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221 页

面是因为最近的某些变化,才让它出版并且放进新华书店的吗?

《日瓦戈医生》,作者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4天之后,帕斯捷尔纳克被苏联作协开除,舆论开始铺天盖地地批判《日瓦戈医生》和帕斯捷尔纳克本人。他只好拒绝领奖,致电写道:“鉴于我所从属的社会对我被授奖所做的解释,我必须拒

绝领奖,请勿因我的自愿拒绝而不快。

也就是是帕斯捷尔纳克本人认您了,不过这本书还是被荣登禁书之列,在苏联禁止出版。倒是在拿到炸药奖之后出现了20多种语言的译本。中文也是其中之一。肖洛霍夫的这个问题,也算是正式向中国的文化界提出“交涉”。不过肖洛霍夫的交涉似乎并不像是来兴师问罪的,对肖洛霍夫提出的问题,沈雁冰和周立波早有准备。

沈雁冰从身后的书柜抽出中译本《日瓦戈医生》:“这本中文版是1962年出版的,1965年、1967年两次重印。1962年首次推出中译本,但其实它的翻译过程历时3年多接近4年,为了翻译它,新华书店是组织了一个翻译小组,对文字做到字句,

毕竟这是一本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作品。

肖洛霍夫:“也就是说,你们一直都这样,自己判断一部作品是有价值的,就翻译、出版?”沈雁冰:“是的。…当然,我们也知道苏联对这本小说以及作者的评价不怎么好。”周立波:“肖洛霍夫部长,、我说句真实的话。其实呢,《日瓦戈医生》与您的《静静的顿河》,在尺度上是差不多的,或者《日瓦戈医生》略为激进一点,但并没有离开《静静的顿河》的区域太远。

当然,这可能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肖洛霍夫:“嗯。”沈雁冰:“因此我们的新华书店里有这本书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并不是最近那件事才搞成这个样子的。我们现在在大批量翻译国外书籍,不但翻译理工类工具书,也翻译文学作品,不但翻译苏联和东

欧的,也翻译其他国家的。您到书店里看一看就可知道,与《日瓦戈医生》摆在一起的书千奇百怪。

周立波:“也不只是翻译英美苏的作品,比如我们刚刚完成翻译出版的是一个哥伦比亚人亚写的小说,那小说.….古里古怪的,一个布恩迪亚家族,六代人,他给说得颠三倒四,但奇怪的是,嘿,从头看下去,竟然能看出点意思来。这种新的文学手法,就跟借鉴了后现代抽象绘画一样,让人特别着迷。

(《海外游记其八:剑桥大学》、《红机》的真实作者为李梦唐)

 

第110章,一名乌克兰精神病人的日记

消洛霍以《静静的顿河》,将苏联文学抬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肖洛霍夫创作以“严酷的真实"著称。用他本人的话来说,作家全部的创作活动就是“正直地同读者谈话,向人们讲述有时是严峻的,但永远是勇敢的真实”。肖洛霍夫从来不把共产党人、革命者塑造成一贯正确、无所不能的完人,而是把他们作为真人的活的灵魂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他的作品中,有的革命者软弱胆怯,有的如彼得捷尔珂夫在虐杀战俘时

表现残忍,都一一在笔下呈现出来。

不过,在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因《日瓦戈医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肖洛霍夫也是苏联作家对帕斯捷尔纳克发起的大批判的组织者。这是他的本来面目,还是他作为苏共中央委员、苏联作协主席、文化部长不得不做的事?在访问中国期间,肖洛霍夫对中国出版《版日瓦戈医生》中文版一事,郑重其事地对沈雁冰和周立波提出来、最后又轻轻放下,很可能这才是他的真实想法。

“我无权干涉中国的文化事务,真的无权,肖洛霍关摇头说道,“这是真话。”沈雁冰、周立波:….(懂了)肖洛霍夫:“只是,希望这种事情不会最后演化为中国上上下下对苏联的敌意,虽然一本书只是一件小事,但如果许多小事累积在一起,或许就会产生质变。”沈雁冰:“分歧不是一拍两散,最近两国中央喉舌也没那么大的火气了,一些以前达成共识的东西也重新拿出来讨论或者实施了,我想中苏两国关系的前景还是好的。至于这边,苏联文学和俄罗斯文

学的翻译作品,它就是文学作品,我们不拿文艺作品作为政治武器。

肖洛霍夫:“如果这样那就最好,我也希望我此次中国之行只是探讨文艺创作,而不是完成政治任务。沈,我也关注了你们最近10年,或者15年来诞生的文艺作品,包括但不仅限于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电影,.…..你们对1949年以前的题材设立了禁区吗?

