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315 页

建设的通信和控制体系,都在各自的领域里面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这方面中国也有着相似的经历。运载火箭与卫星的研制过程当中,我们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从而推动了材料、化工、计算机、工业加工、地球物理、气象学、甚至医学等诸多领域的发展。”

“最近,陈法总理在谈话中提到,明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的主要工作是经济建设,全中国都在为此而努力,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但我也可以说,中国的航天事业不

会受到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发展得更快一些,因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是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于国计民生的。

一项产业, 永远不可能以争虚名为第一目的甚至唯- 目的,航天产业也必须服从这个定律。NASA提 出要让美国完成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在美国国会那里两次遭到了否决。在我看来,这个计划被

否决,美国缺钱的原因有,美国国会对航天项目的警惕的原因也有,但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这份计划从技术层面来说是不合格的。

---..

钱学森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他看了NASA提出的载人登陆火星计划的概略内容。上参议院听证的事情,除非军事委员会的机密听证会,其他都会有一份简报资料流出。

NASA的载人登陆火星计划真就是看不出什么科技突破,愣是堆砌现有的技术。

比如火箭还是土星-5号为基础改进,叫做土星5C。NASA表示自己会解决多枚火箭连续发射、在近地轨道快速交会对接的技术,三枚土星5C的载荷组合成一-艘火星远征 飞船,点火飞往火星。

这个计划是不可能成功的,王希季的团队在两年前论证的就是这样的方式,最后否决了。

否决这种登陆路线是根据空间站进行的航天员生活居住测试,远征火星要一年的时间, 航天员在飞船里所需的物资超出了之前的预计,因此飞船会比原想的要大很多。

除此之外,现在基本可以证明,航天员在长期失重状态生活,突然到有重力的环境下是站不起来的。难道登陆火星是让两名宇航员到了火星原地- -躺?不行。

至于如何让经过长期失重环境生活的宇航员仍然具备站立行走能力这个问题,中国这边有了-些设想,打算再过几年,发射成功了第三代空间站再做验证。

“钱总,热线电话,还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的。”

钱学森:“是工作对话还是有记者旁听的半公开对话?”

“工作对话。

电话接通了。

“钱,我们的计划问题在哪里? "

詹姆斯.弗菜彻真没把自己当外人,- 开口就问钱学森自己的计划到底有什么问题。因为钱学森发表的文章上面说他不看好这份计划。

钱学森:“这份计划专注于争夺虚名,而忘记了航天工程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推动科学技术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詹姆斯弗莱彻:“可是,根据阿波罗计划的经验,推动基础科技的发展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我们只要把项目向前推进,为了实现项目,自然而然地就要解决技术难关,在解决技术难关的过程中,

基础科技就发生突破并向前发展了。

钱学森:“这可能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这样说吧,现在,和启动阿波罗计划的时候,基本的航天理论和航天技术还没有发生质的突破,因此现在提出的任何计划,都没能突破阿波罗计划的技术框架。

阿波罗曾推动过技术发展,但火星计划如果还是简单重复扩大的阿波罗计划,那么几乎可以肯定无法推动技术的发展。

 

 

 

第104章,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这一通热线电话的最后,钱学森向詹姆斯弗莱彻问了-一个问题:

“弗莱彻先生,如果,我是说如果,你撰写的新版计划是这个样子的:“

“它表示要与中、苏联合实现载人登陆火星,尽管如此美国自己也是要出很多钱。而且最重要的是:

“当最后登陆火星的时候,美国宇航员不是第一一出舱的, 也就是说,第一-个踏上火星表面的不是美国人。”

“如果你如实向国会议员陈述了这些,你们的国会仍然通过了这个方案,那么就能证明,你们的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不是烧钱争虚名,而是包含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内容,让过会相信了它能通过工程项

目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换回来更多、更大的实际收益。”

詹姆斯弗莱彻就跟嘴被塞抹布一样,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看,NASA自己其实也没彻底放下“争虚名”的思想包袱,或者说没有意识到NASA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 而是应该和全美国联系在- -起想问题。

“农业部特地发公函过来,称赞资源调查卫星厉害!”

