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更新至第六卷 - 第 37 页

  总理剑眉下的眼睛一直在看着斯大林,眼神既是炯炯有神的,也是深邃的,可能还有一些沧桑的意味。

  在沧桑之下,仿佛还……有点抱憾?

  总理:“斯大林主席同志您好。今年莫斯科的冬天,很冷。”

 

第五十章,中苏意见达成一致

  总理上次见到斯大林的时候,还没看过公文包的内容。10月份总理再来莫斯科,主要是与苏联国家计委、部长会议委员会的部长们进行繁琐累人的援助物资落实工作,简单地见了一次斯大林,是与苏联军政高层一起,也没空有别的想法。

  今天在斯大林面前,总理就想到了几十年后苏联变成一个不怎么样的“俄罗斯”,这个社会主义的红色灯塔,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轰然倒下。

  无论从个人感情还是从党、国家的利益,总理都不愿意看到这一幕又发生一次。这也是书记处五位成员的一致意见:将来如果苏联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和危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中国有义务有责任帮一把。

  可是现在即便中央书记处,也未能分析出苏联是什么时候没的、苏联是因为什么原因没的。不是说一点头绪都没有,而是大家想到的原因不一,无法确定一个真正的原因,更无法确定准确的时间点。

  向斯大林直言“中共收到了未来文件”,让斯大林自己看着办?也不行,以斯大林的做事方式,后果难以预料。

  但是对于未来的事的猜测,主席做了一个总的概括:“如果苏联这面将来红旗倒下,那么,一定是因为内部的问题而不是外部。”

  ……

  “你们的想法,布尔加宁副主席已经向我做了简略的汇报。”

  斯大林说话。

  “和平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即便不得不进行战争,最终目标也一定应该是和平。如果不以和平为最终的目标,那么这场战争一定会失败。”

  “1945年,德国法西斯灭亡之后,是我致信丘吉尔和杜鲁门,正式地提议所有国家在战后应该保持同盟关系,而且应该加强国与国关系的发展。我在信件里说,美国英国和苏联虽然制度不同,但是在战争期间都能友好的合作。那么,在和平时期就更应能做到友好的合作。”

  总理:“那时候虽然德国刚刚投降,可丘吉尔的反共倾向已经很明显了,数次在议会的演讲中主张对苏联重新实施包围封锁,甚至是更为敌对的政策。在这种前提下,您还是向丘吉尔致信提议东西方和平,这是一种很大的格局,充分显示了苏联和苏共追求和平、尽量避免战争或冷战的主张。”

  斯大林:“对于朝鲜半岛的局势,总参谋部刚不久前向我提交了一份报告说,在之前一个多月志愿军所获得的胜利十分辉煌。不过这毕竟是我们做出的分析和报告,中国的同志向我陈述的事情,一定比苏联的参谋部更准确和更客观。正如我刚才所说,和平一定是每场战争的最终目标,朝鲜半岛最终也会走向和平。”

  斯大林在谈话一开始就表示,朝鲜半岛最后走向和平也是苏联以及他个人的看法,这让总理小感意外。不过这次会谈总理还有其他的事宜需要与斯大林最终确认,或者说总理可能要说服斯大林。

  “我们选择在这个时候提出停火及和平谈判的主张,主要是抓住了战场形势对我们最有利的时机。美军尚不能适应我们的战术打法;连续失败之后包括美军在内的所有联合国军都士气低迷;战场上的失败也引起了这些国家内部政局的动荡,尤其是议会、政府与军队相互指责。这些条件之下,即便美国,其内部也存在着停止这场战争的声音,而且这种声音还不小。”

  “我们拟定在元旦前后发动第三次战役。根据敌我力量以及后勤保障能力的对比,我们至少会在第三次战役的初期保持胜利和进攻的势头,我们抛出停火条件也会在这一时刻。如果美国接受了这些条件,那么双方可能会在1月中旬进入停火及谈判状态。之后即便考虑到美方态度的反复甚至战场上的出尔反尔,最终真正的和平也大约会在半年之内实现。”

  斯大林:“这个预测符合一般的外交规律。”

