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339 页

在与葛罗米柯的谈话中,邓主席明确告诉葛罗米柯,阿富汗在谁的手里最好?最好是在敌人手里。让自己的敌人侵入阿富汗,在阿富汗驻军,然后就会看着事情渐渐发生奇妙的变化。

葛罗米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勃列日涅夫才能做这样的决定。

葛罗米柯来中国沟通,是希望中国不要像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之后那样,再因为此事和苏联闹起来。

对此邓主席表示不会,这事又不是苏联入侵自己的社会主义盟友。这件事只是关乎苏联的战略利益。

葛罗米柯听到邓主席说“不会"就够了,他来中国要获得的成果就是这个,仅此而已。

.

苏联对毗邻地区的“战略敏感性"或者说“俄罗斯的疆土没有边界性",现在中央的确认识到这是一个大隐患。 公文包中展示的未来,的确每一-次都 是俄罗斯贸然出击反而亏到姥姥家,引发内部的深刻危

机,而危机发生之后,苏联又想用一场新的对外扩张行动来渡过危机。

当然所有的冲突如果按苏联的话术,都始于防御。

但在冷战时期,苏联自称是在防御,从实际效果来..好像就是在防御,因为苏联并没有新增领土或者势力范围。

所有的势力范围都是在斯大林时期就莫定下来的:从1946年到1949年,苏联将东欧国家收入自己的阵营。这些东欧国家在二战结束后并不是苏联的小弟,也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大多是有共产党参

政的联合政府,苏联在那三年用各种办法(包括坦克) ,让这些国家的政府全换成镰刀铁锤,这才打造了苏联在东欧的卫星国体系。

其实,按照苏联自己的标准,中国边境地区也算是有需要防御"的地区,比如缅甸和泰国。

缅甸现在的军政府是在美国的庇护之下的,而且言必称反共。当然,这个反共不包括反中共。

泰王国倒没有魔怔反共,但是泰国被美国渗透得更深,美军在泰国的军事基地还深度参与了越南战争。

按照苏联的标准,中国就该在这两个方向采取预防性行动",做好“防御”。

然而实际上并没有。

兑。

不做”防御"的结果就是泰国现在正在纳入中国的经济圈,并且泰国乐在其中。缅甸军政府就算了,这个军政府完全不懂搞经济,只能放弃。等缅甸人或者缅甸军政府明白过来了一个国家该如何治理再

...

“突发!诺玛姆斯托格广场信贷银行发生抢生劫和人质胁迫事件”

“突发事件: 8月23日上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诺玛姆斯托格广场,-名名叫奥尔松的劫匪进入了广场信贷银行,并挟持了4名银行职员。

“奥尔松在信贷银行中没有找到现金,于是他用枪胁迫四名银行职员进入信贷银行的厚墙密室,向警方要求300万瑞典克朗的赎金,并要求警方释放他被关押的朋友奥洛夫松。”

本该一片和平安详的瑞典,在斯德哥尔摩突然发生了不大不小的银行劫案。

这名名叫奥尔松的劫匪身高体壮,4名手无缚鸡之力的银行职员先是一人挨了一下重击,再在手枪的威胁下顿时屈服,乖乖进入密室。

然后警察包围了信贷银行,与劫匪对峙,但警察不敢冲进去解决战斗。

奥尔松是个此前坐过牢的娴熟的罪犯,他表现得非常轻松老道,甚至在警察的枪口下在银行各个房间搜罗了-些面包和饮水,分给密室里的4名人质。

然...4名人质对奥尔松感激涕零。

第二天,瑞典首相与劫匪通话,其中一名人质按照警方的要求,在电话里发声以证明他们还活着。首相要求劫匪迅速释放人质,否则将会遭受法律的制裁。

过了半小时,瑞典首相的电话机响了,是从银行里打出来的,是刚才那名人质拨的电话!

这名叫做克里斯汀的人质把瑞典首相骂了-顿,说你们政府只想着破案,对人质安全不管不顾!

然后,在银行外面嘹望+封锁的警察发现,这4名人质和劫匪的生活非常融洽,人质总有1人跟在劫匪身边让警察无法狙击,除此之外,人质还协助劫匪做其他工作!

瑞典警察当即就晕了。怎么,人质和劫匪结成同盟了?

中国的电视台最开始只是在晚间的世界新闻里插了-条简短的瑞典劫案的报道,但几天之后,当警察发现人质身上竟然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变化的时候,这就有意思了。

就是这次劫案,在心理学界诞生了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心理现象。

“心理问题"也是现在美国上下广泛关注的问题,美国关注的是越战老兵的“战后心理综合症"。它在广义上属于PTSD的一种,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就在8月份,有3名越战老兵在华盛顿自杀,这3人都是离开自己的家前往华盛顿的,然后在大庭广众之下掏枪给自己来一下。 最远的一位是从西海岸去的华盛顿,几千公里远。

美国媒体将这3名老兵的表现解释为“战后心理综

合症”,

但中国媒体则不那么认为,中国媒体认为这3名美军是自杀倾向+反体制倾向的综合体,自杀倾向可能源自于”战后心理综合症”,但是反抗美国

政府的意图却不是心理综合症,

而是自己的政治表达。

由于频繁的轮换机制,到1973年日内瓦和平协约签署,-共有330万 名美国军人曾进入越南作战,这些人现在还剩320万是活的,其中有30多万残疾。

去过越南战场的退伍军人,根据美国民间的反映,精神大多数有点问题,很难再和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融合。