沈雁冰:“我们在任何题材、领域和任何时间段都没有设立禁区。”肖洛霍夫:“你们的文学作品以各种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的批评著称,但全都集中于当代,也就是讽刺正在发生的事,而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和这完全不一样。”

沈雁冰:“也有过一些批评的声音,但缺乏知音,没有共鸣者,自然就消失了。一本书没有什么受众,就没有人买,这样的作者就被市场淘汰了。”肖洛霍夫左手扶着脑门哭笑不得“嘿市场..你们中国人沈雁冰笑道:“文艺不能全交给市场,但在某些方面,市场说话比领导说话管用。你创作出一个作品,形式不明所里,内容哭哭啼啼,主旨阴阳怪气;别人的作品,立场戳在群众这边,三观立起来

了,内容从头爽到尾,你说人民群众会选择哪个。

周立波:“这时候如果有人想从中作梗,他反而要偷偷摸摸借用政府权力这样的非市场的力量,对抗市场,或者编造数据支持自已的论点。”沈冰:“因此也不是我们没有红线,只是这条红线不是由领导或者政府部门颁布的,而是存在于受众的心里。而创作者自然也知道受众的心里存在这条红线,他们会知道该怎么办。”肖洛霍夫:“看来,这就是许多苏联、波兰、民德、捷克的文艺界人士和科学家喜欢长住中国的原因吗。”周立波:“嗯..文艺界人士我认识好几个,确实是这样的。但是科学家,科学家来中国本来就是合作搞项目搞研究的嘛,当然得长住中国了。”肖洛霍夫:“不,有的与中国合作的项目,苏联一方的专家其实并不需要一直呆在中国,可他们就是写报告说中国需要他们,说这个项目的中国人太笨了,没他把关肯定完成不了,他要每周都巡视,

或者他要每关都监督,甚至还要...总之一个意思,他要一直住在中国。

周立波摊手:“如果您说的是真的话,这个,可能,或许,的确如此吧。”

肖洛霍夫都对中国的文化界说这种事了,一一所以这类事在苏联真不是个别现象。凡是中国和苏联合作建设的项目,比如聘请苏联科学家设计一些东西的、从苏联购买了复杂设备需要高级工程师跟进的,这些苏联专家到了中国,没多久就会打报告回国内:“和我们合作的中国人太笨啦!”“不行,我得长期留驻在这儿,要不然我怕项目翻车!"一一对口的中国单位就默默背起了这口锅,承受了本不该由他们承受的一切。肖洛霍夫回国,他的中国之行算是对苏共中央有了个交代,毕竟沈雁冰亲口说的“苏联文学和俄罗斯文学的翻译作品,它就是文学作品,我们不掌文艺作品作为政治武器”,这可以等同于中国官方的明

确承诺。

不过,肖洛霍夫来中国可能只注意到“已经发生"的事,没注意到一些正在发生的事。北京航空学院选修俄语的67、68级学生可能没意识到,他们的俄语老师可不仅仅是个教语言的中年妇女,还是个大诗人、作家。

莉娜·科斯坚科,1930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苏联高尔基文学学院,文学硕士。她在高尔基文学学院学习时就出版了自己的诗集,这些诗词被定义为“乌克兰新派抒情诗”,在五十年代后期就被苏联文学界誉为青年女诗人、诗歌界新星。科斯坚科的诗歌融入了大量格言、口语和谚语,融梗融得特别好,这是最大的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有浓烈的讽刺意味,并且她还经常在诗歌中批评苏联的公权机构。于是在1965年,科斯坚科喜提乌克兰共产党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书记瓦连京马兰丘的黑名单待遇,接着她的新诗集《永恒之河的岸边》也被禁止出版了。从1966年到1968年,苏联所有的文学报纸、杂志和苏联媒体没有提到一次科斯坚科的名字,也没人邀请她参加任何作家活动,用现在的话说,科斯坚科被封杀了。被封杀的莉娜·科斯坚科就到了中国,在北航谋了个给一、二年级本科生教俄语的工作。但是在中国科斯坚科也出版不了诗集.…中国谁看俄语诗歌集啊,除非翻译成中文。不过科斯坚科不在乎,用她的话说,“我虽然只能在抽屉里写作,可我乐意,毕竟在这里没人管我在纸上写了什从1968年起,科斯坚科开始写一部新的诗集,或者说是一部分篇章的长诗一一《十七个人的十个故事》。写到1969年,她突然又改了注意,决定以诗集为基础核心,写一部长篇小说:《一名乌克兰精神病人的日记》小说的主视角是一名基辅街头的精神病人,真正意义上的那种精神病。没人知道他从哪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出现的。精神病人喜欢用怪异的眼神看人,说一些不着调的话。比如看着一名胖嘟嘟的小孩,他会说:“可怜的孩子哟!五天前你家吃完了最后一块面包,三天前你母亲的乳汁干,现在的你,生命悬于一线,你的未来我无法看到,我只能为你献上虔诚但可能并

