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113 页

  钱学森:“也可以,DD-2导弹这个项目执行到底,对系统总体设计人员和各个分系统的设计团队都有好处。但是,新型号的论证工作也得开始了。”

  钱学森说的新型号不是远导或者洲际,而是中导。中导也要新设计一个型号替换DD-2。

  “导弹勤务性研究中心”的人员本就有不少军官和参谋,他们工作时又得到了总参谋部的多次推演论证支持,中心提交的报告里面,提到了以下结论:

  1、弹道导弹地面固定发射塔发射方式在战争中无异于自杀。中导的全高就超过20米了,洲际导弹比如R-7全高超过30米,侦察机在天上飞,飞行员仅凭肉眼就可以在几十公里外发现高耸的发射塔和导弹。就算藏在太行山深处也没有用,空军拿侦察机试过了,不管藏在什么山凹子里,不管刷什么伪装色,飞行员一眼丁真,不,一眼识破。

  2、地下发射井发射方式生存能力较高,但它的生存能力取决于两个因素:地下发射井建设时、建成后的保密工作,地下发射井本身的抗冲击波能力。

  3、发射前临时加注燃料,地面发射方式的准备时间以天为单位,地下发射井方式导弹短一些,因为燃料管路已经预埋好了,但也要6~8小时才能做好发射准备。研究中心认为,虽然不知道可不可行,但从顶层需求的角度,弹道导弹比较适合使用固体推进剂。

  钱学森就是依据研究中心提交的这份报告,修订了弹道导弹/运载火箭的发展路线。

  DD-2导弹就当练手之作,还是会继续研制直至定型,但接着开始设计一型固体推进剂的中导,这才是具备较好的实战生存能力的东西。而且这型固推中导也将是以后中国所有固体推进剂弹道导弹的技术起点。

  原本钱学森计划远导、初代运载火箭共用一个基础设计,但是,在看了R-7/8K71PS的样子之后,钱学森又对原先的方案产生了怀疑。

  钱学森的评价是:8K71PS是一款很优秀的运载火箭,尤其是四助推器(1级)设计太棒了,钱学森都有点想抄了。但作为洲际导弹,按照导弹勤务性研究中心给出的结论,R-7简直太糟糕了。

  ……

  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新闻在社会主义阵营是提振士气的大好消息,但在美国,这叫做“斯普尼克危机”。

  (宇宙-1号卫星音译也叫做斯普尼克-1号)

  之前美国一直认为自己的科技遥遥领先社会主义阵营,然而第一颗人造卫星撕开了美国人的自信心。现在美国人再也不敢轻视苏联了。甚至苏联在今年初发布的“1955~1956年,苏联每年培训的科学家人数已是美国的两倍”的新闻,也被美国朝野上下拿出来作为论据,证明现在美国的科技出现了大问题。

  在宇宙-1号成功发射后第5天,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接受记者采访并发表讲话。当被记者询问宇宙-1号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时,艾森豪威尔说这是苏联的一项和平太空探索计划,“卫星本身一点也没有引起我的担忧”。然而,在面对国会质询时,艾森豪威尔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转弯,指苏联在太空科技的进步已经超过了美国,并指将可能会对美国构成直接的军事威胁及领导地位。

  美国空军的技术报告对此的解读是:1、它们拥有将人造物体送入太空的能力,这颗人造物体如果是军事载荷,那就意味着苏联可攻击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目标。2、美国和盟国的雷达观测到了苏联火箭抛落的第1级和第2级,证明这是一种很大的火箭,很可能就是一种洲际导弹。

  而美国同类的“宇宙神”洲际导弹至今未进行过全射程的原型弹发射,哪怕是不带惯导系统的自控弹。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美国空军用一台IBM704计算机,从苏联抛落的火箭残段的一部分航迹,经过3天的计算,反推出了这枚大火箭从发射到第二级脱落的全轨迹,这证明美国尽管火箭技术暂时落后,但在计算机技术方面遥遥领先。

  (钱学森笑而不语,中国也在苏联送来资料信息的前两天,解算出了8K71PS的飞行轨迹,而且神威-积水潭之光只用了2天)

  斯普尼克危机导致美国对航天的投入再次增大。在艾森豪威尔在国会接受质询后,美国做了一连串的政策调整:

  1、再拨款10亿美元,无论怎样也要尽快把美国的卫星送上太空;

  2、美国政府认为他们需要一个具备研究和设计能力的高阶防卫部门,下令成立“高等研究计划局”,即后来的国防高等研究计划局(DARPA)。

  3、为了加速航天工程的项目实施、减少军种内耗,美国打算将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进行改组,成立一个新的航天和弹道导弹部门。