  总理:“通过抗美援朝,我们在战场上打败了美国,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极大地振奋了我们国家的军心士气、民族精神,也极大地鼓舞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士气。通过这次胜利,中国、苏联以及一切社会主义国家今后将更加敢于和帝国主义做斗争,敢于和一切困难做斗争。我们认为,这是抗美援朝带给我们最大的财富。不过,美国可能不甘心于在战场上的失败,不甘心于在朝鲜这一个地方失败。不久前美国已经宣布了扩军和军事工业生产的部分动员,他们会在别的地方,在其他的时间继续找我们的麻烦。”

  斯大林:“辩证地看待问题,这是很有必要的。美国刚刚宣布了他们的扩军计划,武装力量从现在的250万扩充到350万。这就意味着,当这种扩军完成之后,美国在全球的军事扩张会加剧,在许多国家派驻军队,镇压当地民众,或者部署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边界,对我们施加压力。其中有朝鲜半岛或者之后是日本,有台湾,有欧洲,或许以后还会有其他地方出现美军。”

  总理:“是啊,我们也在从全局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朝鲜我们是主张和平,而且也有很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达成和平,但朝鲜搬到的和平一定是以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半岛,或至少是确定了分阶段撤军的时间表,这是我们和谈的基础。而美国已经扩充了100万军队,在朝鲜实现和平之后,他这100万军队有可能裁回去,也有可能不裁回去。如果是后者,这些美军会在其他地方产生压力。”

  斯大林:“如果只是增加一些兵力,这是不足以改变战略格局的,也不会从根本上打破力量平衡。当然,质变之外有可能发生量变,在一些小的地方或者一些小的领域,美国会加大侵略的步伐。”

  总理:“这件事情我们党内的同志继续往下做了思考,结论是这样的:一来朝鲜战场的胜利将会严重打击美国及北约集团干涉他国的信心;二来,朝鲜半岛早日实现停战,中国和朝鲜就能早日进入和平建设阶段,将会让我们国家尽快地恢复国民经济,尽早地开启工业化建设,尽早地实现国防工业的现代化。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一支拥有现代化军事装备的中国军队将会出现,而且这种军事装备全部或者绝大部分是由中国自己生产的。这样的局面,将会使得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更加强大。”

  斯大林眼中精光一闪。其实这一番谈话开始后不久,斯大林就明白总理要说什么,而且他知道总理在猜测他内心在想什么。

  斯大林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踱步到窗前,看着窗外进入思考状态。“漫长”的十来秒时间过后,斯大林转身。他嘴角上扬,用手里的烟斗指着总理,笑着说道:

  “正是如此。从根本上来说,在东方有一支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军队才是最大的助力。这种想法完全符合中国、苏联以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

  总理:“非常高兴我们达成了共识。”

  斯大林:“同时我也可以向你保证:为了让你们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有至关重要的初期发展保障,另外那30个师的装备,以及空军装备,苏联仍然会按照计划快速地交付到你们手中。”

  ……

  “主席、刘副主席、书记处:”

  “已与斯大林同志进行会晤,此次会谈核心问题为争取苏联支持我方争取停战的举动。”

  “从会晤中斯大林同志透露的信息,他以及苏联高层曾有一些使朝鲜战争长期化的想法,但并不坚决,在我与叶剑英同志坦诚的对话与游说之下,斯大林在会晤中未明说这种想法,并且表态支持我方的停战主张。”

  “苏联方面10月份安排好的武器援助以及经济援助会按计划进行。”

  ……

  与总理的会面结束后,斯大林一个人在办公室里,拿起电话。

  “总参谋部做出的,关于朝鲜战争长期持续的可行性方案,不予考虑了。”

  “在东方打造一个持续几年的凡尔登,对美军有牵制作用,但是我认为,持续的战争对中国的牵制也不能忽视,这是巨大的负面作用。中国现在只能牵制8到10个师,而如果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建设,将来中国能牵制20到30个师。”

  “这就是我的意思。参谋部负责落实和执行。”

  ……

  平壤。

  总理在苏联访问时,平壤收复还不到一个月,街上一片狼藉,许多建筑还是瓦砾状态。人民军在平壤市区努力恢复市容,维持秩序,在有哑弹的地方用白石灰撒出一个圆形封锁线禁止市民靠近,人民军的工兵则一个一个地方地慢慢排爆。

  涂刷标语也是恢复市容的工作之一。提着油漆桶的工人看手中的小纸条,估计要占用墙上多长多宽的面积。

  “战无不胜的人民军万岁!”

