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153 页

  哈克菲斯:“这只是在市场上销售的最先进的工业技术。我知道您担心什么,议员先生。美国有许多的化工企业实验室和大学,据我所知,更先进的成本更低廉的合成氨设备很快就可以推出,而无论是中国还是苏联,在没有传授全套图纸和技术文档的前提下,对合成氨设备的研究仿制是极为麻烦的,况且中国人的仿制能力不强,中国的工业基础也不强,等他们研究和仿制出这种合成氨装置,我们的下一代产品肯定会面世。”

  另一名议员发言:“出于美国的国家安全,我必须反对这笔交易。无论如何,合成氨还是会显著增强中国的军火生产能力。这与苏联不一样,苏联早已有充裕的合成氨产能用于生产炸药,而中国不是。如果中国的军火产业不断增强,这至少会让7亿中国人都有枪,他们就会拿着枪冲出他们的国家……”

  “高乐思议员,2亿美国人也都有枪,可我只看见他们用枪打野猪或者邻居。”

  哈克菲斯:“中国的军火产业,据我所知,他们从苏联购买的合成氨工厂便可供应足够的氨。一个5万吨的合成氨厂每年提供的原料可以制成18万吨TNT,而一枚155毫米榴弹里面只需装填6公斤TNT。两个5万吨合成氨工厂便可以让中国的260万军队有用不完的子弹和炮弹。”

  高乐思还是不服气:“即便这样,我们也应当考虑中国对自由世界的威胁。在印支半岛,中国正在大力支援北越,这使得北越能够源源不断地派遣游击队南下,侵略南越的领土。中国的武器输出造成了印支半岛的不稳定,导致美国在该地区经营的既有的国家秩序变得混乱。”

  哈克菲斯:“高乐思议员,这是两码事。既然白宫没有宣布中国与美国进入战争状态,没有对中国进行惩戒式打击,甚至也没有从这里通过什么议案,宣布对中国实施新一轮制裁,那么说明白宫不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做出巨大反应的事情。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想让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政策与美国对苏联的贸易政策等同而已。”

  哈克菲斯说的“这里”就是国会。1959年之后中国不遮遮掩掩了,公开向越南输送武器了,但美国没啥反应。国会不但没通过什么新的针对中国的法案,反而通过了让中国在华盛顿设立联络小组的议案,以及通过了让美国政府为1949年中国没收的美国在华资本买单的议案。

  美国政府买单,理论上是以后就由美国政府出面和中国交涉,不用一个公司一个公司单打独斗了。但被没收的资产大概率是要不回来的,做个姿态而已。除非中国愿意——比如可口可乐公司拿回了自己原来在上海的办公楼。

  ……

  哈克菲斯为了“敏感物资”的出口许可而在国会撕逼的事情,中国这边是知道的。

  中央并不觉得这次撕逼有多大的悬念,大概率会通过。年产30万吨没什么了不起,中压合成氨也不算什么黑科技。再过二十年,那得年产80万吨的才能叫“大型合成氨设备”。

  现在的兵器工业也早就解决了火炸药所需的合成氨来源,不但能自产TNT,还打算生产TNT和黑索金的混合炸药,这些都是从苏联进口的5万吨和6.5万吨合成氨厂包办的。

  但是有合成氨工业,离有“先进的”合成氨工业还有不小距离。工业技术不够先进就意味着很难普及用于化肥生产——现在的设备生产氨水价格有点儿贵。这就是中国哪怕拐弯抹角也要提升自己的合成氨工业技术水准的主要原因。

  而且,引进这一波合成氨厂,还对提高国内自产的合成氨设备技术水准有很大的帮助。30万吨合成氨除了设备庞大、自动化水平高,它用的触媒材料配方也是新的,国内自产的合成氨设备也可以利用得上。

  在白宫,肯尼迪的班底人马把最近中国在国际上的所有动向都抓在手里,仔细分析了很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好像就是在完成他们的First Mission——第一步目标。

  1956年八大上提出的,要解决全体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这是第一步奋斗目标。

  “总统先生,我认为,美国大部分政客都忽略了或者片面理解了中国的第一步目标。”肯尼迪的秘书提醒道,“中国的第一步奋斗目标的完全版是:从1956年到1966年,建成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56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可所有的美国人都把目光集中到最后的‘温饱问题’,而忘记了这实际上是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建成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在一个7亿人口的国家建成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

