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134 页

  关键在中国有小蘑菇了,这是大国安身之器。到时候DD-2装上核弹头,2.2万吨的钚弹,射程1700多公里,CEP偏差不大于100米,就问中国周边哪个不听话的国家想试试。

  而且,当了解到氢弹研制的真实难度后,无论钱三强邓稼先还是科技小组的聂帅李强都相信,原子弹由苏联老大哥带并无关系,只要中国自己研发出氢弹来,那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可跻身顶尖的核技术俱乐部。

  原子弹苏联从头包到脚还有另一项不能忽视的变化,那就是中国原子弹工程耗费的人力物力大大地降低了。

  原位面中国原子弹计划启动,到1960年带1级保密状态的核心研制人员已达4400多人。

  而现在的1960年2月,核心研制人员是1850人。

  当然其中有一些人员的精简是因为普遍采用了计算机辅助,02工程现在拥有2台神威系列大型高速计算机和18台其他类型的通用计算机,北电正在研制的“天河”系列大型计算机,02工程也预定了1台。

  但主要的人员精简来自很多工程设计和工艺设计中国不必再重复做一次了。苏联援建工厂设施的最后一步,是指导中国建立了一个大型特种机械加工厂。核弹上所有的异形零件都集中在这个厂定制,不管多奇怪的形状或者对零件的承力有什么奇怪的要求,这个机械加工厂都能一次性搞定。

  说到计算机,“天河”是最新一代采用集成电路的大型计算机,闵乃大把这定为北电未来十年的拳头产品。1959年拿到上电出产的GD系列芯片之后闵乃大就一直在设计计算机的顶层结构。

  运算速度方面,由于芯片和其他主要器件所能承受的主频尚未最终确定,因此现在还不知道天河系列确切的运算速度,但是——闵乃大已经放话了,这东西和神威系列相比,运算速度至少会有1个数量级的涨幅。

  ……

  聂荣臻用虚拟出一位“苏联朋友”的方式把未来文件中包含的氢弹有效信息传递给了02工程,回来之后李强对聂帅想到的这个招法啧啧称赞,说这个办法太好使了,以后他在各地指导科研方向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招。

  但聂帅表示,这种方法用一两次是可以的,但有副作用,用的次数太多了就会很危险,会有好奇的人刨根问底打听真相的。

  就比如这次他说的“苏联朋友”,”聂帅几乎可以肯定这段话以后会被记在02工程几位主要负责人的日记里,等他们七老八十写回忆录,说不定都要在02工程初始启动的那一章里加一段话,而且可能还会念念不忘地猜几十年前那位聂帅的苏联朋友到底是谁!

  ……看来以后还是得多种方式灵活选用,尽量少给这个世界增添“不解之谜”。

  未来文件中有一些信息不需要找借口或者假托外国朋友说出来,中央只需要直接去做就可以了。

  1960年1月,“新唐山”建设计划启动。

  从唐山往南四十公里就到渤海边。现在的唐山市南郊,向南的道路体系正在全面修建,原先的县级公路早已不见踪影,代之以一条6车道硬化路面的笔直公路。除了公路,新唐山的铁路线和火车站也都在修建!

  在这条公路铁路并行的工地上,矗立起了很多标语,最大、出现频率最高的标语是:

  “向海 图强”

  这就是建立新唐山的公开理由。

  新唐山将成为一个临海城市。利用廉价海运,新唐山的钢铁、石油化工产业将更具竞争力,而围绕支柱产业在新唐山形成的造船、化纤等各种二级分支产业、分支产业的配套企业,足可以让新唐山在未来成为渤海边上的一颗明珠。

  真正的理由,中央书记处当然是知道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

  中央书记处遗憾的就是1949年拿到的那个公文包资料太简略,直到

 

第二个公文包出现,《档案》里专门出了一集节目讲大地震,中央这才知道邢台地震、通海地震、炉霍地震、大关地震、

……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

  在这之前,中央已经把苏联援建的193项重点工程当中的3个放到唐山市区了……

  大型自然灾难事件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会不会改变灾难的发生时间?

