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在诸天有角色 - 第 855 页

至于中书侍郎乃是正二品,是中书省的长官,副中书令,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是中书省固定编制的宰相,在本朝仍然为副相。

 

李湛可以说一步登天,成了朝中举足轻重的存在,即使是大相公韩琦也不得不对他礼让三分。

 

满朝文武纷纷见视线投向了那位丝毫没有动容惊喜的李湛,这位年轻人突然成了他们需要仰望的存在。

 

即使是太子赵宗全知道官家会对李湛有所厚封,但是也没有想到居然会如此厚待李湛,即使是他日后登基为帝,也必然要多依仗李湛,慎重对待。

 

李湛看了一眼满是鼓励的陛下,躬身一礼,谢恩道。

 

“臣谢陛下!”

 

盛纮看着前列的李湛,喜形于色,眼中的喜悦掩饰不住,激动的甚至都在颤抖。

 

等到散朝之后,官家特地留了李湛。

 

福宁殿,是皇帝的寝殿,属于正寝,作为寝宫和用膳之地。为宋代皇帝的内廷。一般皇帝会在天亮前两个小时从福宁殿起床,整理装束,准备处理国家政事,另外,皇帝也会在这里紧急的接待大臣。

 

官家端坐,身体微微靠着椅背,脸色苍白,难掩病色,官家身前站着太子赵宗全,恭敬的立于一旁,不时用担心的神色看一眼官家,表现着自己的孝心和恭敬。

 

官家有些气弱的看着坐在下首的李湛,咳嗽了两声,对着身旁的赵宗全说道。

 

“朕视子清为子侄,胸有万策,可谓柱石,日后你若有难事,可以询问子清!”

 

赵宗全恭敬的应承着,看官家有些气咳,连忙上前两步,轻轻敲击着官家的后背,帮他平顺肺气。

 

官家抓住了赵宗全的手,制止了他的举动,接着说道。

 

“子清虽然是科举出身,但是尤善军事,一直和朕请求外调统兵,御敌于外,是朕舍不得他的才华,一直没放,让他有志难酬,后来邕王兖王相争,他为了朕受了不少委屈,更是在兖王作乱之时,孤身一人护住了朕与皇后的周全,日后你万不可辜负了他!”

 

赵宗全眼中含泪,点点头,好一副忠臣孝子的模样。

 

李湛只是默默不语,他其实明白等到赵宗全登基为帝,也许会倚重自己,但绝对不会将自己视为心腹,他的心腹只能是顾廷烨和禹州诸将,最多也就是会和拉拢英国公一般对待自己。

 

不过李湛丝毫不在意,历朝历代,相权和皇权之间多有争斗,中间充满了博弈,他如今贵为枢相,相当于汉朝时期的三公之中的太尉,自然不需要再去巴结新皇,更多的是平衡朝政纷争。

 

李湛拜谢了官家,和太子赵宗全认识了一番,就离开了宫苑,回到了府中。

 

没有几天,官家果然驾崩,谥号: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驾崩的消息传到北境辽国后,辽国道宗耶律洪基,也是十分悲伤,他对着宋使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随后,又对宋使说道:“我要为你们的皇帝建一个衣冠冢,以便寄托哀思之情。”辽道宗为宋仁宗立了衣冠冢,并每年祭祀。

 

 

------------

 

第七十三章 君臣矛盾

 

赵宗全登基为帝,尊慈圣光献皇后为皇太后,改年号为治平。

 

官家登基自然是也广开恩科,吸纳人才,封赏功臣,顾廷烨自然成为了殿前司都指挥使,成了从二品大员,升官比李湛还要快,简直就是青云直上,一跃成为了本朝新贵,禹州的其他将领也是多有封赏,加官进爵,一时间禹州势力在汴京大增,和汴京开国武勋集团利益纷争越发严重,起了几次冲突。

 

官家为了缓和双方的关系,将汴京开国武勋领头人英国公的嫡女许配给了新晋国舅爷沈从兴,果然此举大大缓和了开国武勋贵和新晋武勋集团的冲突,至于顾廷烨更是因为出身宁远侯府,又是禹州之人,所以备受器重,俨然有了未来武勋第一人的苗头。

 

至于文官方面,官家倒是调整不多,原因很简单,本朝文贵武轻,再加上官家初来乍到,哪里是他可以轻易插手的。

 

不过官家也不是吃素的,先是将曹太后搬了出来,让其垂帘听政,稳定朝政,又重用了大相公韩琦,和其达成了同盟,彻底将其拉拢,对朝中的势力进行拉拢一批打压一批,逐渐分化,很快就初步掌控了朝政,算是大权在握。

 

李湛依旧保持了自己中立的立场,不发表任何的态度,只是借助这次兖王叛乱之机,上书整顿汴京百万禁军,巡视军营,筛除老弱,查处空饷,整军裁兵,重振武备,倒也符合官家的期望。

 

只是不过半月时间,官家就想为生父先舒王追封帝号,尊为皇考,一时间引起了曹太后和朝臣的激烈反对,矛盾加剧,称为“濮议”事件。

 

一件事有反对的,自然就有同意的,关于先舒王追封皇考一事,也不例外,不知韩琦究竟是怎么想的,居然同意了官家的提议,成了急先锋,压制朝臣的意见,积极为先舒王追封皇考一事奔波。

 

李湛第一次在朝堂之上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李湛躬身行了一礼,也不待官家说话,直起身来,眼中湛然,神威凛凛,看着满朝文武,尤其是对大相公韩琦极为不满的斥责道。

 

“先帝立官家为嗣,皇室宗谱之上也是记载了的,如此这般,官家才名正言顺的继承大宝,登基为帝。”

 

“请问大相公我所说可有错误?”

 

韩琦见李湛正气凛然,不敢狡辩,点头应是,他也是科举出身,儒家士子,这种关于正统的问题不敢胡说。

 

李湛见此,气势更甚,向着官家的方向走了两步,逼迫道。

 

“官家既然已经过继给了先帝,又继承了先帝的家业,如何还可以认先舒王为父,加封帝号,尊为皇考,那岂不是乱了人伦纲常,官家岂不成了得位不正之人?”

 

众臣纷纷点头,对李湛所说极为认同,韩琦一脸的惨白,看着李湛,不知为何却不敢争辩。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9 17:21 , Processed in 0.057134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