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341 页

第一和第二季度,日本出口增长率15%以上,经济增长率也在15%以上。以外贸为主的制造业当中,约有14%出现了外贸猥琐,其余86%的外贸企业保持增长,其中增长率在10%以上的占50%。

中国又选取了东芝、索尼等几家与中国直接竞争的家电、半导体企业做对比,因为中国在过去一年的货币没有升值, 而日本升值了。这些企业的运营状况如何呢?

结果是这几家企业的销售额增长大概在11%,出口额增长7%。出口增长低于总销售额增长,这意味着这些企业过去一年在日本国内开辟 了不少新市场。

综合起来,结论是:日元升值对日本出口造成了-定的影响,但并没有改变日本外贸和整体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

而美国也在日本把汇率调整到306之后,"得寸进尺”地提出了240的要求,宣称只有日元对美元升值到240日元兑换1美元,才是"日元与美元正确的汇率区间"。

不过即使是美国,也没法马上就要求日元升值到240,日本应该可以在306的位置上稳定-段时间。

考察日本经济的结果是,货币升值不会打死出口产业。

再考察整个世界的整体经济和金融架构,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美元在贬值。美国国内的通胀再也不藏了,直接反映到了美元的国际汇率中。因此,几乎世界所有国家的货币都在升值,比如德国马

克就在过去这段时间升值了5%。

总之,人民币不升值是不行了。如果人民币继续保持和美元的绑定,5-1的汇率不变,那就意味着人民币对英镑、法郎、马...都得贬值。

“鉴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了约7%,而中国经济在1973年的第一 和第二季度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第三季度也几乎维持了同样的增长趋势,因此我们有很高的把握断定:中国在1973年的经济总

量,以美元衡量的前提下,仍然会高于德国,尽管德国马克的汇率在过去三个月升值了5%。

“对于当今世界GDP排名第三的日本,去年的8元大升值让它与中国拉开了距离,这个距离中国仅仅依靠7%的货币升值,是不那么容易追上来的。不过,如果中国人民币的汇率在1974年完全调整到

位,那时候人民币和日元就都有了近似的升值幅度,届时我们就能看到中国和日本到底谁才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但就现在而言,似乎中国和日本都对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虚名并不在意。中国似乎在用经济手段进行冷战,而日本现在已经意识到日本的制造业与中国市场是必须捆绑在一起的, 甚至可以说日本与

中国的经济本就应该一-体化。

“有了世界市场,日本才有了战后的高速发展;有了中国市场,日本才有可能在未来10年继续维持发展势头。”

..

这个世界上,纳入世界贸易体系的大部分国家都对本国货币的升值推三阻四,但是苏联好像是例外。

去年伴随着日元升值,苏联突然宣布卢布也升值,自1973年4月 1日起,从0.9卢布兑换1美元升到0.8卢布兑换1美元。

今年9月底,人民币升值,又是国际货币领域的一件大事情。人民币完成第一阶的7%的涨幅之后, 苏联又跳出来了。

“从1973年12月1日起,卢布对美元的汇率,从0.8卢布兑换1美元 上升至0.76卢布兑换1美元。”

苏联大哥你到底是干啥呢.

不过也有一一个好处,由于卢布和人民币都升值,所以中国苏联的贸易,不管是用什么货币计价,波动都很小,因为俩都升值了,升值幅度还差不多。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苏联对西方国家的出口,就再度受到抑制了。

这个时候苏联还没加入关贸总协定(虽然尼克松5月底访问苏联的时候谈好了,苏联可以试着参加关贸总协定的回合谈判),对西方国家的出口也主要是矿业,但也是有少数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比如

照相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色制造 业出口,比如钢琴每年出口额有1000万美元,还有大提琴小提琴。

这些制造业的出口会受到影响。

卢布早就是公认的汇率被高估的产品。在新卢布发行并将汇率定在0.9卢布兑换1美元的时候,伦敦自由交易外汇的市场上,1美元通常可以买到1.5~1.6卢布。

苏联自己宣布卢布从0.9升值到08的时候,在自由交易市场上1美元还是能买到1.5~1.6卢布。

自由交易的外汇基本都是外国人去苏联之前储备一些卢布, 以供在苏联国内消费- 虽然外国人在苏联境内理论上只能使用外汇券,但私底下掏卢布出来购物也是买得到的。

外国人能去苏联吗?可以。仅到苏联旅游的西方国家公民,1972年就有1万1千多人。

那苏联人能去外国吗? .... 也可以,甚至包括移民。

当然手续肯定很复杂了,而且通常只是苏联境内的犹太人润出去。

“从1973年10月1日起,对申请到国外定居的苏联公民,将征收一-定数量的教的育补偿金。 ”

“教育补偿金的标准为:中学学历的苏联公民一次性缴纳4000卢布的教育补偿金; 中专学历的苏联公民一次性缴纳5000卢布, 大学(专科)的苏联公民缴纳10000卢布;大学(本科)的苏联公民缴纳

20000卢布;副博士、博士分别缴纳32000卢布和40000卢布。

“苏联的教育是国家给予国民的福利,这-福利制度只惠及在苏联国内居住和工作、为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苏联允许苏联公民到国外居住,但为使国家财富不因此流失,因而对一-句国

