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127 页

  刘委员长:“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经过调整,在各国中比较快地走出了衰退,虽然失去了10年,但还是在2021年达到了第三步目标。我们的后辈,工作做得还是很好的。但战争的教训实在是太沉痛了。而这次战争的发生,苏联的问题可以说是主因。”

  总理:“我的看法是,苏联是第一责任人。”

  苏联在1959年后的发展轨迹是:1964年,赫鲁晓夫被赶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勃列日涅夫收回了大部分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不过中国也觉得赫鲁晓夫虽然意识到了需要改革但却瞎改,因此没对这个领导人更迭说什么。

  70年代后,勃列日涅夫的“不改革主义”让苏联越来越僵化。这时候中国开发出了苏东市场,大量卖货赚小钱钱,一方面让中国有很可观的外贸量和利润量,财富不断积累,中国很满意;另一方面中国这个大工厂缓解了苏联日用品匮乏的情况,老百姓生活还过得去。

  到后来苏联反而重工业生产占工业产能的比例甚至还增强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喀山源源不断地制造重型机器和工业母机——苏联造这些还挺拿手的,运到中国换小商品。

  直到1985年,苏共终于意识到这样下去可能维持现状都很难了,改革派这才上来。

  戈尔巴乔夫干了5年,中国对他的评价是“还不如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的多数意见也是这样。1990年苏共28大召开之前,就连戈尔巴乔夫本人也觉得他应该是没法继续干了。那选谁呢?

  苏共中央的意见是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雅科夫列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副手,但这时候雅科夫列夫表现出的改革态度和改革纲领比戈尔巴乔夫慎重。苏联认为,改革是要改的,但不要那么激进。中国方面也喜欢雅科夫列夫,因为中国这边认为雅科夫列夫参加过卫国战争,而且身受重伤,这样的人不可能背叛苏联。

  但是,雅科夫列夫让苏共和中国都失望了。他在经济方面的改革观点是比较“稳健”,但却在政治改革领域相当激进。

  在军队方面,雅科夫列夫卫国战争参军且受伤的经历根本不顶用,因为他在军队只呆了大半年,伤残退伍时只是个中士,然后就转到地方党政系统工作去了。这几个月的军事经历根本不算“资历”,对他掌控军队鸟用没有。军队高级将领私下都把雅科夫列夫叫做“那个断腿中士”。

  对军队高层完全缺乏掌控能力,是1992年阿富汗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阿富汗战争旷日持久,中国的输血都没法摆平苏联和东欧的社会危机,是1999年欧洲战争的主要原因。

  当然欧洲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在苏东出现社会危机之后,北约的和平演变效果骤然增强,东欧好几个国家出现了大规模抗议甚至街头革命。1999年1月苏军撤出阿富汗。1999年底,苏联(实际上是脱离掌控的苏军)在三次警告“你再搞和平演变我就用军事手段反演变”之后,1999年12月,坦克真的越过了北约和华约的分界线。

  “恩来,第一责任人真的是苏联吗?”

  主席突然问了一个问题。

  总理:“主席,你是说?”

  两人的对话是两个问句,但彼此都传达了足够的且对方都了解的信息。

  主席:“美国和平演变,苏联武装反演变。谁是谁非,可以有争议。如果苏联对欧洲战争的爆发负最大责任,那么我们没有改造好苏联,是我们的责任;如果美国对欧洲战争的爆发负最大责任,那么我们没有改造好美国,是我们的责任。”

  刘委员长:“到1999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已经是美国的150%,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从计算机半导体到基本的日用小商品生产。一个世界工厂,确实应当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去避免战争。但从文件里分析,当时我们在外交上有些保守了,仍然着眼于东亚,着眼于中国周边的绝对安全与和平。当然,中国在这些区域做得不错,的确达到了长久的和平与安定,朝鲜南北缓和,台湾回归,中南半岛自美国撤走之后再未发生战争,还平息了东南亚和印尼的几次危机。但世界是一个整体,地球村里头的几户人家或者半条街维持和平,有什么用,村子其他地方打起来了,全村遭殃,同样毁灭掉了和平发展的成果。”

  总理:“如果我们要改变这种未来,那应该是更积极主动地去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那么,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做起呢?”