  这个问题中央侧面咨询过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得到的回答是地球这个系统固有的惯性力非常强大,人类活动到现在为止能改变的东西很有限。

  其中气象事件可能会因为人类活动的扰动而出现偏差,但大的气象统计数据并不会变化。

  比如每一年袭扰东南地区的台风,每场台风具体的形成时间具有偶然性,但一年的台风总数具有必然性,因为赤道上空形成的暖湿气流总会向北推。

  至于地质事件,连一点点偶然性的偏差可能都不会发生。人类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可能会造成混沌效应,从小扰动放大成大的变化,但对于地壳深处的地质运动,人类连混沌扰动的能力都没有。

  打个比喻的话,地球其实是太空中的一锅粥(液态铁镍核心),我们人类只是生活在这锅粥的粥皮(几十公里的固态地壳)上的细菌。

  人类在1960年打的最深的井才8000多米,还远未打穿这层“粥皮”呢。

  得到这个准信,中央就真的开始着手提早布局了。

  唐山,中国近代工业最早诞生的城市之一。洋务运动以来,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一度是北方的重工业中心。

  唐山市范围就有齐全的煤铁复合体的资源:大煤矿、大铁矿(虽然品位不太高)、滦河,被列为工业革命时期穿越种田文的五大风水宝地之一。

  1960年唐山的支柱产业是钢铁、机械、机车制造、陶瓷,现在这些产业都打算向海边转移——当然这新唐山也还属于现在的唐山地区行署的地界,只是在海边建立一座新城市。

  除了从旧唐山转移的产业,新唐山的新产业是石油化工,因为继大庆油田之后,1959年底,石油勘探队伍在山东黄河入海口附近又发现了一个大油田,初步勘探的结果是,这个大油田的储量很可能不亚于松辽平原的那个大庆油田。

  这个临海的油田开发出来,那么所有环渤海地区或者说台湾海峡以北的所有中国沿海城市,都具备了发展石化工业体系的物质条件,离黄河入海口距离100多公里的新唐山也不例外。

  新唐山还在打地基,这个城市的产业规划就传到了香港,承包了整整一个月的香港投资界的热门议题。

  第一个热门议题是中国政府打算融资(借钱)了,打算在1962~1966,5年融5亿美元,这些外汇定向用于新唐山的建设。

  第二个热门议题是新唐山的港口工程,渤海水浅,因此建设港口不只是修码头的事情,还有很大的清淤工作量,中国打算问问外国人,有没有人能做的?有没有人敢做的?

  第三个热门议题是新唐山的新唐钢——新城市就不拆旧唐山钢铁厂的机器运过来了,太麻烦,而且国内永远不嫌钢铁产能少,不如新建一个。新唐钢所用的冶炼设备,西方国家有没有敢出口的?注意,现在中国自制的炼铁炼钢设备质量已经不差,想让自己的产品压倒竞争对手,可能得拿出压箱底的货色来。

  第四个热门议题是新唐山石化将具备处理100万吨原油的能力,这只是第一期工程。原油炼化能力建起来之后是进一步的石化加工,中国政府对化纤技术和化纤纺织产业毫不掩饰的喜爱全世界都知道,反正你们看着办吧。

  第五个热门议题:正如旧唐山有一个机车厂,新唐山……也要建一个机车车辆厂。建什么样的机车厂呢?内燃机车。这不是刚发现了两个大油田嘛。再重复一遍,内燃机车厂,有没有感兴趣的?

  ……

  “60、61年是你们二五计划的最后两年,新唐山这两年应该是搞道路之类的基础建设,大笔的投资是三五计划那五年。你们光融资的外汇就有5亿美元、折合25亿人民币了,你们的总投资是多少?三五计划打算的总投资是多少?”

  新华社香港分社(中联办),一名陈姓香港商人来访,在会客室问我方的商务人员。

  “新唐山在三五期间的国家总投资是50亿人民币,其中有一半拟向国外融资。这只是国家投资,民资的投资不计算在内。至于三五计划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现在还没有最后公布数字,一般认为会是在千亿以上。”

  商务人员回答这位陈子琪先生的问题。

  陈子琪没有显露什么表情,就是点了点头:“你们的实业规模是越做越大了。但是,按我以前的经验,工商业传统比较好的地区是在南方。

  北方,包括天津、唐山、北京,在过去的工商传统就不太好,在民国和清朝时偏重于官办实业,这些官办产业的经营是不太好的,而在官营经济压倒一切的地方,民营实业是做不起来的。”

  商务人员:“那都是过去了,现在是新中国了。”

  陈子琪:“有时候,一个地区的官僚传统之根深蒂固,是超乎人的想象的。如果一个地区摆脱不了官营思维,民营企业进去大多也成不了事。韩干事,实话实说,我手头有个一两亿的样子,也对大陆的工商投资感兴趣,但如果要对唐山,就是你们说的新唐山,做实业的投资,我想申请到贵地去实地考察一番。”

