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12 页

。此时,美

 

第8集团军的进攻正面已经由最初约80公里扩大至约300公里,各师之间出现了明显的空隙

。而且其几乎将全部兵力均集中于清川江一线,侧翼的防护严重不足。

  当然沃克不会傻到没有侧翼防护,

 

第8集团军的侧翼是有护卫的:放了2个师又1个旅

  2个师都是南朝鲜师,那1个旅是土耳其旅。沃克应该知道南朝鲜师战斗很差呀?……理论上应该知道的,但是沃克飘了,觉得中国军队在全线退却。

  沃克现在也相信中国出兵的目的只是为了护住国境线20~40公里的一条走廊作为安全缓冲区了。既然这样,那

 

第8集团军还可以继续高歌猛进几十公里,然后在接近中国边境线的预设走廊区域狠狠打一仗

  沃克很有把握在中朝边境打一场决定性的大会战。现在是4个美军师和2个英军旅齐头并进,1944年盟军在阿登森林发动最后反击的时候,直接参战的部队其实也就5个美军师而已。

  11月25日夜……

  志愿军的反击打响。

  天刚擦黑,38军率先对护卫联合国军侧翼的南朝鲜第2军发动攻击,未到26日零时就打散了南朝鲜第2军第7师。同时发起反击的42军也在差不多的时间里击溃南朝鲜第8师,联合国军的侧翼瞬间被打开一个超大号的破口。

  在正面,40军趁夜色小队渗透进入美步2师的防区,虽然夜战当中我军也出现了一些混乱和配合问题,但美步2师出的糗更大,一时间全师陷入混乱。

  在混战中,40军120师无意中在清川江北岸碰到了美步2师第9团。一场遭遇战打完,美军团长发现自己这个团只剩3个连了。

  侧翼被突破、南朝鲜第2军军长搞不清楚各师各团的情况。联合国军正面被志愿军“无理”地渗透穿插打入,疲于奔命。

  战斗从11月25日夜打到26日早晨,清川江南北到处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美军发现四面八方都有中国人,到处都是枪声和手榴弹声。天亮之后美军飞机前来支援,志愿军却又藏入了朝鲜北部绵延不绝的针叶林中找不着踪影。

  11月26日天一擦黑,美军绝望地发现,四周山上、树林中又响起了枪声和冲锋号。

  根据彭总的战役目标,38军的侧翼突破还要伴随着长距离穿插。在击溃南朝鲜军2个师、又击溃土耳其旅之后,第38军113师轻装前进,从11月27日夜到28日上午,经14小时强行军72.5公里,抢先于撤退之敌占领了平壤至价川公路的交叉点三所里,切断了美第9军由军隅里经三所里向顺川逃跑的退路,震动了敌人的整个战线!

  在附近的美骑一师第7骑兵团立刻做出了反应,向三所里进攻试图重新打通这条交通要道,但38军113师死守阵地,把守松骨峰高地的志愿军付出重大伤亡仍然守住了阵地,让美军一步未进,113师虽然疲惫不堪,但负责进攻的第7骑兵团损失一点都不比志愿军小,被打得完全丧失战斗力。在113师累趴下之后,38军的112师、114师也赶了过来,现在谁也别想从三所里这儿往南逃窜了。

  11月29日,

 

第8集团军指挥部的敌我态势图终于更新了

。沃克中将惊恐地看见,随着中国军队完成了不可思议的穿插包抄,占领了三所里和龙源里并牢牢卡在了那里,现在,联合国军的退路几乎已经被切断。

  而在更远的地方,还有中国军队在高速横向机动,正在完成一个更大的包围穿插,这一支穿插部队的目的地,似乎是海边。如果临海的最后一条公路被切断,等待

 

第8集团军的是什么?

  ——会被全部包围歼灭!

  整整一个集团军,下辖第1军、第9军、南朝鲜第2军,4个美军师又1个空降团、2个英军旅、1个土耳其旅、4个南朝鲜师,这么一大坨部队的后勤线被切断,撤退也退不回去,被中国军队全部包在饺子里头!

  一开始还轻视中国军队战斗力的沃克被迫发出了“总撤退”的命令。根据

 

第8集团军指挥部参谋的回忆,当时沃克中将的原话是:“

第8集团军指挥部参谋的回忆,当时沃克中将的原话是:“

 

第8集团军该放弃朝鲜了。”

 

第十六章,先打垮陆战一师!

  第二次战役西线的战斗,中央军委在战役发起前收到彭总的电报并开会研究之后,主席回电表示:“你们的作战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望坚决照此执行。”

  这就是将13兵团六个军的反击作战指挥全部委托给彭总了。

  但东线的战斗,军委和9兵团之间的电报联络非常频繁。

  军委详细地过问了9兵团的作战方案,进入朝鲜后9兵团的行军、宿营、防空问题,9兵团的后勤保障,甚至还专门问了9兵团的冬衣准备情况和气象。

  军委问得这么详细,这一下子就戳到了9兵团的痛点。

  11月21日,9兵团司令员陈士榘回电军委:

  “……11月3日入朝参战,最初的3至4天,我军在国境线不远处行军时气温尚高,白天在零度以上,晚上不过零下5、6度,又因为出国以后全军是往南偏东方向走,部分指战员以为气温最冷不过如此,便悄悄将棉大衣丢在部队的后方补给站。”