  陈沄:“这个问题简单,还是从经济开始做起。”

  刘委员长:“经济?”

  陈沄:“我们得更快地变富和变强。”

 

第八章,变化从航天工程开始

  从第二个公文包当中,中央书记处还知道了在欧洲战争后欧洲大规模的人口逃离。

  从2000年到2010年,总计有3600万欧洲人口移民别处,其中大部分去往中国和美国:美国接纳了大约2000万欧洲人,国接纳了600万。其他的,移民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以及“就近”迁移到北非的还有大约1000万。

  比如这个公文包的主人、中文名雷军原名奥本·冯·雷布斯的,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不是说战后欧洲人就剩这么点了,到现在为止欧洲的地理范围内还居住着6亿人口,能逃出去的,都是有钱或者有技能的。奥本·冯·雷布斯是德国名牌大学的博士,专业对口,因此作为高端人才引进到中国。2001年欧洲交通还一片混乱,他当时和40多人组团从慕尼黑到中国,都还是中国政府张罗的飞机。

  在平板计算机中,雷军的“家庭”文件夹里也有照片和视频,其中一段视频中央领导看后也十分动容。

  这是拍摄于2014年的视频,现场是他女儿7岁生日庆祝会。在镜头中,这个黑眼睛但是金黄头发高鼻梁的女孩坐在爸妈中间,展示她最近的画作。

  女儿:“我妈妈来自西双版纳,这是我妈妈的家。”

  女儿举起画板,上面是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大象和一间小屋,女儿在上面写的是:“美丽的西双版纳。”

  女儿:“我爸爸来自德国汉堡,这是我爸爸的家。”

  女儿举起的画板是一大片焦黑的土地和废墟。

  雷军:“……”(苦笑)

  妈妈:“这是爸爸的家现在的模样,以前爸爸的家也很美丽。”

  ……

  总理:“无论欧洲战争前还是欧洲战争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都高于美国。只是战前我们10%以上,美国3到5%;战后我们从0%逐渐到10%,美国从-7%到3%。不能说反正我们都在一步一步往上升,就觉得未来发展成这样是对的或者理所当然的。我们应该做得更好。”

  朱总司令:“就算是为了不让这段电影里面,这个家庭未来的遭遇成为现实,我们也应该努力去改变一些东西。”

  书记处的会议做出了决定:避免这样的未来。

  但是,这个工作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甚至现在就可以预料得到,这件工作不是在座这六位同志有生之年可以完成的。

  从1959年到1999年,四十年差不多算是两代人,如果算领导班子,那就是三到四届……

  那么,从现在起到未来十年,中国该做什么,中央书记处该做的工作是什么?

  还真就如陈沄所说:把经济搞得更好。这是从现在起到未来十年,中央能做的工作。

  把这些工作做好了,继任的人们才能再进一步做些什么。

  至于未来文件,这两个公文包都会一直静静地锁在这件会议室的档案柜里,除此之外,还有中央书记处五位同志各自的小本子——在看过未来文件后的批阅和感想。

  其中主席已经写完了三个笔记本,内容很多。这些批阅和感想也会留给后人。

  ……

  钱学森是1959年8月,由中央书记处一致决定吸收他成为“未来科技小组”的第三位核心成员也就是可以阅读未来文件的人,第一个公文包刚刚看完,第二个公文包就来了。

  第一个公文包大部分不是钱学森的专业范围,他只是从科学工作者的角度分析雷布斯报告里面还有什么隐藏的信息。第二个公文包里的内容可就多了。

  其中的部分视频内容看得钱学森面红耳赤。——就是《档案》的第45期:《钱学森密码》,还有第92期:《中国航天传奇》

  ……好了,现在钱学森要学习他自己做事情了。

  “我们的洲际导弹项目从正式启动到现在,应该说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几个关键节点我们都通过了,照这个执行速度,在1961年底,我们确实可以做到首射。”

  钱学森在国防部

 

第五研究院,召集技术骨干开会。

  “但现在有一个不好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弹道导弹和航天系统工程,与苏联的交流非常少。”

  王希季:“钱总,之前我们的原则是能不求苏联帮忙就不求苏联帮忙,独立自主完成设计工作。”

  钱学森:“与苏联的交流不一定就是说请求苏联帮忙,而是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但是,大家也都知道,之前我们说尽量不要苏联来帮忙,除了独立自主、自尊心这些原因,另一个原因在苏联方面,苏联由于缓和国际形势的需要,对弹道导弹技术和核技术的扩散管得非常严,问他们要东西可能要不到。但是现在,中央认为,我们的航天和导弹事业有必要‘走出去’,这样可以更快、更好地前进。”

  屠守锷:“嗯……那苏联那边的态度,我们如何去改变呢?”