么“。

无用处的祝福!

比如看着两名下班在街边散步的情侣,他会冲上去十分焦急和慌张地说道:“不要把粮食交给契卡!不要把粮食交给契卡!快藏起来,否则你们无法度过这个冬季!”.….总之,苏联的读者大致能猜到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疯的,就是32~33年的“粮食供应不足"时期嘛。旁人看精神病人的的视角、精神病人自述的视角交叉在一起,旁人看精神病人时是文章,精神病人自述时是诗歌。“莉娜老师,您这部小说,啊不,小说和诗歌的混合体,看起来有点像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意思。不过,说的不是同一件事,苏联这件事看起来更不可思议,啊,当然,可能是我对苏联历史不够

熟悉...

“虽然我也不太熟悉历史,但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和里面的诗歌都写的挺好的,莉娜老师,你真厉害!”

科斯坚科的中国同事一一在俄语教研室和她一样带俄语课的老师,看懂了科斯坚科的小说。教研室的同事读完了科斯坚科的小说之后觉得大为震撼,于是纷纷干起了义务劳动一一帮科斯坚科把《一名乌克兰精神病人的日记》翻译成中文。科斯坚科是到中国后才学了点汉语的,平时上课是全俄语教学偶尔夹杂几个中文。但在教研室里是有中国籍的俄语老师。第一语言为中文的教研室同事们执笔翻译,精通俄语略通汉语的科斯坚科把

关,这种合作方式的效率很高,这篇10方字的长篇小说很快翻译出了第一稿(初稿)。

·“这篇小说,10万字,差不多可以在《小说选刊》上连载,连载个四、五期就能登完,只是.…”《小说选刊》编辑部,收到这份稿件的编辑嘀咕:“苏联真发生过这么惨的事吗?”编辑把初稿掌给主编看,主编也掌不定主意:“苏联自己是说过32~33年有一年多的粮食供应不足时期,但有那么惨吗?不会是过分夸张哗众取宠了吧?编辑回头问科斯坚科,科斯坚科表示这就是她的父辈的真事:她出生于乌克兰的勒日希夫,她那时候还不记事,但爸妈在32~33年过饿,此外一个在集体农庄的叔叔饿死了。主编则把这篇小说上报给了中宣部。中宣部没等编辑要来科斯坚科的回复,就把回复发给了主编:作者描述的事实没有太大出入,立场方面建议不要采用太直白的和太激烈的词语,这方面可以小修改一下,其他的问题不大。

作者描述的事实当然没有太大出入,现在苏联大部分(年轻),人还以为32~33年是“粮食供应不足时期",但是中央知道,这些其实在苏联的档案里是记录了的,准确地说应该叫做32~33年大饥荒,不仅乌克兰,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饥荒现象。

一一建国初期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共有20万人,其中8.5万人是1932~1933年迁入中国境内的。如果在中国的苏联人写的是别的题材,比如卡廷森林,可能中宣部还会考虑暂时为这些事压一压文稿。但是32~33年这事儿,压住是不合适的。第一它的原始档案迟早会被解密,就算不解密也可以

通过广泛人口调查查出来。第二,乌克兰这件事也是促使中国方面在1959年后更加审慎地考虑和出台国家政策的原因之一。

1969年4月,《一名乌克兰精神病人的日记》(1)刊登在《小说选刊》,计划是4、5、6、7月分四期连载完毕。至于单行本..看小说刊登后的反响而定,当然,这单行本也是中文的。

 