  “没有完整的工业当然无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没有工业就没有化肥、农药、农机,也不会有足够的交通工具来运送农药、化肥和农产品。”

  另一名秘书是这样解释的。

  肯尼迪:“我想你们担心的是,这个完整的工业体系里面所包含的军事工业。”

  “是的,这就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情。中国仅仅进行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就爆炸了自己的核武器,还发射了人造卫星。1966年是中国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那时候中国会拿出什么东西来?简直无法想象。”

  肯尼迪:“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这句话具有很强的对公众的冲击效应,我不知道中国人是不是刻意去包装他们的国策,但至少在这一点上,他们赢了。现在除了美国政府,所有的美国民间机构都对此持正面态度。”

  秘书:“因为中国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无形中也是在自证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直到1956年,仍然有大量的人口处于饥饿当中,这其实是承认自己的国家仍然存在巨大的缺陷和问题。这种官方的言论,在共产国家里面以前几乎是看不到的。而且他们自己估计,要到1966年,才敢比较有信心地说‘现在基本上没有人挨饿了’。”

  肯尼迪:“当美国从中国大陆撤离的时候,艾奇逊曾表态,他认为没有任何一个政府能够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由于人口超饱和,中国大部分的农村处于破产和饥荒的边缘,在未来也几乎看不到改善的希望。”

  “……中华民国的财政部长宋子文也持有相似的看法,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中国人只有依靠美国粮食,才能解决吃饭问题。”

  秘书:“但是今天略有不同。宋子文觉得要依靠美国粮食,而现在的中国只打算依靠美国的化肥设备,他们自己动手生产化肥,由他们耕作土地,种出来足够他们自己吃的粮食。”

  肯尼迪:“宋子文所说的解决方式,意味着中国在我们这一边;而现在的中国,只打算通过正常贸易的方式就从美国这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中国依旧站在苏联的那一边。我们能容忍这样的情况继续吗?”

 

第四十二章,发展越快,越怀疑人生

  温饱问题就是粮食问题。

  中国1960年粮食产量1.95亿吨,人均接近300公斤的样子。苏联粮食产量1.25亿吨,人口2.1亿,人均590公斤。美国……美国的人均粮食产量不是一个民生数据。

  1960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5公斤,苏联37公斤,美国80公斤。所以赫鲁晓夫在全国狂种玉米养牛,打算在五年之内让苏联的肉类消费赶上美国。

  要达到解决温饱问题,在1966年中国的粮食总消费要达到2.8亿吨以上,其中进口粮食数量中央设了一个安全线,每年不超过1000万吨,其余都要靠自己种。所以还有5年时间,中国要把粮食产量从1.95亿吨增加到至少2.7亿吨。

  看起来是挺困难的事情,但考虑到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就是1.99亿吨、1959年2.02亿吨,可以认为1960年是粮食产量的一个小波谷,走出低谷之后会有两三年增长率比较快。

  除了看老天爷,1966年粮食产量的大目标还得靠两件事:农田水利和化肥。1961年确定引进的4套合成氨-尿素联合生产线会在1964~1965年投产,增加200万吨以上的尿素年产量。除此之外,1961~1965年还会兴建77个地方性质的小化肥厂,给就近的农村区域提供碳铵。

  现在“二五”只剩最后半年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得咋样?

  就计划本身的完成度而言,没有问题,还剩最后半年,但主要的建设项目全都投产或马上就可以投产,1961年7月预计二五计划中国家级建设项目的完成度能达到107%,也就是超出了原先的计划预期。

  在二五计划之外是财政收入——这反应了国营和民营经济的总和,1960年的财政收入就已经达到了原先1961年预期的数字,1961年财政收入能比1960年上涨10~15%。

  但是吧……二五计划执行得越顺利越彻底,各工业部门、各地的国企人员就越有这种感觉:“咱们和国外差距真大”。

  “1952年,一汽破土动工。当时我和其他的一汽领导同志雄心壮志,大家都觉得有苏联的全力帮助,咬牙把一汽给办起来,结束中国不能造汽车的历史,中国人在这汽车制造一块儿就腰杆子硬了。可没想到一汽投产五年,我们是越来越觉得心里头没底气,越干越觉得不踏实。”