  “金日成将军万岁!”

  “朝鲜和平万岁!”

  工人脑子里缓缓浮起一个问号。他看着另一面墙上两个月前刷上去的、被炮弹打得斑驳陆离并且缺了几个字的旧标语:

  “向汉城进军!向大田进军!向釜山进军! 消灭()()()!”

  “快干活快干活!”工头小队长从不远处跑来,“把字刷上去后,你们还要负责把那面塌了一半的墙上的字铲掉!”

 

第五十一章,停战与首次违反停战

  总理在莫斯科与斯大林会谈了两次,不过第一次会谈是最重要的,对总理和斯大林两人而言,第一次也是最“烧脑”的。

  到12月底,西方国家显露出的和谈意向已经被中央书记处判断为“有一定的真实性”,那么就回到那个问题上了:为什么抗美援朝打了三年。

  总理在莫斯科与斯大林的会谈,终于把文件里的“三年”和现实契合起来了。情况是这样的:

  朝鲜十分想继续打下去,统一朝鲜半岛;苏联既有实现和平的意思,也有让朝鲜继续打下去的意思;中国——中国可能也是有“试试看能不能把美国人赶下海”的意思。由于中苏都是这种想法,所以当金日成十分坚决地要求打下去的时候,中苏两国也就没有特别的坚持。

  至于现在,是中国认真考虑之后站在了停战、结束战争的立场上,并艰苦地劝说说服了金日成,在说服金日成之后,苏联方面,斯大林也就不会突然坚持一定要打下去。

  总理从苏联返回时,第三次战役已经开始。飞机在叶卡捷琳堡经停加油的时候,无线电接收到了“我军进入汉城”的最新消息。

  “祝贺你们,社会主义阵营的军队又一次踏过了三八线!”

  叶卡捷琳堡加油时,机场管事的一名苏联空军上校翘起大拇指。

  总理:“中国有句古诗是这样讲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一次越过三八线,是为了给美国和联合国军一个教训。越过三八线,乃至占领汉城,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

  东京。

  “这是我,一名美利坚五星上将的个人意见。停战是错误的,无论是以什么理由。”

  麦克阿瑟说话还是那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在众多的记者以及现场的军官面前,他下巴高高扬起,对着众人说道。

  “我们本就不应该忌惮国际道义和战争准则,这些都是束缚美军行动的条条框框。我相信,如果彻底给美军放开手脚,朝鲜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哪怕现在中国人又发动了新一轮进攻,哪怕他们停战之后仍然滞留在汉城。中国人的进攻无非是达到了朝鲜人7月初的进军线而已,我们曾经被包围在釜山,可最后不也逆转了战局吗?”

  麦克阿瑟的谈话让在场的人感到尴尬不已。

  今天,是1月14日。

  朝鲜半岛双方的停火已于2小时前生效了。这次停火双方是有诚意的,战场上也是有先兆的:从1月12日起,中国军队就不再发动新的进攻,美军也没在白天发动什么大规模反击——李奇微只是在一个劲地整顿部队。

  停火开始之后,麦克阿瑟还对杜鲁门以及白宫的决定大肆吐槽,这真的有点过分啊。

  记者:“可是,将军……杜鲁门总统签署了这个命令,并且国会也多数通过了停战的议案。”

  麦克阿瑟:“国会也只好听杜鲁门的了,毕竟他是总统嘛。至于国会,哼。但是我可以说明一点,停战协议对联合国军的束缚不是绝对的,联合国军不能不保持警惕。”

  记者:“请问,您对国会是否也有一些不满?”

  麦克阿瑟:“国会更像是杜鲁门和他的幕僚的传声筒,杜鲁门怎么想的、杜鲁门要做什么,国会就一律给予批准。”

  在场所有人:……

  ……

  麦克阿瑟的作死旅程从1950年10月15日就开始了。那时候中国还没入朝参战,美军也没有被打得南逃三百公里。

  10月15日是杜鲁门想到一个离朝鲜近一点的地方,和麦克阿瑟谈一谈。他仿效效罗斯福飞往太平洋与麦克阿瑟会晤的套路,飞到了威克岛见麦克阿瑟。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0:36 , Processed in 0.032864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