钱学森看到的真就是一封“表扬信"。

今年中国首次使用农业资源调查卫星和农业估产卫星对全国作物进行监控,当然也顺便做了收成预测。到12月份,农业部、国家统计局汇总的数据显示,资源调查卫星体系做出的主要粮食产量估计

与最终的全国粮食产量误差不到1%。

该不到0.3%。

不过钱学森还是让秘书在回信的时候措辞写谦虛点。现在天上那一颗农业估产卫星,用南京电子集团和天津厂的话说,“还很原始”。如果是真正的农业估产卫星在天上,对主要作物产量的估测误差应

现在的第一-代农业估产卫星只能监控两种作物:小麦和水稻。光谱仪的分析精度有限,再加上基本农业对照数据的收集没有100%完成,因此分析算法也是比较粗略的。

对了,197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是3.58亿吨。人均.... 大概也就是400公斤。

现在的全国人口数据,8.8~8.9亿人, 抽样调查得到的估计数据。全国人口普查还是1964年做的,从1964年到1972年, 是以1964年的普查数据为基础,每年做抽样调查叠加上去,虽然大体准确,但

误差肯定是有。

现在全国都期待着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这应该是在1974年开始。

也可以认为现在全国人民都想知道中国人口什么时候达到9亿,这可能是个既让人高兴又让人担忧的数字。

高兴的当然是说人多力量大。担忧就是担优中国的资源- - 主要是农业资源,以有限的农业资源让全国人民吃饱吃好,这很困难。

比如现在的3.6亿吨粮食产量,在十五年前,1957年, 中国的粮食产量才刚刚到达2亿吨大关。

,而更让 人印象深刻的是,1959年到1961年,全国粮食产量基本平盘,没有明显增长。当然1962年起又恢复了增长态势,从1962年到1972年, 全国的粮食产量除了一年是负增长外,其余9年都是正

增长,这才让中国粮食产量从2亿吨逐步提高到3.6亿吨。

问题在于,提高到3.6亿吨之后,全国的人均粮食产油量也还在400公斤左右打转。

在3.6亿吨的粮食产量之外,还有另一个数据: 1970、1971、 1972年, 中国的耕地面积是基本平盘的,几乎没有增长。

所以,这三年粮食产量从3.4到3.5再到3.6,每年增产-千万吨,完全是靠化肥、灌溉、良种撑起来的。

耕地面积不变、就靠改良种子增加化肥农药,能让粮食产量无限上升吗?这个问题现在无法回答。

“-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这标语是哪个天津段子手想出来的啊?”

“不是天津段子手,这是国家统一制订的几个计划生育口号。

天津电子集团,蒋筑英和天电消费电子实验室的几个研究员出集团大门,看见对面街道的空白墙面刷上了这样的标语。

天电的研究员小曾评价了一-句, 蒋筑英告诉他这不是哏都人想出来的,是国家统-制定的,在全国其他城市也能看到街上刷着“一一个不少, 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小曾:“咱们中国啊,人太多,地太少,人口要是无限膨胀下去,养活自2真有点难度。进口粮食吧,又不能进口得太多,怕外国人卡脖子。这计划生育是不搞不行了。”

蒋筑英: "确实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现在就算是有很多外汇,但进口粮食还是很节制的。

小曾:“我也认为是这样,进口一些改善生活性质的东西,比如饲料粮,比如肉类、水果,还是可以的,主粮还是自己生产的好。”

蒋筑英:“这个呀,也就心理上的安慰。我们城市人口主粮的人均消费量最近几年是在下跌的呢。肉多了油水多了,饭就吃得少了。但换个角度来说,如果真到了那一步,进口肉、进口饲料粮没了,

油水一少,主粮的消费量就又嗖地上来了。

小曾:“所以生育是不控制不行。人口增长得太快了。我上大学的时候国家还在纪念8亿人口日呢,现在毕业才三年,呵,马上国家就要计算九亿人口日是哪天了。”

蒋筑英笑了笑:“其实, 我们现在人口的增长速度,也还行吧。”

..

蒋筑英是在中南海的小屋子里看的数据。公文包中的数据再对比现在逐年的人口数据,就会发现,虽然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快多了,但人口的增加速度却并没有异常增加。

实际上,根据抽样调查的不一定100%准确的数据,1971年和1972年 人口的出生率还略微比“应该有"的数据低了一点。

首要原因是现在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到1972年底,全国城市户口占总人口的32%,常住在城市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3%,此外还有占全国人口大约5%的人在城市做中短期务工(每年进城3~6个

月。6个月以上则被定义为常住城市的人口)。

住在城市里和在农村确实是不一样的,在城市收入高但是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任何一-对夫妇只要琢磨一下未来, 就会对生育持有更谨慎的态度。

其次的原因是农村现在的产权结构。既不是一个乡镇一一个公社,也不是承包,而是合作社制为主,每个合作社少则不到10户农民,多的也就几十户,很少超过100户的合作社。

基本就是能拢在一块儿的、不闹矛盾的农户,才组合成为合作社。合作社如果闲矛盾了还会分家,也会合并。基本上这不是固定的行政单位,而是纯粹的经济体,也就是一个- -个的农业公司。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合作社开垦新土地也不太容易,能开垦为耕地的早就开了。因此合作社也有人均耕地越来越少的压力。

第三个原因,第三个原.....

中国现在是避孕套生产大国...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6:13 , Processed in 0.043586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