  4、进行培育新一代工程师的计划,从最基本的数学、生物等科学方向到终端的工程设计人才,都需要培养。

  5、军用航天技术方面,加速“宇宙神”洲际导弹的研制;启动“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和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计划,决不能在核导弹领域被苏联拉开距离。

  所有这些新闻都是公开发布的,连“北极星”导弹立项都是公开新闻,只是新闻里找不到这种导弹的性能参数而已。

  而中国的航天计划是不公开的。

  在宇宙-1号发射成功之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的建议是“一定要保持定力”,先解决对中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远程/洲际导弹,做到适配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计划,第二步才上马航天、卫星等等工程。

  钱学森的建议提交上去之后,不但李强和聂荣臻很快就回复了,而且聂帅直接把钱学森拽到了中南海,主席和总理一齐在场,和钱学森开了个小会。

  在会上主席表示,导弹和核武器这两样东西,确实很重要,国家一定会把这个东西作为重点工程来抓。但是,人造卫星、航天事业的重要度不比导弹核武器低,早点进入太空,对中国太空研究事业的发展、各项科学都有促进作用。

  钱学森此时打算是把洲际导弹作为纯粹的军用导弹来发展,不兼顾航天。航天-运载火箭发面,他刚刚规划出一种比8K71PS好用得多的、单纯的运载火箭,它可以将8到10吨载荷送入太空,而且这东西是1级半入轨体制,甚至钱学森还给载荷设计了可返回的载人飞船的原型!

  但是这种火箭可能得1965年才能首次试射。主席说有点晚了,中国也有必要临时“冲刺”一下,把进入太空的时间稍微提前一点行吗?

  由于中央对航天工程的重视程度超出了钱学森的想象(未来文件里明写了两弹一星),且国家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航天工程予以资金上的自持,因此钱学森又临时对计划做出了调整:

  远程/洲际导弹还是按照“既可以当导弹也可以发射卫星”的模式设计,只是在设计细节方面,更偏重于做一枚洲际导弹,它需要达到导弹勤务性研究中心的报告中,部队对洲际导弹的勤务性要求。至于发射卫星,就专门设计一个第三级,加到两级火箭发动机的洲际导弹上,这样就可以顺便发射小型卫星了。

  时间节点: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在1961年完成首次试射,用它改出来的运载火箭在1962年首次试射。

 

第八十五章,败家小王子

  《苏联成功发射第二颗人造卫星 社会主义阵营在航天领域的领先优势扩大》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科联主席李四光 电贺苏联发射第二颗人造卫星成功》

  《美国科学家声称,美国的人造卫星下个月就将发射》

  ……

  《美国第一枚人造卫星,海军研究实验室的先锋-TV3将在近日发射,人造卫星-运载火箭联合体已运至卡纳维拉尔角的大西洋导弹靶场》

  ……

  《美国第一枚人造卫星12月6日发射失利,火箭在发射塔爆炸,星-箭全毁》

  《美国卫星制造商马丁公司的股票交易被纽约证券交易所暂时停牌》

  《美国防部否认星-箭全毁消息,先锋-TV3卫星只是被爆炸气浪掀入附近草丛,被消防人员发现时仍在正常工作》

  ……

  《美国“阿特拉斯”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成功》

  《1957年12月20日,我国发射了一枚中程弹道导弹,各项试验均取得了圆满结果》

  ……

  《约翰叔满血复活,《公文包》恢复一日两更》

  ……

  1957年底,报纸上的重磅新闻基本就是上面这些。但李强最近在操心的事情则只在报纸的小角落里用豆腐块提了一下:

  《多层切布机实现国产化,中国纺织机械技术水准又向前迈进一步》

  就这事。

  在中国纺织业迈向成衣领域的战略中,成衣机械的仿制、研制,最后卡脖子的是这个。多层切布机(裁布机)卡住了整整一年,其中几乎所有的环节都遇到过技术难题。

  好在李强启程前往上海视察之前,上海纺机三厂已经向北京报喜说他们把这个东西搞定了,要不李强也不会在1957年还剩最后五天的时候又去一趟上海。

  两年前,国家的科研和工程研制能力给李强的感觉就是电子、半导体、火箭导弹领域“一枝独秀”。全国就这一个行业的人脑子灵活、鬼点子多,各城市的各个公司集团的研发团队都很“卷”很能干,其他行业的研发部门就差不少。现在又过去两年,李强感觉有好几个行业的研发能力已经赶上来了。

  这一方面是国内的人才数量逐渐增多,以前只能在电子半导体行业看到大学生扎堆的情况,现在钢铁机械造船,好几个行业在某些部门里也是这样了。另一方面是激励体制不断完善,要让厂长经理意识到只有提高自己产业的综合技术水平,才能在同行业脱颖而出,才能在年底结算利润的时候财大气粗,才能让自己的绩效在上级眼里赫然高光、且职工也摸着鼓鼓的工资袋基本满意。

  “李局,李局,……李老大!”