  商务人员:“没有问题,我们可以马上安排。”

  商务人员把这位陈先生的资料交给中联办安排,过了没几天,中联办主任梁伟林亲自上门,到陈先生的别墅拜访。

  “陈先生,您不是普通的香港商人,这资料不够真实啊。”梁伟林意味深长地说。

  陈子琪:“我写在上面的,都是真实的。”

  梁伟林:“可您是在代表蒋鼎文先生做事。”

  陈子琪:“我的投资公司的背后出资人是铭三先生(蒋鼎文字铭三),这应该也是很正常的吧。”

  梁伟林:“正常而且合法。……但是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我现在需要确认,您提出到内地考察,是不是蒋鼎文先生授意的。您的回答我们会全程予以保密的。”

  陈子琪没说话,就是点了点头。

  蒋鼎文,浙江诸暨人,前国军二级上将,常凯申的五虎上将之一(不过他和常凯申并无亲戚关系),也是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之一。虽名为五虎上将,但蒋鼎文打仗能力其实稀烂,豫湘桂之后引咎辞职,从此弃官从商。撤到台湾之后也是这样,在国府挂个闲职,主要精力放在生意上。

  现在一般认为,大约50年代中期,蒋鼎文就已经是当时的台湾首富了。

 

第十八章,再次迈向越南战争

  蒋鼎文1945年5月退出军界,从此再没实际指挥过任何国军部队,但是他在45年5月就意识到了日本投降之后,战争重建必然带来建筑业的兴旺,他在重庆就开始筹备搞建材生意,抗战结束后返回上海,赚了个盘满钵盈。

  后来出国游历,不知道看到了什么受到启发,又开始在海外投资橡胶园,果然战后汽车业、化工业重新恢复暴涨,而且为适应高速行驶,小轿车的轮胎越来越宽,蒋鼎文又大赚。

  国党还没彻底丢掉大陆的时候,上海滩就在传说,蒋鼎文这个人比四大家族还有钱。当然可能总资产四大家族还是高得多,但就蒋鼎文的生意资金运营得比较好。就这样,蒋鼎文到台湾之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经商上面,现在,蒋鼎文的钱真的比四大家族还多了——可能比四大家族的钱加起来还多。

  至于蒋鼎文和老常的关系——不太好。真的不太好。常凯申把豫湘桂的锅全甩给他了(不是说他没有锅,但有一些他的上司的锅也由他背了),蒋鼎文接了锅摆烂,而且私下开始嘀咕老常很菜,常凯申对他就更不喜欢了。但蒋鼎文毕竟黄埔一期的教官,党国元老,有资历有人脉,常凯申也只能由着他。

  1948年蒋鼎文最后一次回诸暨老家,把他家的几百亩地给分了,其中盘山小学和暨阳中学各得三分之一。一来他的资产里面这点土地零头都不算,二来他也知道国府已经不行了。当时他跟村里的故旧乡亲就说:“国民党气数已尽,跟着共产党好好过日子吧”。

  了解到蒋鼎文派了他的白手套来和大陆接触、认真地考虑在大陆投资,又稍稍做了背景调查之后,我方做出了判断:陈子琪这一次只代表蒋鼎文本人,不代表国府有什么缓和或者重启合作的意思。

  不过,只代表蒋鼎文一个人也是好的。

  我方安排陈子琪进入大陆,并且给予热情的接待。按照陈子琪的意思,先安排他到唐山、天津一带参观,只要不是军事管制地域,哪他都能去参观。然后陈子琪去了上海-江苏-浙江一带参观,这两个地方一个是大陆最想吸收投资的地方,一个是陈子琪/蒋鼎文最想搞产业的地方。

  至于广州,陈子琪的公司以前就在香港-广州两头跑,去过很多次了。

  1960年的台湾经济其实远没有后世那么好。

  五十年代的土改完成后,台湾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地主拿到了赎买的资金(虽然被国民党多次压价之后明显缩水了)进入城市,将这些资金用于投资工商,在五十年代中后期掀起了一小波台湾城市的经济繁荣。但这种小繁荣也就是让台湾经济稳定下来而已。而且这个经济稳定还是建立在美国每年给1~1.5亿经济援助的基础上的。

  台湾的大机遇是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与朝鲜战争带活日本相似,台湾借着越战的形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又赶上六十年代中期常凯申精力不济退隐、常经国实际主政台湾,采纳“工业取代农业”、“低廉工资代工”等经济措施,让出口大幅增加,台湾经济这才“起飞”,最终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2:29 , Processed in 0.040667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