  “虽各级指战员进行了纠正,但仍有部分战士简化了自己的衣物,棉大衣不许丢,就丢掉里面的短棉褂、毛衣等衣物,棉大衣直接套着单衣甚至衬衣。”

  “11月8日气温骤降,这一问题就变得突出,各军调查统计,累计有900多名战士简化了自己的衣物,给这些战士补的保暖衣物直到11月20日才从后方运送发到每个人手里。”

  “11月17日起,狼林湖-长津湖地区气温骤然降低至零下20度以下,至21日,兵团后送的冻伤冻病员已达到1033人……”

  陈士榘发给军委的这封电报充满愧疚和检讨,但军委并没有责怪陈士榘以及9兵团的意思。在中央书记处,朱老总则拿着电报一天一天地核对9兵团的冻伤冻病员数量,核对过后,朱老总终于舒展开眉头,说道:

  “17日至21日冻伤冻病1033人,这个数字是很少的。看来我们反复的提醒和强调是有效果的。”

  朱老总的这句判断没错。

  从11月17日大降温到11月21日,在东线活动的美步7师、陆战一师也后送了980名冻伤冻病的士兵。朝鲜半岛东北侧的严寒,成了交战双方共同的大敌。

  美军这两个师在东线的状态呢……这可能要从早一点的时候说起。

  西线的13兵团是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参战的,东线9兵团西线晚2个星期,11月3日进入朝鲜。

  在9兵团入朝参战之前,是由西线的42军稍微向东跨界,担任东线的警戒工作。随后42军遭遇了从兴南登陆、向北挺进的陆战一师,双方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势,陆战1师兵强马壮不断攻击前进,42军在确认9兵团已经入朝、即将接过东线作战任务之后,11月8日猛然与陆战一师、美步7师脱离接触,返回西线准备11月25日的清川江大反击了。

  当面的中国军队猛然消失,美步7师和陆战一师做出了不同的反应。美步7师见状大喜过望,哟嚯哟嚯地全速前进,第17团跑在最前,然后是32团,然后是31团,全师一路向北绝尘而去。陆战一师师长奥利佛·史密斯好像有一种不详的预感,觉得中国军队突然消失看上去像是个陷阱,因此命令陆战一师稳住不要浪,3个陆战团不顾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和麦克阿瑟的催促,稳扎稳打地推进。

  按照史密斯的布置,陆战一师不但走得慢,而且还处处留后手。从兴南出发北上,陆战一师每隔5到10公里就搭建一个应急补给站,驻扎一个排的兵力,再屯集燃料、弹药、药品、食品、衣物睡袋,以防万一。

  虽然现在第10军下辖美步7师和陆战一师,但史密斯有足够的独立性——人家本来就不是陆军,而是海军陆战队。而且在9月份的仁川登陆中,阿尔蒙德过于傲慢也引起了史密斯的不爽。

  于是,一方面是阿尔蒙德催促史密斯加速前进,一方面史密斯则不紧不慢地步步为营移动。

  美第10军的推进阵型把陈士榘给整不会了。

  11月22日,在9兵团司令部,参谋将前线侦察得到的美军动态标记在了地图上。东线用于进攻作战的是美步7师、陆战一师。美步3师还在后面的朝鲜中部,沿着地面推进,走两步剿一会儿游击队,短时间内还到不了兴南港。

  参与进攻的两个师6个团,最奔放的是美步7师17团、32团,这两个团从长津郡东侧绕过了长津湖,一骑绝尘进入丰西,又穿越丰西继续北上,目测这一股部队的目的地是……鸭绿江边惠山镇一带的中朝边境?

  陆战一师老老实实沿着公路,从兴南-咸兴-古土里-下碣隅里-长津湖水库西侧推进,3个团成纵队,一个挨着一个差不多可以互相掩护。这一路的目的地是江界-集安,掐断志愿军的第二条后勤线,这符合战役发起前9兵团对美军意图的猜测。

  美步7师31团大体上和陆战一师一起行动,不过不是在长津湖水库西侧的路上,而是在东侧。(史密斯师长和阿尔蒙德打了好久的嘴炮才说动美步7师留一个团别跑那么快)。

  于是,陈士榘和9兵团参谋部最伤脑筋的问题是,美步7师的17团和32团到底想干啥?

  “这两个团会不会抵达惠山镇之后,向西横扫过来,从另一条路线迂回包抄攻击满浦-集安?”

  一名参谋提出了这个猜测。分进合击,这也是有可能的,一路是从长津湖-江界正面进攻,另一路从侧翼进攻。

  但另一名参谋表示不同意:“从惠山镇进攻满浦-集安不现实。看起来他们可以沿着中朝边境线向西横扫,但是,实际上不存在一条沿边境线而行的公路,这两个城镇之间根本没有像样的公路连接,而且整片地区是连绵不绝的深山,还很少居民。让美军的机械化摩托化部队离开公路翻山,这根本不可能。”

  9兵团参谋长何以祥:“陈司令员,我有一个假想,就是……或许美军东线的部队过于轻敌了,他们想抢在西线的

 

第8集

第8集团军之前,率先抵达中朝边境。”

  “率先抵达中朝边境?”陈士榘司令员重复了这最后一句。

  何以祥:“是的,西线的

 

第8集团军和东线的第10军,相互之间相互竞争相互较劲,也是很符合常理的猜测

。”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3:24 , Processed in 0.028953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