  李强到上海一般是在上海市政府大院里的办公室临时办公。上电集团,不,全国电子工业系统都出了名的“败家小王子”黄昆来找了。

  “李老大,从国外进口的新设备已经全部调试好了,我马上就要测试一种全新的硅晶体管生产工艺,您……来我这儿的半导体实验室视察视察呗?”

  李强:“就是那套三台机器花掉了四百万美元的新设备?”

  黄昆:“不是一套,是两套、六台,每一种机器订购了两台,所以四百万美元不算太贵。”

  李强:“哦。我听说你们在承接南电集团的野战炮兵计算机的时候立下了军令状,要在明年6月之前把硅晶体管的出厂价压到5块钱以下,这些设备既然已经到位,你的新生产工艺你就自己抓紧吧,只剩半年时间了。我这次来上海不是奔着你们那儿去的,要先去视察纺织机械企业,然后代聂帅去一趟江南厂和沪东厂,还是那句话,你们半导体实验室好好干,亏钱的事……也不用太放在心上。”

  黄昆:“李老大,我现在还记得52、53年咱们在北京突破锗晶体管,那项目做得多顺啊,几年过去了我还记忆犹新。要是您这次也到复旦去视察视察,说不定我这脑袋也会突然开窍,然后就又是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突破。”

  “不了不了,”李强摆手,“这次确实没有安排整块的时间给你们,顶多去你们那里观摩个一天半天。你就别想着我再插手研发攻关的事啦。再说了,硅半导体这个领域你研究了这么多年,恐怕在全国你的研究是最深入的,有些技术进展我都得看你的论文才能懂得。”

  黄昆:“其实也不只是我一个人,复旦一个系的人都在我后面做支持呢。那就说好了啊,您忙完别的事之后,到我们半导体实验室观摩指导,一天。”

  李强点点头,表示认可这个日程安排。黄昆准备起身离开时,李强想起了什么事,又问了一句:

  “黄昆,你觉得计算机和半导体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就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说吧。”

  黄昆:“近期应该是降低硅晶体管的生产成本,找到大批量廉价生产硅晶体管的办法,同时缩小硅晶体管的体积。中期……这个我就不太确定了,可能中期的目标是把硅晶体管的体积会有一个很大幅度的降低,这样,计算机系统的体积重量不断缩小,而性能却会不断增强。远期我就不说了吧,我的确不知道。”

  ……

  黄昆走了。

  李强提的那个问题,其实就是他自己琢磨了很多年但一直没得到答案的问题。

  未来文件里描述的计算机产业、被称为“芯片战争”的2022年中国与美国的工业、科技大比拼,与现在的计算机产业相差太大了,大到那篇报告里说的名词和概念现在李强还是无法完全理解。

  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发展到哪一年,才能把现实的计算机产业与“雷布斯提案”联系起来呢?

  李强估计可能得20年后。

  但对这个问题,反而是主席和总理不那么看重。主席认为过去这几年,国家在研发创新、科研人员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环境方面都做得不错,虽然没能直接运用什么2022年的“黑科技”,但现在锗晶体管有了,硅晶体管也有了,计算机不但量产了而且还反向苏联出口了。现在世界的计算机领域,大概已经是“东帝”中国和“西帝”美国并立的局面。

  主席认为,就这样发展下去,到2020年的时候应该就不存在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压制中国的情况了。因为中国的科研体系会一直保持这样的活力、自由度和创新精神,不会落下什么或者错过什么。难道中国人的智商就比白人低咩?绝对不可能。

  “船舶工业在一五期间取得的成果还是很显著的。我看一下啊,一五期间你们的沪东厂开工了4艘01型护卫舰,前3艘是来件组装的,第四艘已经有不少国产化器件了。当然海军要的东西是飞潜快,这方面你们有53、54、55、55甲炮艇,仿制了两型鱼雷艇。潜艇方面,江南厂做好了一切技术准备,58年初就要采用来件组装方式建造第一艘633型潜艇了。聂帅对船舶工业提出了表扬,我呢今天就是代他向你们转达这个表扬。”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1:53 , Processed in 0.029927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