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116 页

  “其中波长在400纳米到320纳米的叫UVA,A类紫外线;波长320纳米到280纳米的是UVB,B类紫外线;C类紫外线UVC是280纳米到200纳米;200纳米到100纳米的是DUV,深紫外线;100纳米到10纳米的是EUV,极紫外线。”

  赵忠尧简单给李强说了紫外段电磁波的分类。现在李强知道《雷布斯提案》里说的EUV光源、DUV光源都是什么意思了。

  全知道了吗?……好像只是知道了一点儿,并没有全知道。

  李强:“赵教授,我们现在工业领域有一种紫外线灯,它应该是属于UVA还是UVB?”

  赵忠尧:“紫外线大灯?那个东西它发出的光是一个连续光谱,也就是说,它通电的时候发出的电磁波涵盖了420纳米到300纳米的一大片的波段,其中420纳米到400纳米人眼都能看见,紫色的,因此这东西名为紫外线大灯,其实人眼能看见灯光。如果按照它的峰值功率所处的波段来衡量,紫外线灯发出的电磁波当中,功率最大的波段在370纳米左右吧。”

  李强:“这就是一个挺麻烦的事情,一盏灯发出的光涵盖了420到300纳米,在所有频率上都能感知到能量,相对来说,它落在370纳米这个波段的频率就小了。”

  赵忠尧:“李局长,您是想要一种只发出单一频率电磁波的光源?那不就是爱因斯坦所设想的原子受激辐射理论吗?”

  李强:“对呀,我想的就是这个。”

  赵忠尧:“1951年,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哈德·汤斯设想了一种符合爱因斯坦理论的发光装置,不过据说在实验室里没有完全制备成功。现在不只是汤斯一个人在搞原子受激辐射了,国外好几个实验室在搞。要不,在清华物理系设立一个博士点,专门研究一下这个?”

  李强:“围绕这个博士点再成立一个原子受激辐射实验室吧。”

  赵忠尧:“那清华物理系可就有三个国家实验室喽。”

  李强:“三个一点也不多。对了赵教授,我还想问一个问题,如果是单一原子受激辐射产生单一频率的电磁波,那么它的频率是不是就只与电子受激发之后的能级有关?”

  赵忠尧:“是这样。电子跃迁到一个比较高的能级,再跌落回来,能量差就是它放出去的光子的能量,光子的能量也就关系到电磁波的频率。”

  李强:“那么,什么样的原子在受激然后再跌落的时候,放出去的光子是193纳米呢?”

  李强这是看雷布斯报告看来的,193纳米DUV光源,13.5纳米EUV光源。

  赵忠尧思考片刻,还是走向后面的书柜拿手册。

  “为什么不多不少刚好是193纳米?那可是准分子层级的激励辐射才能放出去的电磁波啊。而且,一个原子采纳不同的能量摄入,它可能会产生好几种波段的电磁波,如果是原子序数比较大的原子,就不是好几种而是十几种、几十种了,这个连速查手册都得查上半天。我看看啊,氩气,减去……”

  “找到了。”赵忠尧翻到了手册中他要的数据,在纸上简单列了几行公式:“氟化氩受到激励的时候,它可能发出三种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其中有一种波段刚好是193纳米。”

  李强:“氩……不是惰性气体吗?”

  赵忠尧:“惰性气体只是说它通常不和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不是绝对不发生。在某些苛刻的条件下,氟化氩是有可能生成的。我们要用这种气体,不,用这种气体生成的电磁波做什么?”

  李强:“我现在也不知道,但是,以后可能会用到。”

 

第八十八章,吃饱穿暖

  黄昆制造出

 

第一片集

第一片集成电路的那天,1958年1月31日,在大洋彼岸,美国终于补票上了太空俱乐部的车

  探索者一号小型卫星,带一具固体推进剂发动机的全重13.97公斤。这枚卫星由喷气推进实验室制造,由美国陆军弹道导弹局设计的木星-C(朱庇特-C)中程弹道导弹发射。木星-C尽管增加了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可它的最终速度还是没能到达第一宇宙速度,所以才得由探索者一号上面的小型固推最后推动一把。

  不管怎样,这个相当“凑合”的玩意毕竟是发射成功了。继苏联之后,美国成了第二个向太空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美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国内没有封锁,第二天就上了报纸新闻。

  苏联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国内群众是由衷感到高兴。美国也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国内的声音是“哇”,美国也发射成功了。“哇”完之后呢?