第111章,登月竞赛,决胜年

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1969年3月3日。全长110.6米、总重3039吨的土星5号+阿波罗9号组合体准备就绪,3名宇航员在火箭头部的阿波罗9号指令舱中半躺,静静地闭目养神,等待发射倒计时结束的那一瞬间。“...5,4,3,2,1,0,点火。”土星-5号的第四次发射任务(AS-504)、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始。和去年的第三次发射相比,阿波罗-9号上面的配重模型更少了,宇航员登月预备使用的宇航服和登月保障背包也配上了。在太空中,阿波罗-9号的宇航员测试了登月保障背包,带上它出舱在太空中

飘了一会儿,并测试了把固定在飞船屁股的登月舱解脱、让登月舱漂移到飞船头部、掉转头与指令舱相接。

这套复杂的登月舱解脱-转移-掉头连接动作是阿波罗飞船最让人放心不下的设计,这个设计在阿波罗-9号上面测试通过,那登月计划就迈过了最难的一步。在阿波罗-9号之后,下一枚土星-5号的任务是“登月彩排”,阿波罗-10号飞船携带全套登月能用的设备前往月球,在极低轨道环绕月球飞行,然后返航。再然后就是阿波罗-11号,正式载人登月。阿波罗-9、10、11、12号都计划在1969年内发射,也就是仅仅一个阿波罗计划,美国在一年内就要往太空打总重12000吨的四枚火箭,把430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4套奔月火箭+飞船结合

体)。

为什么阿波罗-12号也在1969年内发射?阿波罗-12是预备方案。万一阿波罗-11号登月失败了,就发射阿波罗-12号接着来,一定确保美国实现肯尼迪在1961年说的"我们要在60年代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

“美国一枚土星-5号往近地轨道运送的载荷,就比我们1968年全年发射上太空的载荷还要多。是这样吧?"在土星-5号发射成功之后几个小时,钱学森就看到了美国电视的报导。

屠守聘:“岂止是比我们全年还多,是两倍。一枚土星-5号的运载能力,是我们1968年全年12枚运载火箭总运力之和的两倍。”钱学森:“美国人就是这样,有钱。”一一中国在1968年进行了13次航天发射,成功12次。但这12次往太空送的并不都是“大家伙”。大家伙是2艘载人飞船,每艘飞船8.6吨,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空间站是1967年下半年发射的,还有一枚通信卫星和一枚出售给欧共体的"欧洲风云"是用长-3捆发射的,火箭是大家伙,但卫星没多重一一要先发到近地轨道再转移至同步轨道,因此不知道是该算等效近地运力还是算卫星净质量。其他的8次航天发射,都是中小型火箭发射。但是中国现在的航天技术,似乎并不应该只用火箭的个头和年度发射次数来衡量。在运载火箭方面,去年底发射成功的长征-4运载火箭,其实是当今世界LEO运力/质量比最高的运载火箭。第一级4台97.5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总推力390吨,火箭总重285吨,近地轨道(LE0)运力6.2吨。在长征-4号基础上还可以各种搭积木,发射同步卫星就增加个远征平台(模块化的第三级),发射大卫星就捆绑助推器。技术更先进、更大的运载火箭也在做前期规划了。当钱学森理清项目进度,确定“大火箭”的首发试射时间最快也要1975~1977年之后,果断让项目组在设计的时候以“发射场在海南岛"来确定设计细节

和一些小参数。

钱学森也是能看到未来文件的..….而且中央经过反复讨论,认定越南战争的最佳结束时间应该是19741975年。不管美国人自已有什么想法,反正中国是打算这么当“导演”。在航天器方面,1969年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要发射V1.0版的定位卫星了。CCD成像、数码传输的照相侦察卫星,“大炮筒"预定在1970年升空,但是1969年还有一枚"小炮筒”(Beta1.1)要发射。和1967年下半年发射的Beta1.1版小炮筒相比,这一枚卫星的光学系统没有大

变化,但是CCD的像素从256X256扩展到800X800。

最后当然是现在美国也渐渐发现“很不简单"的空间站。不过空间站一一在第二次航天员空间站生活测试结束后,测试结果似乎与之前的理论推算有点儿距离。“这是空间站补给物资消耗的情况汇报。”

“为了支持28天生活测试,我们往空间站里送了足以支持航天员60天生活的补给品。当测试结束时,这些补给物资消耗了...57.5%。”钱学森:“也就是说,比预计的消耗量要大。”王希季:“然后就是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身体状况在空间站时没有问题.落地之后,航天员的身体,嗯,平衡系统、肌肉控制系统、内循环系统、它们发生的变化,与之前航天医学中心的估计还是略