  钱学森:“第一,苏联现在的和平观点,意味苏联限制的是军事航天也就是弹道导弹技术,而在和平利用太空的宇航技术方面,无论苏联还是美国,都不会卡脖子,甚至苏联和美国还在航天领域有一些合作和配合;第二,苏联的原则是不扩散弹道导弹技术,那么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了弹道导弹甚至洲际导弹的能力,那么,苏联再与这个国家进行火箭技术和航天技术合作时,就没有什么负担和担忧,因为这个国家自己已经能研制洲际导弹了,这不是我教他们的。”

  屠守锷:“钱总,你是说,如果我们成功发射了DD-4洲际导弹,之后苏联就会愿意与我们合作了?”

  钱学森:“对了一部分。我是说,如果我们成功发射了第一枚人造卫星,接下来苏联就会愿意与我们合作。”

  屠守锷、王希季、梁思礼:“……”

  钱学森示意在座的十几人先安静:“是的,从现在起,略微调整一下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发计划,我们的工作顺序改成首先发射一枚人造卫星,然后再进行弹道导弹的载弹飞行试验和全程弹道飞行试验。”

  这个“微调”要做的工作还是不少的。

  现在DD-4的构型已经确定:弹体直径3.35米,全长32米,导弹起飞质量185吨,两级液体燃料发动机。衍生发展的运载火箭弹体直径3.32米,全长估计在37米左右,重205吨,三级液体燃料发动机。

  导弹/火箭的第一级是4台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发动机,单台推力75吨,总推力300吨。第二级1台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发动机,型号与第一级的相同,推力75吨。

  火箭专用的第三级,钱学森打算使用氢氧发动机。

  现在75吨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发动机通过了地面测试,也就是达到了初步定型状态,只待1960年上半年做一次飞行试验,这一块分系统就完成了。

  但是氢氧火箭发动机没这么快,现在地面测试都没开始,确切地说,发动机样机还没开造,预计的地面测试是1960年下半年才开做。毕竟原来的计划就是先做弹道导弹,再做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嘛。

  现在钱学森说,要把两者的顺序调换一下,先发射卫星,再发射弹道导弹?可发动机的研制先后顺序没法调啊,运载火箭比洲际导弹多1级、多1个型号的发动机,这是客观事实。

  “DD-4的基础很强大,我把它用来改长征-1发射卫星是追求的一步到位,这样1962年一上来我们就有发射大卫星和小型载人宇宙飞船的能力。如果我们想求快,那么,其实有别的办法。”

  钱学森对开会的骨干们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我打算尽早丢一个东西上太空,越早越好。我想用DD-4直接丢个东西上去。”

  屠守锷、王希季、梁思礼:“!!!”

  王希季:“钱总,你是说,只用DD-4的第一级和第二级,没有第三级火箭发动机,但我们尽量少装载荷,装的不是3吨多的弹头,而是1吨多,半吨,300公斤,甚至更少。这样,就算没有第三级,但导弹在第一段和第二段时候,因为整体重量轻,它会加速得更快,这样,第二级发动机燃尽的时候,载荷就可以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钱学森:“还是你脑子反应得最快。是的,苏联第一枚人造卫星就是这样发射上天的,他们也没有第三级。科罗廖夫把他的8K7系列弹道导弹-运载火箭系统玩出了花,那么,我们也能。而且,DD-4直接发射人造卫星,意味着我们先不必研制载荷的再入大气层系统,尤其是耐高温壳体,这样反而会比全状态的DD-4弹道导弹还要少一些工作量。”

  屠守锷:“那得重新计算了,在轻载情况下DD-4的最终末速度能达到多少,或者我们用反向推算的方法,如果要让DD-4的最终末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最多可以上多少公斤的载荷。”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3:29 , Processed in 0.043937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