  还确实有些人开始惦记中国是不是也搞一个。

  当然也不是特别强烈的要求,只是希望国家也有太空计划。对这种声音和要求,在2月下旬,也就是大年初一的人民日报头版社论上,中央算是正式地回应和确认了这件事情:

  “我国已展开太空技术和宇宙空间科学的相关研究。在合适的时候,中国将发射自己的人造卫星和其他航天器。”

  ……

  社论传递的信息就是:中国在研究这方面的东西了,不要着急。

  太空计划是国家迟早要做的事情,但现在并不是最重要的工程。

  最重要的工程叫做——全体温饱。

  这是写在八大结束时的会议公报里的“三步走”的第一步:1956年到1966年,用10年时间,解决全体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不是一句空话,从八大开始,这已经纳入是中央和各地方党组织、政府工作日程的一项必须解决的事情。

  1957年,全国粮食产量是1.99亿吨,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字是6亿人口,人均大约300公斤多一点。人均300公斤粮食“理论上”是可以够一个人吃饱,但在实际上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地区差异,人均三百公斤意味着有些地方人均400公斤,有的地方——比如苏联在黑龙江援建的八一农场,人均粮食产量10吨,但在有的地方,人均粮食占有量就远不到300公斤。

  比如贵州西部山区,1957年底有好几个县上报的数字,山区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150公斤不到。最差的山区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这些地方的人怎么活过来的?半年糠菜(野菜)半年红薯粥,大概就这样。

  1958年2月,辽宁率先宣布,全省已经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提前八年完成了“八大”提出的解决温饱问题的任务。

  辽宁解决温饱问题一点也不奇怪,有日据时期的半工业化作为基础,又完整地执行了一个五年计划,省财政和国资委家底雄厚,农村货币收入较高(买衣服不差钱)。且辽宁人口不算多,但耕地很多,地区差异较小,让全省吃饱穿暖不算太难。

  辽宁宣布提前解决温饱问题的新闻是在中央媒体出现了,但没有大肆宣传,过度的宣传可能会让某些地区也放卫星,夸海口,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但辽宁的这种做派还是引起了一些“模仿”。3月份,黑龙江也宣布自己基本解决了全省人民的温饱问题,但前提是“除几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屯以外,其他地区解决了温饱”。

  4月份,吉林也如黑龙江那样宣布自己提前温饱了。在黑龙江之后,是苏州、扬州、无锡、镇江四个地区行署(地级市)宣布自己提前温饱。广东不像江苏,没有各地自己独立宣布事情的习惯,受粤北贫困山区的拖累,广东这会儿还说不出口“我已经全部解决温饱了”。

  温饱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之后,许多事情开始变化起来。首先出现的变化是耕地匮乏、粮食产量不多的省份或地区开始厚着脸皮地理直气壮地叫苦,申请减少国家粮食统购指标,尤其是在人均耕地较少的山区农村,大家都希望农民手中年底能多留点粮食。南方尤其是岭南地区穿暖相对容易一些,只要粮食有基础,1966年解决温饱就有谱。

  中央听取了这些省份干部的意见,但中央也指出,城市的粮食供应关系到城市人口的生活安定,有些困难地区的粮食统购指标可以下调,甚至特别困难的地区可以免征农业税,但从全局角度看,国家需要保证每年收上去的粮食总量。因此各地区干部们提出的要求不能一挥手全部满足,最后总要做均衡和协商。

  再然后……这些省份的干部开始口径统一地建议中央,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可以试试进口粮食嘛。

  进口粮食?

  且等一下,现在的出口额是多少。1957年外贸总额过了200亿人民币,其中出口、进口都是100亿多一点点的样子,出口略大于进口(因为要存钱还贷款)。

  出口商品当中,农产品23亿,矿产品出口10亿。不过农产品出口当中基本都是农业特产,什么板栗核桃、香蕉柑橘、中药香料之类。此外还有橡胶的转口贸易2.1亿,中国从南洋收购橡胶,然后转卖到苏联和东欧国家。

  粮食出口只有8500万人民币,基本上都是大米。

  地方干部在开会的时候提出的这个建议,中央书记处也进行了讨论。

  刘委员长表示不满,说这些地方干部怎么私下串联起来了,不但几个穷省的干部统一了口径,他们肯定还找了沿海省份的干部问情况,知道了现在中国出口贸易的预期前景比较乐观。

  主席表示这些情况他们本来也该知道,至于串联起来减少粮食征收的负担,他们也有权利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地方干部得为地方的发展负责。至于之后怎么协调,哪些要求能满足、哪些暂时还不能,那是中央的事情。