外的公民收取教育补偿金,是完全合理且有益于苏联整体的国家利益的。”

在1973年,苏联鼓捣出了这个新政策。

除了润出国的手续特别麻烦(要 有确凿的理由,比如你在以色列有亲戚,外国公司向你发了offer什么的,政治迫害不是理由),还要交上一大笔钱。

记住,这个时候卢布的汇率是0.8卢布兑换1美元,马上就要升值到0.76了,也就是说,如果- 个苏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想移民国外,花的钱等于美国现在白领职员年工资的6~7倍。

_放在苏联国内呢? 这就意味着想靠在苏联国内的工资攒够教育补偿金几乎是不可能的。犹太人抓自己子女的教育又抓得狠,大学生比例高。除非--除非你在国外的亲戚,用美元在黑市兑换到了卢布

再偷偷带回苏联,那样可能钱比较好凑齐。这就是为什么伦敦、纽约的外汇市场始终存在着自由卢布交易的原因。

哎,虽然大西洋没加盖,可是没钱也过不去啊。

 

 

 

第127章,赎罪日战争

9月25日。

埃及总统萨达特、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约旦国王侯赛因在开罗密会。

三国首脑开罗会晤是商量打以色列的事,但是首先萨达特和阿萨德要说服约旦国王侯赛因。前几个月他们就商量过一次, 那时候侯赛因不想参战。

约旦因为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问题以及巴勒斯坦问题搞得很烦恼,特别是“黑九月“组织竟然刺杀他,让侯赛因对光复巴勒斯坦没多大兴趣。9月25日的密会,侯赛因仍旧拒绝了萨达特的出兵请求。

于是萨达特的“三路大军围攻以色列"不能成为现实,只有埃及和叙利亚两个国家参战。

但萨达特觉得这并不影响大局。以色列周边的国家就埃及和叙利亚军力最强、人口最多,此时埃及已经有近6000万人,以色列600万人口,萨达特觉得怎么打都赢。

唯一的阴影来自一周前,来访的中国外交部长黄华说的话:以色列有核武器。

思虑再三的萨达特决定把黄华的这句话烂在肚子里,对谁也不说。

埃军的总参谋部未改变作战目标,在他们的战役决心图上面,红色的箭头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中央的以色列夹,所有的箭头最后的终点都指向特拉维夫。这是对以色列的灭国之战!

当然,中国透露这个情报的目的萨达特也知道,就是给以色列留一口气,彻底灭掉问题会很严重。萨达特打算,如果真的战役如计划那般顺利,他就在埃军攻入以色列本土之后,再告诉总参谋长”以

色列有核武器"这件事,收兵。这应该也是不算晚的。

如果告诉得太早了,萨达特怕总参谋部的那帮人秒怂。

回到约旦之后的侯赛因国王秘密飞往特拉维夫,警告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叙利亚即将发动战争。

萨达特没有说出兵的准确时间,但反正谁都猜得出来应该就是最近。梅厄夫人获知了这一消息之后将信将疑将。

9月30日。

中国国庆节前一天,外交部罕见地用比较长的篇幅谈到了中东问题。中国呼吁中东各方放弃武力解决问题的思维,坐下来谈判,以色列应该退出非法占领的土地,恢复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而中东

的阿拉伯国家应该正视现实,承认以色列。

这当然没有效果,但是中国先把态度亮明了很有必要。等这仗打完,交战双方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几十年,死伤几十万,玩的是个零和游戏,就会记起来中国曾经劝过他们。

中国除外交规劝之外,就没有其他的行动了。只有外贸部抓紧时间,在9月底找了两艘货船停在苏伊士港,薅走了7000吨羊毛和三万吨埃及长绒棉,这是中埃合营的农场今年夏秋的棉田产出。

...

1973年10月6日,犹太教"赎罪日”。

清晨,埃军强突苏伊士运河!

埃及军队先头部队搭乘冲锋舟渡河,对岸的以军因为有1/2的人放假,再加上埃及密集的火力压制,无法阻止埃军的第一波冲锋舟。

巴列夫防线其实还在运河水下埋设了大直径燃油管,如遇到埃军进攻,油管就喷油、点火,把苏伊士运河烧起来。但在前一天晚上,埃军蛙入潜水下去把油管破坏了。

乘冲锋舟冲到对岸的埃军首先要面对十几米高的沙墙。如不冲开沙墙,他们的落脚处就只能是一条 宽不到10米、满是湿泥的河沿。不过埃及总参谋部早就有计划,冲锋舟带了大功率发电机和水泵,

水龙头对着沙墙猛喷。

原先以为能阻挡埃及好几天的沙墙,只一个上午就被冲出了几个大缺口!

埃军在苏伊士运河多点突破,叙利亚在北边强攻戈兰高地。

叙利亚出动了5个师、一千多辆坦克进攻,防守方是以色列的两个装甲旅、180辆坦克。

在过去六年叙利亚也卧薪尝胆认真准备了,开战第一天,装甲突击之前叙军先来了一场空中突击 ,伞兵乘坐直升机机降夺取了戈兰高地赫尔蒙山上的最重要的制高点看守堡垒,以军指挥官得知这个

消息的时候两眼一黑。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1:05 , Processed in 0.040133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