  一汽首任厂长、现在的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饶斌在盘点中国汽车工业这五年的工作成就。

  “去年8月,我和郭力去河北的铁矿,那个大铁矿是现在解放牌卡车密度最高的地方,一共有550多辆解放-CA10在那里。可到了铁矿现场,嘿,在来来回回搬运矿石的卡车当中,解放牌只有不到一半,其他都是进口卡车。可实际上,这个铁矿的进口卡车只有400辆,解放牌有550辆。”

  “到了汽车队的驻地,我们就找到答案了。这里趴窝着一百多辆解放牌,现场一片忙碌,司机和汽修工前后左右围在卡车旁边修呢。听说还有更难修的、现场修不好的几十辆,已经送回大汽修厂去修了。有的能从大修厂修好再回来,有的没法修,就直接报废了。”

  陈沄:“故障率。这在交通运输、工业部门还有军队的汇报里头都有。所以你们的CA11得赶紧推出了。”

  饶斌:“CA11解决了一部分故障率偏高的地方,但问题是什么呢,是CA10这个基础就很落后,CA11打打补丁而已。郭力后来出了一个型号更新计划,说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卡车的设计非得全部推倒重来不可。”

  一汽的现任厂长孟少农:“推倒重新设计的卡车可能叫CA12,我们打算在三五期间投产。”

  “除了这个CA10和CA11的事儿,汽车工业还有待做的事太多了。一汽现在生产两种车:CA10和CA30,一种中卡一种重卡,CA10国产化率到了85%,CA30还不到80%。国产化率的事是另外的事,重卡现在绝大部分供应部队了,矿山其实想要的是重卡,可是买不到,……这是产能的问题,也是另外的事。”

  “我想说的是,只有中卡和重卡,这也不是完整的汽车工业。”

  “矿山重卡就能满足了吗?不是,矿山实际想要的是超重卡,有些铁矿的领导去过国外考察的,回来之后就整天念叨这个了。国外矿山还有比超重卡更大的,叫什么特种运输卡车。”

  “往重了说,咱们没有。往轻了说,咱们也没有好的轻卡,没有轻卡农村的货物流转就成问题吧。化肥物资运不下村,村里的农特产运不进城。交通,没有现代交通,咱们的农村就还是自然经济状态,和两千年前没什么变化。”

  “卡车之外是其他的汽车,大客车,现在没有。一汽设计了一个加长的卡车底盘当大客车,可油耗和噪声又太大,比苏联货还大。”

  一汽副厂长江三工:“大客车在国内有极大的需求量,我们有必要建立一条生产大客车的专用生产线。”

  饶斌:“吉普车——轻型越野车,救护车、警车、运钞车、消防救火车、二轮摩托车、正三轮偏三轮摩托车,大客车、中客车、小客车。乘用小客车就是小轿车了,这方面国家现在没有大的需求,可以进口,但是进口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苏联货和欧美货其实是不一样的。陈副总理,你们中央领导配用的是苏联吉斯,每位领导出行是一个4车车队,这其实不是中央警卫部门定的,是我们汽车部门做出的建议。”

  陈沄:“噢。4车车队我知道,这是有必要的,两辆警卫车、一辆座车、一辆备用车,因为吉斯随时会抛锚,我去年一年就遇到过两次。我的座车抛锚了,车队临时停车,我换到没出故障的备用车,接着走,这样就能不影响行程。”

  饶斌:“我的工作车是一辆奔驰,就一辆。一个司机一个秘书加我,上周从沈阳到天津再到北京一路开回来。而且,外汇折算成人民币计算的话,加长奔驰也就是两万人民币,吉斯加长版要2万8。”

  陈沄:“这就不是2万对2万8的事情了,是2万对11万2,扣掉警卫标准,那也有5万6,还有油耗……饶斌,你是不是想说,如果将来我们自己也到了发展乘用小轿车的阶段,最好是直接从西方引进技术,而不要从苏联?”