  陈沄表示,如果工业企业的效率能维持现在的不断提高的势头,进口粮食也未尝不可,至少可以先把粮食出口停了。把粮食拿来喂工人,工人干活,然后出口工人干活的产品比如布匹,这样比直接出口粮食换得的外汇多得多。

  总理的意见是,中国出口的8500万人民币大米,主要是向匈牙利出口的——匈牙利人吃米饭,但他们国家稻米的种植区域又不足。如果我们不卖大米,匈牙利人就没得吃了。建议不要停止大米出口,但可以定好了,用出口大米得的钱换小麦和玉米。一斤大米可以换两斤小麦,或者1斤2两的面粉。

  那么,中国从哪里进口粮食呢?从英国。不对,不是英国,是英联邦国家,这些国家当中,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是妥妥的农产品(粮食)出口国。

  ……

  中央把“全体温饱”提升到战略高度,这就让一些温饱困难地区的工作必须围着“解决温饱”的指挥棒转,什么时候不用喝红薯粥、怎样才能让农民一年忙到年底的时候能买一件冬衣,全家能不能每人有一件厚实点的衣服,都被纳入了细细计算的范畴。

  说到衣服,纺织工业现在既是出口创汇主力,也是“温饱”战略的两条腿之一。纺织工业发展到1957年,除了机械设备和生产效益这两大问题之外,第三个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棉花来源。

  国家要解决几亿人吃饭问题,首先要确保粮食生产,但棉田面积的扩张会因此受到限制。除去这一问题,我国地域辽阔,南涝北旱的问题经常发生,棉花生产也随着气候的问题呈现大小年现象,而棉花的收成,又会直接影响纺织工业的生产。

  1954年,时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钱之光提出“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举”的方针政策。1957年底,纺织工业部又悄悄将方针政策调整为“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行、重点发展化学纤维”。

  当然,57年底纺织工业部这么说,还有一个客观的有利条件,就是东北发现了大油田。

  1957年,国内化学纤维生产厂两个,上海安乐人造丝厂和丹东化纤厂。产量多少呢?以海安乐人造丝厂为例,他们生产的是粘胶纤维,产量是1吨/天。

  粘胶纤维严格来说可能不是化纤,它是以棉浆粕和木浆粕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将天然纤维素分离出来再生而成。

  正在建设的化纤厂一个,保定化纤厂,生产的还是粘胶纤维,设计年产量5000吨。

  真正的基于石油化工的化纤——这个时候社会主义阵营掌握了全套技术的只有锦纶,1957年10月从民主德国引进了一个锦纶厂,预计1960年建成,日产量:1吨。

  每天1吨每年撑死了365吨。而且锦纶用来织布并不是最佳选择,它的另一个名称是“尼龙”,还是拿来做尼龙绳比较好。

  “涤纶,POLYESTER,是一种聚酯纤维,它做成的布大概是这个样子。”

  钱之光手中多了一件涤纶衬衫,是荣毅仁从香港拿到的货。

  钱之光仔细用手摩擦衬衫表面。手摸上去和棉布不太一样,但从钱之光的触感出发,涤纶这布虽然比较“奇怪”,但应该也能穿。

  “涤纶是高强度纤维,短纤维强度介于2.6到5.7cN/dtex,高强力纤维介于5.6到8.0cN/dtex之间,简单的说比粘胶纤维高20倍左右。”

  钱之光:“那确实可以穿,而且体力劳动者穿也不成问题,很结实。粘胶纤维布就不行了,随便一用力撕扯就破了。”

  荣毅仁:“我拿到货之后自己挑了两件试穿了,涤纶衬衫它确实很耐磨,不过它也有一些不好的特性。冬天传上去的时候凉飕飕的,据香港人说,到了夏天,穿上它感觉又变成了闷热。吸湿性差,出汗之后衣服就粘乎乎挂在皮肤上。而且啊,涤纶面料不易染色,这给面料染色厂家带来一些麻烦。”

  钱之光:“但如果用来解决布料和衣物供应不足的问题,这应该是够用了,这东西,很贵吗?”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2:49 , Processed in 0.03736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