有些出入的。

钱学森翻到项目总结的“航天医学"方面。航天员上次、上上次,在太空中呆的时间是5~7天。落地时地面人员找到飞船打开舱门,航天员扶着出来就可以了,甚至航天员在地球呆了一会儿,感觉不用扶自已走两步都没问题(当然被医生阻

止了)。

在太空中呆了28天的航天员,哈,担架抬出来的。王希季:“汇总这一次太空生活的报告,修正了许多之前的估计。当然这只是28天的,未来三代空间站我们可能要做90天、180天的生活测试,那时候获得的数据会更准确。.….但是,载人火星计划,

恐怕我们估计得太乐观了。

钱学森:“300多吨的远征飞船怕是不够了。”王希季:“是。当做长时间太空飞行时,维持人体机能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复杂。不是远征飞船总重300吨,恐怕,去除燃料之后的飞船净重就要有300吨。”钱学森:“那飞船全重就直奔七八百吨去了。…太夸张了。我们还是先不要设想火星飞船的具体结构,这应该留到10年后、20年后,用那时候所掌握的技术再进行设计。而且,空间站不只是为这个

计划积累经验,它还有好多别的事要做呢。

“达瓦里希,米申,你现在还好吧?"钱学森拨通了与苏联航天系统的专线电话。在科罗廖夫逝世之后,苏联最大的航天设计局一一OKB-1“科罗廖夫设计局"的扛把子就是瓦西里·米申。米申:“钱,我现在很好。你一定是看到阿波罗-9号的新闻了,来问我们一些问题的吧。”钱学森:“苏联在这方面的进展如何了?”米申:“暂时,我是说暂时,还没有什么可说的。”

钱学森:“你一定有一些什么可说的,只是不愿意告诉我。”“噗,“米申在电话那头笑了,“看来我是该坦率一点。没有什么可说的进展,我们做了一些事,但不属于进展。”钱学森:“您的意思是,….某些事情,失败了?”米申:“别说了别说了…

大约三个星期前,1969年2月21日。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东110号发射台。一枚巨型火箭在寒风中立。土星-5号全长110米,这枚巨型火箭没比土星-5号小多少,全长105米,而且,这枚火箭的底部直径比土星-5号还大,就像一枚竖直指向天空的钉子。OKB-1设计的N-1巨型运载火箭,最初由科罗廖夫提出研制,科罗廖夫逝世后,它的设计工作由瓦西里·米申领导完成。土星-5号的第一级推力3400吨、火箭重3000吨,N-1第一级推力高达4590吨,火箭总重2750吨。在马斯克的完全版星船服役之前,“世界起飞推力最大的航天器这一世界记录一直由N-1火箭保持。为了达到这个前无古人的推力数据,N-1火箭在第一级并联了30台NK-15发动机,每台推力150.3吨。所以,即便它的第一级直径达到了17米(土星-5号是10米),30台发动机仍旧是分内外两圈密密麻麻地布置在一起。米申自已也知道30台发动机并联的可靠性堪忧,因此它给火箭设计了足够大的余:即便有3台NK-15发动机因故障停机,系统也可以关掉与故障机对称的1台发动机,保持火箭推力矢量平衡,然

后,剩下的24台发动机仍旧可以把N-1送入太空。

由于美国真的在1967年拿出了土星-5号并且成功打了出去,现在大家都明白“留给苏联队的时间不多了”。但苏联高层可不管自己起步太晚、不管自己在项目初期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导致技术底蕴不够,总之,虽然时间不多了,可苏联还是想试试看能不能超车美国。

N-1火箭就是这样造出来并且弄上了发射台。土星-5号在地面测试时,造了个全尺寸的力学测试箭,把这100多米长的火箭组装起来,在发射架上起竖、放平、再起竖,灌水、颠来颠去、震来震去,直到确认火箭的结构没有问题为止