而这些退伍军人本身,也处在愤世嫉俗的状态,这就让他们与平民,甚至自己的平民亲友都格格不入。

330万人的巨大数量占了美国总人口的1.5%,而且集中在(1973年的) 25~35岁这个年龄段,这就让老兵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越战,老兵,嬉皮士,大麻:美国也将迎来垮掉的一代吗?》

 

 

 

第125章,我告诉你,以色列,有核弹

“自1968年至现在的五年,是埃及人民历史上士气最低迷的时期。”

“六日战争的惨败让埃及国防军甚至整个埃及蒙羞。战争的破坏和苏伊士运河被迫关闭使得埃及财政拮据,在过去四年,埃及的经济- -直菱靡不振。 发动战争或许是萨达特唯一的选择。 ”

“最近一年,萨达特几次公开宣称埃及将会和以色列开战,并说埃及已经准备好牺牲1百万名士兵。

“萨达特的表态是对近两年 埃及民间呼声的响应。在开罗的大学中,大学生们频频.上街游行,强烈主张对以色列发起一场复仇战争。在学生们的口中,埃及不仅要夺回1 967年失去的西奈半岛,还要彻

底毁灭以色列,让中东成为阿拉伯人的中东。

“鉴于汹涌的民意,萨达特不得不以军事手段完成自己的政治积累,只有在对以色列的战争中获得胜利,才有希望开启国内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

“不过国际军事机构认为,埃及即使发动战争,最优选择也是一-次有限反 击而不是全面战争,在一 场小规模地面战役中击败以色列即可使双方重回谈判桌。”

外交部长黄华抵达开罗访问的时候,埃及的大学生、市民汹涌的人浪还未退去- - -就在黄华访问前3天,开罗4所大学数千名学生带起了6万开罗市民走上街头,高举“踏平以色列“彻底解决犹太人“埃

及,胜利吧!“的标语,向萨达特政府施加压力。

在开罗,中国驻埃及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告诉黄华,埃及民间和政府大部分官员对“埃及即将对以色列开战这件事几乎达成了共识,认为埃及迟早会灭掉以色列,只是早打晚打的事情。

也就是说,民间对埃及军队的战斗力极为自信。

“在去年,我们经过与苏联的协商,让他们撤回了图-16,撤回了军事教导团。因为埃及是不结盟国家的领袖之一,埃及现在是、今后也仍然是不结盟国家运动的成员。”

萨达特与黄华会谈时,解释了为什么埃及与苏联的关系反反复复、1969年都快成苏联的小弟了,现在又开始强调独立:都是因为埃及的不结盟国策。

黄华:“中国对埃及的这- -国家立场表示赞同。-个国家陷入军事同盟之中,势必要有-部分事情为同盟盟约所捆绑,有所得、有所失。对于埃及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以色列问题,而解决埃与以

色列问题,并非只有战争一条途径。”

萨达特听了黄华这句话,摇了摇头。

“黄外长先生,在之前我曾以为解决埃以问题还有和平的途径,但在现在,两国之间可能迟早会有一场战争。

黄华:“萨达特总统,如果您主张埃以之间会以战争决定未来的走向,那么就不应该让苏联的军事顾问离开。至少要等打完这场战争再说。

萨达特:“可是我从中国的历史上看到过,你们在朝鲜半岛用连续不断的四次战役果断地击败了美国和南朝鲜军队,让后者-败涂地, 但那时候你们的军队中并没有安插苏联顾问。甚至在前三次战役

中,你们购买的苏式武器都还没来得及下发部队。

黄华:“实际的情况没有那么简单。的确我们在前三次战役中没有使用苏式武器也几乎没有苏联顾问--是几乎。你们只看到了我们的陆军部队当中没有苏联人,但实际上在空军,苏联顾问和教官团

在后方承包了空军所有的训练工作,从飞6行员培训到地勤培训。而海军那时候也同样在大量接受苏联的军事装备与培训课程。

萨达特:“如果是那些苏式装备的训练工作,那可以说埃及已经学握了,从1967年 到1971年这段时间苏联人教会我们了。我们请他们离开,是不想他们在我们的总参谋部里总是指手画脚。

黄华:“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最大的述求其实只有苏伊士运河,如果它能尽早恢复开放,那么对中国而言就已经满足了我们所有的利益。埃以关系,以及整个中东各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我们的一贯态

度是谨慎、谨慎、谨慎。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用军事手段解决。

黄华与萨达特谈了几句就把话题引到苏伊士运河上头。实际上黄华到埃及访问还有-个重要的日程安排:到苏伊士运河河段中南的大苦湖,探望慰问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安顺666"号散货船。

1967年六日战争爆发时,“安顺666" 号恰好在通过苏伊士运河,结果就被突如其来的战争堵在了运河里头,和其他1 5艘外国的难兄难弟-起滞留在大苦湖,人称‘大苦湖舰队”。

距今已..六年了!六年!知道这六年”安顺666"号怎么过的吗?

--其实还好,轮船最初的那组船员日子过得比较苦,到后来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至少日用品是能供应得上了。再后来中远是启用了轮换制度,每组看守这艘货船的值班船员来大苦湖工作1年左右就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2:41 , Processed in 0.042544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