  饶斌:“以后不知道啊,就现在来说,所有的苏联小轿车都有西方原型,其实卡车基本上也是。”

  孟少农:“苏联现在在筹划建立一个新的重卡生产厂,好像叫卡玛斯载重汽车厂,它不但打算进口雷诺的发动机技术和松下的机床,而且还打算用西方的贷款来进口。”

  陈沄:“这个我知道,他们还打算从我们这儿进口工控计算机,就是为了建这个载重汽车厂。”

  ……

  像饶斌这样越发展越“怀疑人生”的不是个例。如果哪位工业部门的领导在过去五年没有怀疑人生,那无非就是两种人:第一种是坐井观天不关心外面发生了什么的;第二种是电子和半导体产业的领导。

  电子和半导体……可没有坐井观天,他们可能是最关心国外同行发展状况的一个工业部门。天电集团整天都盯着外国的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北京和上海在盯美国计算机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南京电子集团同样在盯。他们今年做了一件特别牛叉的事情,租了一艘货船在诺福克海军基地那儿晃来晃去,只要“企业”号或“长滩”号进出港口,这艘货船就粘上去,若即若离地跟着、偷窥。

  偷窥的目的,当然是瞧瞧上面安装的相控阵雷达到底怎么样。

  盯了两个月,考察的结果是:这“长滩”号上面那个方脑袋,好像和南电集团研制的322雷达差不多嘛。只不过322雷达是陆基的,“长滩”号上的AN/SPS-32是舰载的。

  南电集团仔细看了看自己研制的322相控阵雷达,得出的结论是这东西只要加个纵摇和横摇补偿装置,加层防盐雾外壳就可以上舰,只不过要求军舰的排水量至少12000吨以上。

  在远程相控阵雷达方面,南电集团表了态可以研制舰载型的,接下来就看海军的态度了。

  海军没有坐井观天。322雷达现在已经部署了3座,其中一座在上海。海军副司令员、分管海军装备的罗顺初以及船舶工业局的同志就组团来上海的322雷达站观摩了。

  “相位控制技术,就是精确计算和拟定多个电磁波发射源之间的相位差,让所有的电磁波发射源本身不动,但它们发射出去的定向波速可以动。不但可以动,而且是受控的、非常快速地移动。”

  “最早的时候相位控制只在一维范围内,用于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这样对空搜索雷达只需要旋转,不用磕头或者用折射器反复变换波束方向了。把相位控制从一维内升级到二维,这样雷达连旋转都不需要了。”

  “性能方面,因为采用了相位控制,322雷达扫视一周最短时间是2秒,没有哪种传统的大型雷达能这么快旋转360度,雷达的旋转电机和滚珠底座会烧掉的。探测距离,它对大型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是400公里,对战斗机、强击机类小型空中目标探测距离200到300公里,一座雷达矗在这儿,就能管整个上海的空防。”

  罗顺初:“如果是在海上,那就是一条军舰就可以覆盖整个战役级的海战场。但是它的耗电量和重量真是不一般那。在陆地上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在舰船领域,就是个不小的问题了。”

  南电集团的张直中总工笑道:“咱们不是有一艘从英国搞来的巡洋舰么,照它的样子,咱仿制一艘,不就可以了。哦,那艘巡洋舰是火炮巡洋舰,安装了这种先进雷达的,那估计肯定是导弹巡洋舰了,主炮就可以不怎么装了。”

  罗顺初:“张总呀,你知不知道我们现在只能造三千吨的驱逐舰……”

  “四千吨,我们马上就能开工四千吨的驱逐舰了,”船舶工业研究院的于笑虹所长说道,“是四千八百吨,而且我们还有往上加吨位的潜力。”

  张直中:“……”

  罗顺初:“总之,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一万二千吨巡洋舰,这有点太困难了,你们要是能再缩减缩减它的体积和重量,还有耗电量就好了,至少要一万吨巡洋舰能装得下嘛,或者,再努力努力,超出预期,装到八千吨的舰体上?”

  张直中:“……我们试试吧。海军如果确定下来,我们签合同之后就开动。说好了,性能相比322雷达不缩水,但可以装到一万吨的舰体上。我们要是做出来了这个东西,你们就一定要。”

  罗顺初:“当然会要。哎,唉!其实八千吨舰就是我们能力的极限了,要造万吨舰,于所长和整个船舶工业系统估计得忙得死去活来啊。”

  ……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6:08 , Processed in 0.032122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