N-1没时间造全尺寸的火箭进行力学测试,它只造了个1:4的缩比模型进行测试。就这样,N-1火箭就正式生产了。2月21日,第一枚N1-L3结合体上5号发射台,携带的L3登月飞船是一部模型。此外苏联的工厂里还有2枚即将完工的N-1火箭。苏联现在也知道了阿波罗计划的大致时间表,他们的第2、3枚N-1火箭预定的发射时间都是6月底到7月初。可是..一切的前提是2月21日的这次发射要成功。只有顺利把登月飞船发射上天,第2、3枚火箭才可以再搏一把但很遗憾的是,第一枚N-1火箭没成功。火箭点火后,前十几秒的飞行还是正常的。在第12秒,火箭自检系统发现第12号发动机关闭,于是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KORD)发出指令,与12号对称的24号发动机关闭。此时火箭还没有失控,还在继续上升。第25秒,2号发动机故障停机,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顽强工作,把第14号发动机关闭了。火箭继续上升。此后发生了什么就搞不太清楚了。现在知道的是,在第68秒,火箭的所有30台发动机全部关闭!而向地面传回飞船状态的无线电系统此时坏了,没报告火箭上此前发生了什么、自检系统到底检测到了什么信息以至于系统要向所有在工作的发动机发出关机指令。地面只通过遥测系统看见N-1火箭

发动机的喷口突然全都不冒火了,但火箭也没有凌空爆炸,而是经过约两分钟的自由落体,在第183秒坠落地面,掉到了离发射台52公里的地方。

对了,遥测系统还发现,火箭大约在第38秒的时候,第一级似乎发生了火灾,即便在30台发动机全部关闭之后,正在自由落体的N-1的屁股仍旧有火苗。到底N-1火箭出了什么故障导致发射失败,现在还查不清楚,等苏军把哈萨克斯坦大草原上那摊零件废墟捡回来研究再说吧。N-1火箭首射失败的消息没有对外披露。实际上N-1火箭在发射之前也没有任何苏联报纸和广播做报道或者铺垫热度,这是瓦西里·米申强烈要求的。看来,总设计师才是最知道自己的设计作品可靠性如何的人。钱学森:“你们已经确定了,美国会在7月底8月初实现载人登月?”米申:“是的,情报系统向我们透露的。”钱学森:“那么,..你们的N-1项目还要再拼最后一次?”米申:“恐怕会是这样。样”钱学森:“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放弃掐着阿波罗计划前一个月用N-1再拼一次的想法,用1年左右的时间对N-1做事故评估、全面回炉、改进,重建火箭全貌,然后再发射?”

 

第112章,哎哟,美国在夸中国?

不用钱学森说,其实来甲现在也有同样的想法,让N-1项目先缓一缓,别一枚接一枚地赌博了。按照航关工程的原则和正常流程,第一次发射失败、星箭全毁,就是应该查清事故原因、做出相应修正之后才能再发射。而且米申知道,N-1的设计制造实在是太仓促了。1967年11月,一年零三个月前,N-1火箭才开始进行的1:4缩比模型力学测试。力学测试还没结束的时候第一枚N-1火箭的制造就开始了。一一还好缩比模型力学测试的时候没挑出什么致命问题。N-1火箭发动机的选择也是很将就"的,NK-15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参数很好看,比冲高推重比高,但单台推力太小了-一它本来就不是给巨型火箭用的。可在1966年,苏联开始为登月着急的时候,

OKB-1手里只有这一款发动机可用。

总不能用偏二甲耕的RD-270发动机吧。那玩意设计出来是给UR-700K用的,而UR-700K完全就是个全身由助推器组成的奇葩。N-1虽然在第一级并联了30台发动机,可在奇葩程度上还比不上UR-700K。所以在1967年,苏联高层否决了UR-700K,选中了N-1。米申拨通直连苏共中央的电话,表示需要1年的时间查清楚N-1首发失败的原因、做出改进,第二枚N-1火箭最好选择在1970年下半年发射。米申的建议当即就被苏联高层否决了。高层还确定了计划要"加码":不仅第二枚N-1要在6月底7月初发射,而且,第二枚N-1上面的登月飞船不是配重而是真家伙一一真的联盟7K-OK登月飞船和动力模块!当然,第二枚N-1没有上宇航员。员但是,第三枚N-1搭载的登月飞船,宇航员乘员组组建了!如果第二枚N-1发射成功,第三枚N-1就在两周之内发射,搭载宇航员飞往月球!“我们第一个向月球发射了航天器。第一个绕月飞行的航天器、第一次无人航天器的月球硬着陆和月球软着陆都是苏联完成的,再加上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曾经领先过..在太空竞赛中,我们已经取得

了足够的成就。

米申向勃列日涅夫解释。“米申局长,您所说的这些成就全加起来,影响力抵得上第一个载人登陆月球的影响力的百分之一吗?”

米申不说话了。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0:29 , Processed in 0.04961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