甲前列,所以倒也不需要担心了,最多就是名次的差别罢了。

 

宋朝的皇宫和盛唐不同,少了一些大气磅礴,多了些秀气精致,也算是各有千秋,新科的贡士们一直排开走在皇宫的大道上,身边跟着一列禁卫军,所有人都噤若寒蝉,不敢言声。

 

李湛作为本科的会元,自然走在派头,昂首挺胸,一点没有身后之人的畏惧和胆寒,脚步坚定,一往无前,向着北宋朝的最高的权力中心走去,即将见到这个时代的主导者。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掌舵人,更是国策的制定者,是日后李湛的顶头上司,自然需要仔细观察一番。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高官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经过这番改革,而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

 

此时的文官之首,主持朝政的是韩大相公,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人。

 

韩琦为天圣五年进士。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当时,边疆传颂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在仕途上,韩琦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但无论在朝中贵为宰相,还是任职在外,韩琦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无论在朝中为相,或在地方任职,都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

 

熙宁八年六月,韩琦去世,享年68岁。宋神宗为他御撰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

 

李湛心里念叨着韩琦的一生功绩,如果不出预料,这位韩大相公是未来两朝的顶梁柱,是他注定要打交道的人。

 

等到众人参拜了官家后,官家当场宣布了考题,

 

殿试题目共十道:

 

一问:戊不学孙吴,丁诘之,曰顾方略如何尔。

 

二问:丙为令长,无治声,丁言其非百里才。壬曰君子不器,岂以小大为异哉。

 

三问:私有甲弩,乃首云止槊一张,重轻不同,若为科处。

 

四问:丁出见癸缧系于路,解左骖赎之,归不谢而入,癸请绝。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06:34 , Processed in 0.072792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